分类: 课程教学 |
——教师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教学
读陶行知的著作,使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观察课堂教学的视角,现在结合一节课的教学加以分析。
一节数学课,复习立体几何中“直线与平面的基本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教师上课的过程中,先是将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以及符号表示方法进行了复述,又讲解了直线和平面的基本性质(三个公理以及由第三个公理得到的三个推论),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这些概念和基本性质的应用了。
首先是一道判断题,给出了若干个不同的条件,让学生判断哪些条件可以确定一个平面。一个同学站起来做了判断,并解释判断的依据,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从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上进行分析。
接着,教师重点讲解了一个空间四边形的问题。引导学生首先从三棱锥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空间四边形,然后分析了所给条件在图中对应的关系,并在黑板上非常规范地给出了该问题的解答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这个结论的逆命题、变换条件之后的命题以及逆命题等,这个问题讲解完成之后,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
尽管我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并不在行,但不难看出这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思维具有相当的敏捷性、对问题的思考也很有深度。从知识的要求开看,这些内容的讲述是很到位的。
知识归纳复习、例题讲解、思路整理……复习课的这种模式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经常可以见到。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设计教学,是不是可以将讲学进行的更生动一些,将教学的效率提的更高一些呢?我在想,要是我来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1.提前一天布置“直线与平面的基本关系”这一课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让学生在书本上找出来,归纳在一起。(这节课老师已经提前布置了)
2.在上课之前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并发现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出现的问题。
3.提前准备若干个针对不同概念和性质的判断题,根据课前检查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出示相应的问题,让同学进行讨论回答,进一步揭示学生的学习障碍点。
4.并给出1~2道课堂练习题,让几个同学同时上台做,其他同学在下面迅速整理自己的分析思路,要求台上的同学回答完毕之后,其他同学结合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对他们的回答给与评判。
5.老师总结分析思路,指出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改变问题的条件,进行扩展讨论。
6.给出一个变式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分析。这一步的主要工作是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总结出来的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
7.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书面作业,既有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的作业,也要包括下节课需要预习的知识内容。
陶行知说:“ 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就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来设计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在听这位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感觉到有几个地方需要改进:
1.老师提前到了教室之后,一直在讲台前酝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下去检查学生梳理知识的情况。因此上课之后,他对学生掌握的情况是不了解的,所以要将知识点全部过一遍,这个环节就是“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的一种体现。
2.在讲解课堂练习的过程中,不去揭示学生思考上有没有问题,自己非常严谨地将解题的过程在黑板进行板演。学生总是被动的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虽然老师讲的非常清晰,但这是老师的,缺乏学生自己的内化过程,学生一天的功课很多,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将老师讲的忘的一干二净了。
3.由于课堂是老师的课堂,老师所讲的不一定是学生需要的,因此一些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一些学习的内容。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是很多学生上课都不抬头看黑板,老师有时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因为思路没有跟上,所以回答不出来,最后还是教师自问自答。总是这样的话,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