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想(十一)

(2006-11-07 09:28:56)
分类: 课程教学

——教师要避免“按题序讲解”式的试卷讲评课

 

到了期中考试之前,各个学科为了给同学们“热身”,会进行一些课堂练习和测试,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重视考前的复习工作。这样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教师在讲评试卷的时候,要避免出现按题序讲解式的试卷讲评课。

1.试卷讲评课的一种习惯做法

在最近一段时间所听到的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试卷讲评课中,有超过50%以上的课老师都是按照题序逐次讲解的,这使我意识到,这样一种形式的讲评课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习惯”做法。

为什么大家“习惯”采用这样的方法?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省事”。准备好一份试卷(可能还不是自己编制的,是从那里找来的或者书本上翻印过来的),根据已有的答案大致看一下试题的答案和解题思路,然后用12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测试,批改之后打上分数,接下来就是试卷讲评,按照题序,一个个讲下来,万一一节课讲不完,做一个记号,下节课再顺序完成,一切都是这样的自然。

这样的讲评,是一种最缺乏效率、最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讲评,因此,经常连任课的教师上课之后也感到自己的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原因何在?在于没有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练习和测试;在于没有明确学生在这一部分学习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学习问题。

2试卷讲评课应该如何上?

我曾经在“我看‘月考’”这篇博文中谈了有关“月考”从试卷编制到统计讲评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随堂的练习和讲评之中同样是要注意的。

1)先说试题的选择。

老师们自己要明白,你准备组织的这次测试,主要是复习回顾哪些章节的知识内容,这些章节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它又可以分成几个知识板块,每一个板块主要讲了些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要给学生选择一些试题,进行4045分钟的练习的话,应该突出的重点是什么,可以安排多少道试题,才能让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卷,以此来检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反对那种将其他书本上的整套试卷照搬过来的做法,教师自己应该先做大量的习题,明确哪些试题是适合现在的学生使用的,然后进行重新的组织和选编。如果老师电脑水平还有待提高,也不妨采用剪刀加胶水的方法,将看到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试题复印出来,通过剪贴拼凑出一份符合自己要求的试卷来。

2)又说试卷的评阅。

在听课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学生完成试卷之后教师没有批改,就进行讲评的情况,这是一种完全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样的教学,老师完全不知道学生的情况,信马由缰,信口开河,几次下来学生就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既然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自己就要认真对待,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试卷的评阅不是简单的给学生的作业评判对错,或者给他们打上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在批阅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却区分哪些困难是学生习惯方面造成的,哪些是学生方法运用不妥造成的,哪些是教师讲解不清造成的,哪些试题只有个别人出现了错误,哪些试题班级普遍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出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只有将这些都想清楚了,都思考明白了,才能够开始下一步的教学。

为了做好这样的事情,对批改之后的试卷进行统计分析就很重要。我在“我看‘月考’”这篇博文中对此已经谈了自己的想法,这里不再赘述。

3)再说试卷的评析

评析试卷的过程,不单单是为了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发展和深化知识。如果仅仅是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就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一半以上的学生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无事可做,因为他们对所学知识中的绝大部分是掌握的,这也是我对一个称职的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判断。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测验已经占去了他们一定的时间,他们拿到批改之后的试卷之后,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出现的问题订正完毕,接下来的一节课,就没有什么事情了。

讲评试卷,要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知识线索是怎样的,各个知识点是如何通过这样的线索建立起联系的。要让学生掌握本单元问题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指导这样一类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相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让学生具有模型回归、方法回归的意识。

讲评试卷,还有给学生准备一点和试卷中的试题相关联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普遍做的不好的试题,更要准备同类的问题,在讲解完试卷中的题目之后,将自己准备的问题提交给学生分析和讨论,看他们能否圆满地加以解决。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知识和方法加深和巩固并举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