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高三各个学科先后进入第一轮的复习。复习课的教学,老师们是如何构思的?今天听了高三年级语文、数学、化学三节复习课,虽然教学内容完全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信息量非常大,教学的节奏很快,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从教学的情况看,教师们显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前期的备课非常充分。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不断引领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我在听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几点想法:
1.夯实基础知识是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关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在学生的记忆等认知能力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这样的一条发展路线:首先获得一定量的知识,然后在熟悉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思维加工的模式;当学习的思维加工模式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思维加工模式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知识发生迁移);随着新知识熟练程度的积累,另一种新的思维加工模式又被引进……如此这般呈现出螺旋式循环发展的态势。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学习能力低下的现象?从上面可以看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某一门学科时,存在知识和技能的缺陷。由于这种缺陷的存在,使得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始终不能达到知识的熟练化程度,思维加工模式的使用也是磕磕绊绊的,不能顺利的通过思维加工获得新知识。看来,要提高教学的成效,关键在于托底,也就是帮助学生困难的学生进步,而让他们进步的简单有效地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学习。也就是说,当学生的某一门功课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该学科的任课教师应勇敢承担起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和方法上的有效指导的责任。
2.知识的合理组织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知识非常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是具备解决这个问题所必须的概念、定律等知识的,但就是百思不得其解,经别人一指点,即刻就恍然大悟。这说明学生虽然有了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无组织地胡乱堆积的,因为缺乏组织,所以需要的时候找不到。这就像我们的书桌上乱七八糟地堆积了很多书籍,当我们想找其中的一本时,会发觉非常困难。
怎样掌握知识才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知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教给学生以下四种类型的知识,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第一,让知识条件化。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悟,学生经过学习,学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在要求他们使用的时候,他们却不能将这些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老师为此还很苦恼,甚至认为学生“笨”。其实,这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老师的教学。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的头脑中储存大量“如何……那么……”之类的条件性知识,即在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会这些知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可以使用。
第二,让知识结构化。我曾经在校本培训的时候,给大家讲过这样一个事例:请识别下列一排数字,并默写(或背诵)出来。11840219493196641997
就会发现好记忆的多,而且全部都能记住。为什么?有两个原因。一是分成这样的四组之后,每一组数据都和一个历史事件相联系,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历史知识,因而顺利实现了迁移(如果让一年的小学生做,两种情况下效果可能差异不大);二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只能储存7±2个项目。上述的改变就是通过将这些数字结构化、组块化,将20个信息点缩减为4个知识点,从而顺利地实现了问题的解决。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头脑中有上万个甚至几十万个“知识组块”,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一定要有知识结构,这些结构性的内容,要通过教学,有意识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也要学会梳理知识结构。复习课上,老师们教学生回忆一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讲了些什么定理,有些什么样的方法,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搭建知识的层次结构的过程;有的老师将一个章节的知识给学生分成几种类型,分析这些类型的特点,确定每种类型的解题思路,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搭建问题结构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还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多多摸索。
第三,让知识自动化。怎样让知识达到熟练化、自动化的程度呢?最佳的办法就是“练习”。但这种练习不是题海战术,要科学进行。首先,要做到精讲多练。老师们要注意一个问题:老师讲多了,学生的练习就少了,知识的熟练程度就差了,下一节课听课就会感到更吃力,更“笨拙”,更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这时,老师就需要讲的更多……如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其次,还要精心设计练习的方式。这方面老师们的经验都很多,我不多讲了。
第四,让知识策略化。也就是要让学生的脑海中储存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策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