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校园一瞥 |
高二年级的学农是从14日开始的。我上周就一直想找时间过去看望大家,但各种各样的事情不断,始终没能成行。今天本来预备早晨8:00就走的,可接待来访、处理事物,直到9:30才得以出发。
最近几天气候的变化无常,近500名师生长时间在外居住和劳动,让我很是牵挂。好在学农开始之前,政教处就先后向学生做了几次动员,还多次召开班主任会议,制定各种应急预案,细化每项活动的方案,保证了学农全过程都持续井然。教师和学生的文明素质、精神风貌得到了基地官兵的一致认可和交口称赞。
这次的学农活动,政教处给同学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劳动方面的任务有除草、采摘棉花、清理过期菊花盆景、摘剥黄豆、平整土地播种蔬菜……等;活动方面的任务有运球比赛、跳绳比赛、辩论赛……等各种赛事,自己学习埋锅做饭以及深入农村乡镇的社会调查等。我看了不少老师们拍摄下来的劳动场景和活动风姿,听了老师们对学生劳动实践的总结和评价,很为他们感到高兴。
学农的价值是什么?如果单从劳动技能的培养来看,上述的各种劳动任务大都还是属于简单重复性的劳动,不需要很多的技能和技巧,知识和技能方面学生的收获不会很大的。我认为,学农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农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种锤炼。我们的学生从小被家人捧在手里、搂在怀里,很少有这样8~9天的集体劳动机会。平时娇生惯养的他们,在劳动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榜样人物会对大家产生一种激励作用,激发自己不能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落后,让别人瞧不起;不能因为自己的落后给班集体抹黑。这样的一种激励是无形的,它使一些本来对劳动怀有胆怯、惧怕心理的人,产生战胜自己,完成任务的决心。
第二,学农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若干个小组、若干个班级在一起生活和劳动,既使学校不组织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各种竞赛,同学们也会暗自展开这样的竞赛活动,目的非常明确:集体的荣誉。无论是吃饭、宿舍内务、劳动现场、文体活动……,这样的竞赛都是无时不刻在开展着的。平时在学校里,大家可能还不太能特别明显地意识到集体荣誉的重要性,但在这样的氛围中就完全不同的。今天我去的时候,就听到老师们在说一个班级的同学因为内务被扣了分,名次落后而带来的悲伤和自责,连老师们都被孩子们这样的集体荣誉感而感动了。
第三,学农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加深了解的一种途径。平时在学校里,虽然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但相互交流的机会实际上并不是很多。就拿老师来说,每天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有各种各样临时布置的“作业”,很多老师连走路都是一溜小跑,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在学习方面,其他方面的交流机会不多。学生在学校里,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听老师们的讲解,留给大家自由交流的时间,也大部分都是和学习有关的内容,除了几个比较说得来的同学,大部分人平时交往的机会也不多。学农无疑给大家搭建了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老师们对此都有同感。
第四,学农是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个途径。很多学生平时在家里一切生活都由父母包办代替,自己不用操一点心。到了学农基地之后,要学着自己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学者洗衣做饭……品味自食其力的甘甜。老师们告诉我,不少同学在学校发起的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的活动中,才发现自己不会写信,不知道信封该如何些,甚至不知道自己家的邮政编码。我想,当他们回到家中,看到自己写的信安全到达家中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有一种成就感。同学们自己埋锅做饭,荡起的烟灰飘落到饭锅里,老师还以为这些平时对食物挑挑拣拣的孩子们不会去吃这些饭的,没想到大家一抢而空,还不断地说:“好吃!好吃!”
还可以说出很多。
当然,学农这个教育环节也有不少的争议。比如说一些地方的学农基地地方很小,学生可以活动的场地很少。一大批人围在一个小小的场地上翻土,前面翻过后面又让学生们给踩实了,一块地可以让很多学校的学生翻上若干遍……。我个人也认为这样的组织很有问题。学农有很多作用,但只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我认为,我们的这次学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