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6年上海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评析

(2006-10-10 15:22:36)
分类: 课程教学

         市教育考试院命题中心今天在市三女中召开2006年上海市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评价会,综合科目组的负责同志要求我在会上做个发言,我不好推辞,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试卷的结构和题型分布

06年秋考,试卷的整体风格以及试卷的长度,基本上不变。在整体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试卷也有一些微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Ⅰ卷和Ⅱ卷的赋分有所变化

2004年:Ⅰ卷72分,Ⅱ卷78分。

2005年:Ⅰ卷54分,Ⅱ卷96分。

2006年:Ⅰ卷72分,Ⅱ卷78分。

选择题分值的变化,反映了命题者在试卷结构设置方面的探索。选择题有利于减小阅卷评分中产生的误差,但在考查那些层次较高的能力方面比较难以命题,三年的分值改变,说明命题组在标准化和学习能力测试两方面的权衡方面有着不同的取舍。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都是通过第Ⅰ卷加以区分总体思想没有改变。

2.Ⅰ卷取消了大题题干

近几年的上海市综合能力测试试题,Ⅰ卷总是由若干个大题组成,每个大题下面有24道选择题,使得试题的主题比较明确。在今年的秋季高考试题中,这样的大题干取消了。我个人认为,取消大题干之后,存在试题的主题性不够明确,试题显得略微有点分散和凌乱的现象,但给命题老师的命题在选材上确实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扩展了试题的材料选择的空间,是值得肯定的。

3.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题方式有了一些改变

在前几年的秋季高考和春季高考中,Ⅱ卷的试题一般总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试题组成:与社会情景相联系的试题、与生活情景相联系的试题、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试题、与科技发展相联系的试题、与文化艺术相联系的试题、与研究性学习相联系的试题。而且研究性学习的试题通常都是最后的一个大题。

今年秋季高考试题Ⅱ卷的六道大题,基本上包含了上述六个方面的试题情景,但研究性学习的试题不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题呈现出来的,而是将研究过程的相关环节分解到不同的大题之中,这是一种新的命题思路,是在研究性学习试题研制出现困境时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试题的内容和编制

从一个个具体的试题来看,今年的综合考试继承了前几年的传统,立足于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和高中各个学科的知识基础,同时有不少新的面貌。具体地说,有下列几个特点:

1.情景真实、贴近生活

本次试卷十分注意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情景出发引发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环境。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消费税政策、今年第一号台风“珍珠”、喷水滑梯、中国传统节日、家庭用电、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体检、沙尘暴等等,通过试题情景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来考查考生是否具有丰富的经历和经验,考查学生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我们的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最为缺乏的就是用学习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今年的试题在这个方面所做的努力,与考试的目标是非常吻合的。

2.信息丰富、以人为本

本次试卷中,大量地运用信息时代的图片、表格、各类图表等多种信息形式来组题,力图通过生动真实的背景,丰富多彩的信息,形式活泼的媒介,将学生的发展水平、认知方式、主体状态与命题相结合,使试卷凸现人本特色。从而可以多角度测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

下面是对近三年综合试卷出现的图表方面的一个粗略统计:

2004年文科综合试卷,出现图表12幅。

2005年文科综合试卷,出现图表32幅。

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出现图表50幅。

从中可以看出,今年的图表信息确实非常丰富,而且在问题的设计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如读图获取信息、利用图像转换信息、绘制招贴画……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3.理念引领、能力立意

通过试题可以看出,命题组的全体成员在试题编制的过程中,全面贯彻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研究和探索如何对学科试题进行大胆的革新,寓理科知识、文科知识于试题之中,赋予试卷以较高的能力立意。这些学能试题选材贴近生活、学识强调积累、解决问题注重经历和体验。只要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能够合格,不用进行任何形式的复习就可以参加本试卷的测试,并能取得好的成绩。

三、几点思考

1.关于试卷的统计分析

我们用现有的统计分析得到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标准差……等数据,都是基于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分析,如果我们的试题都是按照能力来进行分类和考查的,用这样的分析方法得到的数据是否能够反映这门学科的真实情况?

2.关于试题的能力考查

有一些试题,在进行分类统计的时候,说考的是四个能力要求中的某一种能力,但事实上是不是考查了这样的能力?还有待仔细斟酌。另外,四个能力要求的考查中,前两个层面的能力要求考查的题量和分值稍多了一些(和总量相比),如果能够在后面两个能力要求上在增加一些分值,可能效果会更好。当然,这是下次命题的时候,命题组可以思考的一个方面。其三,相对而言,Ⅱ卷承担了较多的后面两个能力要求考查的重任,因此在试卷编制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做些调整。

3.关于试题的学科痕迹

有部分试题学科的痕迹还比较明显,这一点和考试说明的导向还是有些出入的。2006年的考试说明特别去掉了知识范围和学科界定,但试题上反而能更明显的看出学科背景了。当然,能力的形成和测试离不开知识的背景,但如何处理好知识背景和能力立意两者的关系,还需要再仔细思考。另外,本次试卷中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试题,往往就是学科性比较强、专业性比较强的试题,这对我们今后的命题还是很有警示意义的。这样的试题可能检测的不是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而是一些具体学科的特殊能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