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课程教学 | 
 
 
今年高一年级全面实施“二期课改”新教材。为了让教师们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确保教学质量,教育局采取了多种措施,高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全区教学比赛就是其中的一项措施。
这项比赛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学校层面的比赛。三门学科的所有高一任课教师全体出动,每人开出一节公开课,开展教学竞赛。学校还专门组织了评委小组,参加每一节课的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初步的评判,然后推荐这次教学比赛发挥优秀的教师参加区级层面的比赛。从9日开始,学校层面的比赛全面启动,我也积极参加听课活动,学习了不少老师们的新经验、好方法。
在教学中,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我听了几个老师们的教学之后,有几点想法:
1.教学方法中学生发展的体现
在数学课上,有一个小知识点:解集的区间表示。如何让学生理解“区间”这一概念?今天两位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现分述如下:
教师一:直接介绍“区间”这一概念;然后根据一个解集的两端有无“等号”,介绍“区间”有“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三种类型;然后给出几个不同的解集,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区间”类型,教师亲自解释给学生看。看了之后问:明白了没有?……
教师二: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区间”的概念;然后给出两组解集,一组是类似于{x│a<x≤b}之类的,一组是类似于{x│x≤b}之类的,让学生自己写出老师给定的9个解集的区间。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们发现,后一组解集在表示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类问题:一类是表述∞时,“+”、“-”符号不知道如何表达,一类是与“+∞”、“-∞”对应的开、闭关系不清晰。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对区间中两个数字(端点)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学生很快理解了上述两类错误的原因,并找到了解决办法。
两种方法,优劣之分立即可以看得出来。反省我们自己的教学,无不是在一次次的失误之中获得一种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的。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如果教师总喜欢越俎代庖、一讲到底,不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不给学生展示错误揭示真理的过程,而紧紧被课堂上学生的“不断点头”所迷惑,到课后,学生还是会以他们不断地出现错误这种方式来“回报”教师的教学的。
2.指责对学生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 和老师的交流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学生的基础很差,教起来很吃力。特别是新接受高三或者高一的老师,最容易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前面带了一届学生,经过1年甚至2~3年的磨合,师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学生的情况摸的很透彻,教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换了新的班级,学生不了解老师的教学习惯,上课时经常不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老师也不熟悉学生,搞不清楚学生的特点,双方的配合比较生疏,经常答非所问,自然会引起老师的想法了。但我没有想到,这样的想法竟然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会表露出来。我几次听到了这样的话语,感到很不是滋味。
同样的一个年级,同样的一门学科,我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感到学生对同一类知识的反映是完全不同的。还举一元二次方程式的相关知识为例:在教师一的课堂里,学生的表现给人的感觉是连最基本的求根公式等问题都已经忘光了,但在教师二的课堂里,学生不仅可以熟练的运用因式分解、求根公式,连韦达定理的运用也很娴熟。为什么会这样?
我个人以为,造成学生回忆不起来原有知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课前没有做相关的铺垫;二是教师的问题含糊不清,学生不知道你想要我回答什么;三是教师“压迫式”的提问方式,让学生产生紧张和恐惧,脑子里一片空白,原来完全能表达的问题也说不出口了。如果一个老师,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受到别人的指责,会有什么样的想法?由此及彼,也应该可以想到学生受到指责时的心情。
3.课堂提问不能迁就学生
我多次发现一个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的时候,学生回答的声音非常小,老师经常“不辞辛苦”的跑到这个学生的跟前,侧耳倾听,然后将这个同学的说法加上自己的整理之后在复述给同学们听。我认为,教师们的这种做法非常不好。
为什么要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养成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意见、意愿和诉求的习惯。学生用恰当的音量回答问题,既是对其他同学的尊重,也是培养学生的胆量和勇气,让其他同学了解个人观点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不能代替这样的交流和沟通,更不能迁就他们。要对发表意见的同学提出恰当的要求,让他(她)大声的将想法表达出来。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