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型课程的校本培训(2)

(2006-10-08 16:52:40)
分类: 课程教学

2.单个课题研究的设计指导

学生在进行单个课题研究之初,对课题的了解知之甚少,对如何完成这一课题心中无数。如果教师不对课题的研究方向进行引导和设计,学生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瞎跑乱撞,既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好。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的适当指导也必不可少。

    例如传感器研究的第一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如下的指导:

[知识准备]

(1)学习并熟悉图书馆相关书目的检索方法。

(2)学会网上查阅资料的方法。

[研究目的和内容建议]

(1)文献学习,明确传感器是一种什么装置。

(2)动物及人的很多器官实际上就是一种传感器。文献学习、进行观察并走访有关的专家,认识动物体和人体中都有哪些传感器,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人工技术发展过程中最早的传感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4)了解传感器的发展史,并就传感器对现代技术发展的意义进行评价。

(5)传感器的种类有哪些?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各有什么不同?

(6)就现代生活中的某一方面,说明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活动建议]

(1)确定研究小组的名单并制定研究计划。计划中要有课题的名称、研究的具体目的、研究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小组成员的分工、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等。

(2)在研究过程中,分工合作和及时的交流总结都是十分重要的。分工有利于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交流又可以及时了解各自的进展,进发新的探究思路。

(3)在探究过程中,注意随时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如果你有更好的关于传感器研究的思路和想法,请及时与老师以及小组同学交流。

(4)将你们的研究制作成多媒体或者展板,向其他同学介绍你们的学习成果。

在学生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指导的重点也不相同。

在课题的选题阶段,学生最容易出现两种困难:一是不知该怎样选题,许多同学平时习惯于根据教师的安排来完成学习任务,让他自己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时,普遍会感到无所适从。二是选题与自己的实际水平和现实状况脱钩,较多的同学喜欢从自己的直觉感受和题目本身来作出判断,缺乏对选题原则的思考。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体现在帮助、替学生确定一个课题,而是教给学生确定选题的方法。针对学生不知道该怎样选题的困难,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探讨选题的途径,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体验这些途径。

在制定研究方案阶段,学生容易出现两种类型的困难:一是不知道该怎样制定研究方案,如在实验研究中,许多学生仅仅列出了实验所需的器材,就认为已经完成了方案的设计,当教师向他们提问时,他们常常无言以对答。二是制定出的研究计划操作性不强或难以在实践中实施。针对第一类困难,教师在学生完成了初步的计划制定,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应该给学生举办一次“研究方案的制定”的专题讲座,精选出一些典型的案例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在这些典型案例的启发下,知道应该怎样制定研究方案。对于第二类困难,教师就要针对学生制定方案的实际,与学生一起分析实施方案的现实条件,并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实验器材和研究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尝试一下,从中发现问题,完善方案。

学生开始进行课题研究后,教师就会发现,学生在研究中会出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知识方面的,有方法方面的,还有思想方面的。教师应根据学生中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启发、帮助、指导学生,突破难点,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例如,在学生遇到知识性障碍时,教师应首先分析这个知识障碍是属于何种类型的;是已学过知识应用性的生疏,还是未学过知识的不知,或是综合性知识集成的困难。对于未学过知识的不知,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介绍参考书籍、开设辅导讲座、小组补充教学的方式,进行详细或粗略的内容学习指导。而对于已学过知识应用性生疏或综合知识集成的困难,教师则可以采用联想、类比、借鉴、成品分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外到内等方法,进行启迪和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应用能力。对学生意志品质和学风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从情意方面入手,鼓励学生。意志品质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研究失去信心,产生不愿坚持下去的想法和行为,对此教师要循循善诱,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困难出现的原因、与学生个别聊天等方式使学生克服困难,鼓足完成研究的勇气和信心;学风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过程中粗枝大叶,马马乎乎,教师对此要严格要求,在发现问题之时及时给予指出,并提出规范的要求。对科学方法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搞清楚学生的问题是对科学方法不了解还是在使用某一方法时不够严密。前一种问题需要教师将这种科学方法向学生进行介绍,后一种问题则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问题出现在何处,并给学生提出恰当的建议。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保留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已有的合理方法,不要全盘否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与人。

经历了研究过程的洗礼和研究方法的熏陶后,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撰写课题报告或研究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怎样撰写课题的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与学生语文课上的作文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一下子会很难适应。在这里,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体现在指导学生实现从“作文”到“论文”的转变。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课题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的一般撰写格式,指导学生先拟订论文的写作提纲,组织好论文的结构,做到纲举目张;告诉学生科研论文的特点是范畴明确,条理清晰,重实证,重思辩,重引证。培养学生用简练、严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去追求文章的长短。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学生普遍不大重视研究后的反思,这在学生撰写的课题报告中可以看的很清楚。对研究的反思包括两个角度:一是对自己研究过程的反思,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已经取得的成果外,还有哪些不足?学生很少分析。二是对课题引申研究的思考,这个课题是否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还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拓展课题?在这里,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指导学生在课题报告中不要画“句号”,要多画几个“问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