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为期一年的我校“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大赛”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半年是教师之间的才艺展示,本学期是教学技能展示。教学技能展示也分几个阶段进行,本周首先开始的是说课展示活动。
由于青年教师报名踊跃,所以本周安排了22位教师的说课,下周还有20位教师参加。学校为此组织了文科、理科两套评比小组,根据学校制定的说课活动的评比办法,分别负责组织相关学科的说课活动。今天下午放学之后,两个小组将同时开始说课。
一般来说,“说课”大体上包括如下环节:
1.说教材。要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与难点等。
2.说教法。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实际水平状况、教师自己的特长,确定教学的方法。
3.说教学设计。告诉听者自己如何认识教材的知识序、如何体现逻辑和思维的序列、如何通过设计教学序列来落实教学目标。
想起了去年这个时候申报特级教师的过程中,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说课。我当时给高二年级上物理课,正要讲到“电场线”那节课,就对这节课的整体安排进行了8分钟左右的说课。当时我的说课发言主要内容如下:
●本节教材地位和作用
电场的概念很抽象,场的分布也比较复杂。利用电场线来形象地描述电场,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场线的分布,理解电场的特点,同时渗透用场线描绘矢量场的思维方法。
电场线虽不是本章重点,但它可以形象描述电场强度、电势,对本章的重点概念——电场强度、电势的理解有很大作用,故本节的教学也是很关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电场线,知道电场线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电场。
②知道常见电场线的空间分布,了解电场线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渗透模拟的方法和场线描述矢量场的思想等。
②通过类比、实验模拟、动手操作等环节感受点电荷等电场线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用场线描述矢量场的方法在物理研究和学习中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是电场线的基本特性;难点是电场线的空间分布。
●教学仪器
静电起电机、蓖麻油和头发屑、橡皮泥、一组铁丝、磁感线模拟实验、多媒体设备等。
●学生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进行理想化的描绘,从而引出电场线的概念。这样的内容基本上属于识记层面。本节课补充进去了匀强电场的电场线这一知识点,深入探讨的知识有电场线的立体图景、非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的分布情况。
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有电场强度的概念、几种常见磁体磁感线的分布形状等。本节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由磁感线向电场线的迁移,同时将电场强度的方向融入力线的学习之中。这是一节新授课,采用学生动手制作、演示实验和多媒体模拟多种形式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电场线及其基本特点。
知识序列上的考虑:1)在场的形态上,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点电荷入手,先单个电荷,再两个电荷,再过渡到平行金属板,体现出场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形态。2)在场的分布上,先介绍平面图,在认识立体图,然后再从立体回到平面。这两个方面的设计,都是遵循人对事物的认识特点而思考的。
教学过程的考虑:采取的基本流程是“类比——模拟——建模——本质”。先和磁感线类比,认识到可以用类似的方法研究电场;再通过蓖麻油实验,对几种简单电场进行模拟,猜想对应电场的电场线的大体形状;然后建立几种常见电场的电场线模型;在这个基础上,挖掘分析电场线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其本质。
学生活动方面的考虑:主要的环节是“观察,动笔画,动手做,评价”。观察磁感线和模拟实验的图景,想象电场线的可能形状;动手绘制几种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在互相之间的对比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用橡皮泥和细铁丝动手制作一个等量电荷的电场线;互相之间进行评价,并通过电脑模拟,认识电场线的立体图景,并在脑海中形成影象。
●落实新课程理念方面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注重体现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知识,加深认识。
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动脑、动笔、动手等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实践内容和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参与。特别是动手制作电场线的立体模型是一个亮点。
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非等量电荷的电场动态分布情况、电场在不同方向上的立体图样,老师是讲半天也可能讲不清楚的,现在有了多媒体设备,一切都通过演示得到了落实,信息量增加了很多,时间也节约了很多。
体现评价的改进。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有利于丰富评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国际学习领域有这样的一句话:“听来的忘的快,看到的能记住,做过的才能会”。只有让学生自己动起手来,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我这节课的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