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2006-09-21 18:44:19)
分类: 课程教学

         从本学期开始,我市所有高中开始全面实施“二期课改”新课程。其中,研究型课程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师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受市教委教研室的邀请,我今天下午在市教研室面向全市各个区县的研究型课程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开设“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专题讲座。

我的讲座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对研究型课程的基本认识

有不少的教师,对现在的三个板块的课程结构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这对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实施课程是有阻碍作用的。这些误区表现在:认为基础型课程就是以前的必修课、拓展型课程就是以前的选修课,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差不了多少……等等。我在这一部分,就从课程结构入手,通过简要的分析,使那些存在认识误区的老师们正确理解“功能性课程结构”的特点,明确研究型课程的基本性质和要求。

二、研究型课程的设计

1.学校层面要做的工作

包括梳理现状、制定实施方案、学校层面的学习和宣传、资源开发等。因为本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因此这一部分不是我讲座的重点。

2.教师层面要做的工作

教师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自己可能进行指导的方向、获得相关领域的基本专业知识、学习课程指导的技巧和策略、做好课程指导之前的物质和心理准备等。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兴趣和爱好很有可能成为研究型课程的资源,在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特点,确定自己善于进行指导的方向。确定了方向之后,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熟悉所确定方向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学生的基础。当然还要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比如相关设备的准备、学习资料的准备等,要有一些预案,面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能从容应对。

教师要对一个课题的教学进行整体的设计。包括确定研究的课题、明确研究的假设或者猜想、制定研究的实施方案、设计相关图表,表达研究结果等。教师要明确,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课题通常包括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等要素,要通过主课题名称或者副课题名称让读者明白你的研究的大致情况。进行课题研究,假设(或者猜想)非常重要,这是我们研究的动因,也是课题研究的归宿。制定好研究的方案,是研究过程非常重要的一块工作,它可以使同学们明确如何去实施,避免实施过程的盲目性。恰当地选择图表记录研究的过程,表达研究的结论,是研究过程中科学态度直接体现,反映了一个人的科学素养,这是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培养的。

教师要对研究的持续开展进行整体的设计。这是吸引学生能够在高中整个学段始终兴致昂然地参与到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之中去的基本保证。整体的设计可以从研究内容的角度逐渐拓展开去,可以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逐渐深入下去,也可以两者结合,使学生在持续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感悟和体验。

三、研究型课程的实施

1.学校层面的实施

学校层面的实施包括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相关制度、组织专家学者到学校开设讲座、对学生进行研究型课程学习方面的指导、对各个课题组的研究过程进行调控和支持、合理安排教育教学的场所和设施、组织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等等。这不是今天讲座的重点,我也是简单地说明了一下。

2.教师层面的实施

一个完整的研究课题的实施,通常包括五个环节:发现和提出问题;明确课题并设计研究的方案;进行探究和实践;成果的交流和表达;研究的评价和反思。在每个环节,教师都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

从问题到课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形成思路——确定课题”的过程,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的。要考虑到课题研究的范围、目前的研究状况、现有的设备条件、可能获得的资源等。

制定研究方案的过程,包括明确课题的名称、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假说(猜想)、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表述、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人员分工、成果形式、保障措施等具体内容。要培养学生在研究之前进行规划设计的意识,这样的意识有了,学生走向社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时,就会想到要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案,而不是像无头苍蝇那样在那里瞎转圈。也只有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培养和锻炼,才能把这样的一些能力迁移到学生人生规划方面来,学会对自己的一声进行规划,对自己的医生负责。

进行实践探究的过程关键要强调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在不少学校所做的研究课题中,都能发现乱用研究方法的现象,比如说课题的名称叫“上海市高中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调查”,学生只是在自己学校中的一两个班级做了一点调查,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撰写调查报告了,根本就没有搞清出调查的手段和采样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论文的出现,反映了教师自身的研究功底。再比如说学校里很喜欢做“文献”之类的研究,选择一个课题之后,到网上收集一些资料,在一起拼凑一下,一个作品就完成了,老师也能够任课这样的事情发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自己都没有搞清出什么样的研究属于文献研究。还有实验研究……我不一一列举了。这样去指导学生,还不如不去指导,因为这是一种“伪科学”,对学生的毒害要比无知还是厉害。

在研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的收集和整理研究的资料也很重要。学生参阅的文献,一定要在报告中列举出来,并且说明自己参阅了哪些部分,便于读者在有疑惑的时候去查找。说不定这样的查找,又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的萌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每天活动的日记也非常重要,将这些东西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可以看出学生的成长。这些东西,等学生研究完成的时候再去回忆,肯定是无法回忆出来的,要靠平时提行学生注意收集和整理。

研究结果的处理和表达,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功底,同时也能折射出一个教师的水平。选择什么样的图标,怎样表达事物的变化规律,都是不能随意的,有一套办法和规律,而这些东西又是最后形成探究结论的依据,因此丝毫马虎不得。采用多样化的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实施学习成果评价,使我们老师们应该学习的评价技术。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这样的评价直接和学生今后的发展挂钩。

 

我们的老师平时听到的这样类似的报告很多,但比较多的是从理论层面的阐述,教师们听了之后还是觉得难以操作。因此,我今天在讲课的时候,更多地是从案例的层面,帮助老师们分析去和去设计和实施这门课程。看来效果还不错,课后不少老师在和我的交流中,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