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课程教学 |
回到学校,能够静下心来坐在教室里听课,和我们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今天上午,我和在冯容士老师领衔的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结对的陈老师一道,在我们学校听了两节物理习题课,其中一节是高二的电路识别和计算的课,一节是高一年级新学了加速度的概念之后上的一节巩固课。
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看的出课前经过了认真的准备。习题的选择比较典型,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有利于揭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维障碍和薄弱环节。
在听课的过程中,觉得有一些问题还需要再仔细的斟酌和推敲。
1.相关表述的普适性和科学性问题
在高一加速度的习题课上,有不少的选择题,其中的每一个选项就是一个判断句,要求学生根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其中有两句话是这样的:第一句,“物体的速度不变,加速度就不变。”老师在解释的时候说,速度不变,意味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和不变还是有区别的,因此这个选项不能选。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有点牵强,这句话如果建立起一个因果关系,就是“因为物体的速度不变,所以加速度不变”,在这个前提下,加速度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等于零,它显然是一种等于零的不变。两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只有文字上的游戏而已。本来运动学部分的概念就比较多,学生又是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要尽量给学生的理解创设条件,而不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向“钻牛角尖”的方向上去。第二句,“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方向一致。”老师在解释的时候,认为物体的运动方向指的是瞬时速度的方向,而速度的方向有可能是平均速度的方向,因此这句话有问题。这是老师自己的误解。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考虑平均速度的方向性问题的,因为方向本身就是不能平均的。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告诉人们复杂的运动可以通过等效替代的方法,用简单的运动加以替代;第二,为引出瞬时速度这个概念作铺垫。比如说一个物体做曲线运动,我们在考虑它的速度的时候,就只关心瞬时速度,一般不会去找它的平均速度。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物体的速度方向、物体的运动方向都是指它的瞬时速度的方向,所以上述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也可以在课本上找到出处。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问题,我想可能是老师选择了他人编制的一些试题,这些试题给出了参考的答案,其中没有把这句话作为正确选项。为了和这个“答案”一致,老师就在那里“自圆其说”了。这样做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思维混乱,是很要不得的。
电路的识别与计算习题课上,也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四个电阻和一个电键,组成一个桥式电路,中间电键为桥。在分析电键闭合情况下,通过电键的电流的流向时,老师让学生计算左边两个电阻流过的电流大小,然后告诉学生电流将从电流大的一方,分出一部分经过电键流向电流小的一方。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电流怎样分配,不是看左边两个支路的电流大小,而是看上边(或下边)和电键相连的“节点”两侧两个电阻的流过的电流大小。电流的分配不是均贫富的问题,而是要根据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而确定。
2.教学的设计
加速度习题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是好的。老师对这节习题课的处理,没有泛泛地就题论题,而是把对加速度的理解问题分成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大小、加速度大小的异同比较;第二,速度方向、速度变化量方向、加速度方向的异同比较;第三,矢量性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在辨析上述概念的情况下,通过具体的事例揭示学生在理解上出现的偏差,强化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给初学高中物理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比之下,电路的识别和计算这节课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老师就题讲题,虽然习题选择的很典型,但老师没有讲这些试题背后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揭示出来,学生只会比葫芦画瓢,不会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老师很辛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分析讲评试卷,但我可以预期,只要变换一下题型,学生就一定会傻眼的。在这节课中,老师重点讲解了三道习题,一道是只有电阻组成的混联电路的计算问题,一道是含有电键的混联电路的计算问题,第三道是含有理想电表的混联电路的计算问题。怎样设计能使学生收获更大呢?我是这样想的,第一题,通过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基本认识:电流关系和电压关系是解决电路问题的两个基本关系,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这两个关系展开。为什么要简化电路?实际上就是为了能看清出各元件之间的电流关系和电压关系,便于我们分析。第二题,引导学生理解电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其一,接通或者断开电路;其二,改变电路的结构。第一种情景我们不需要讨论,改变电路情景的问题,需要我们明确电键断开、闭合两种情况下的等效电路图,之后,按照两个基本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一来,电键问题成了第一个问题的变式。第三题,引导学生理解理想电表的基本特点:理想电压表相当于一个断开的电键,理想电流表相等于一个闭合的电键。——这样一来,第三题又成了第二题的一个变式。所有的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学生从这里开始,就可以学着举一反三了。
3.教师的眼中要有学生
这句话说出来,总有老师认为我讲的不对,他们自己认为眼睛里肯定是有学生的。但我在听着两节课的过程中,以及在前面几个星期听课的过程中,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是要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体现师生互动,不断地请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我发现老师提问的学生就集中在讲台附近的几个人身上,这几个人一节课分别站起来了2~3次,但还有距离稍远的一批人一次也没有叫到。
另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在下面关于知识点的议论置若罔闻,一个学生几次举起手来要求回答问题,还不断地喊“老师”,一直到下课老师都没有发现。
习题课上,老师的讲解还是太多,本该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内容,全有老师包办代替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会被里面的情节深深感动,但是如果让你自己去演,你能打动人吗?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差异就在这里,老师的教在学生的眼里,就好像看一部电视剧那样,他们会为老师精彩的教学所打动和感染,但是他自己是不是学到了?要通过他自己亲自操练才能看得出来。这个操练的过程,包括课堂教学内的表述和板演、课后的作业、自己对知识的再次梳理等环节。教师不在课堂内培养学生开口说话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让他自己回去琢磨就难为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