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再读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一书随记
《帕夫雷什中学》是我几年之前购买的一部教育经典,当时读了一遍,在书上也少不了圈圈划划,一晃之间,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在最近半年多的读书过程中,读了不少“中国当代教育家”的教育著作,越来越感觉到有两个人,在这些“当代教育家”的成长历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他们一个是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个是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使我又产生了再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的愿望。趁着这次的北京学习机会,我将此书带在了身边,怀着虔诚、敬佩的心情,带着对现实的思考,再次读完了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勤奋、追求、创造、爱心再一次深深震撼着我,让我觉得有很多话想说,但是面对着这座“活的教育学”的丰碑,又感到所有的辞藻都是那样的肤浅。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1918年9月28日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了克列明楚克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上了前线。负重伤复员后他重返教育岗位。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从此他一直工作在这一岗位上,直到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领导工作的23年岁月中,苏霍姆林斯基每天起早摸黑地工作,白天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晚上进行科研。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同时也广泛研究其他学校的经验,孜孜不倦地钻研教育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他虽然只活了52岁,但给世界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篇小说。这些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在《帕夫雷什中学》这部著作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目标,对于如何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兴趣和特长,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同时告诉我们,要实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这一目标,必须遵循的一些重要教育原则。它们是:
第一,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原则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他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这首条金科玉律被贯彻在儿童全面发展的各个领域中。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信念:“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这样,才能使你更容易克服那些妨碍教育的不利因素。”这条原则看似简单,但是,它没有任何外在的标准可以参照和评判,全在乎用心灵去衡量和把握。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处处看到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感受他们失落时的悲伤……他还格外关注那些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原因而扭曲了心灵的孩子,坚信每一个孩子天性都是善良的、聪慧的,他们在道德上的偏差和学习上的落后状态完全是由于不良的环境造成的,而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引领孩子走出人生的泥沼。教育应该成为儿童精神世界的归属地。
第二,真正的学习是儿童个人的创造性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习,就是儿童个人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当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触及了学生的情感,只有当真理的获得使他感到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时,学生才会感到自己是一个能进行创造的人。”这其实是为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教育的目的绝对不只是学生对课本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识记、背诵和重复,教育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为此,他不断地给孩子们创设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实验室、试验基地、专用教室、气象站、集体农庄、图书馆等地,留下了孩子们纷繁的足迹,让实践、探索和研究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现在提倡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这一教育原则的体现吗?
第三,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个人爱好、热情所向及着迷之处恰恰就是那颗点燃学生智慧和心灵之火的炽热火花。”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他所教授学科的专家,他要了解这些学科内的所有基础知识和研究的前沿动态,教师对这个学科的浓厚兴趣和丰厚的知识,是对学生的最好的激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广泛了解某个领域的丰富知识,这会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在这种良好的背景下再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就会很轻松,而且,掌握得也会非常深刻。否则,如果教师的视野只是局限于教学大纲的内容,那么,教学就必然会变成枯燥乏味的重复和死记硬背,而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很差,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下降。“如果作为学习背景的智力生活十分贫乏、狭窄,那么,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极小的知识量也会成为力所不能及的。”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和迟滞,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唤起教师在精神追求和研究上的热情。
还有很多教育原则,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德育
△智育
△体育
△劳动教育
△美育
读完全书,掩卷沉思,深为帕夫雷什中学理想教育之境界所折服,也深感作为一个教师肩上责任的重大!我似乎看见了帕夫雷什中学外墙上的那句话——“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金秋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
《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