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想(之二)

(2006-09-11 13:56:31)
分类: 课程教学

周五和今天先后听了4节课,其中语文课2节,数学和化学课各1节。在听课的过程中,感到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二期课改”化学高一新教材,上来就将原子结构、同位素等知识,而物理教材要到高二的下学期才出现相关的内容;还有数学教材中的三角函数部分的知识,要到后面一段时间才能涉及到,但物理教材上来就会用到(例如sin37°=0.6等等)。我觉得在这些问题上教材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工作做的不够好,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各自为战,各讲各的,需要的时候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补充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说不定补充的不到位,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情况,导致后面正式学习的时候改正不过来。

我在想,高一物理上来就讲力学,难度比较高,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是造成初、高中衔接不上、台阶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能不能换一个思路,先讲原子物理,给学生一些趣味性的、与时代联系紧密的知识,既衔接了化学学科的内容、又可能和数学知识的教学衔接上,还能够减缓两个学段之间的坡度,让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之后再开始力学的学习?如果从落实课程标准的角度看,哪些知识先讲、哪些知识后讲,好象不是主要问题,可能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更难一些。

2.教学过程的设计

怎样安排教学过程,能够使得教学更有成效,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呢?我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这样的问题,也不断地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来对所听的一些教学过程进行重新的教学设计,下面是我听到的以及我思考的几个片段:

1)《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的哪些手法和背景有关?

这是老师给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是比较宽泛、是这些刚上高一的学生难以回答的。这个暂且不说。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启发学生来说,当时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在教师的反复启发下,学生才指出了一个“染”字,但与背景的关联还是没有找到,最后老师只好寻找自己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分析,在两者之间架设桥梁。

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为什么不能建立联系?是不是和教师自己讲的太多有关?诗词的教学,能不能采取学生朗读的办法,让学生分组朗读、个人朗读、相互之间的朗读等不同途径,指导学生在读出自己的情感的过程中体会字词的用法和通篇的情感、意境?不给学生自己朗读的时间、不给学生自己在读出情感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情感的空间,让学生就着课文回答问题,我觉得这可能是学生启发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2)《荷花淀》一课作业的处理

我听的这节课,主要是对学生布置的作业的处理和评价。作业有两个:第一,用一幅对联对水生、水生嫂进行刻画;第二,用一段话对水生、水生嫂进行肖像描写。对于第一个作业,老师给同学们念了本班的以及相邻班级一些同学的优秀之作,要求大家向他们学习。关于第二个作业,老师念了几个写作方面明显有问题的同学的关键语段,指出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学生朗读了一份自己认为写的好的一个描写,并做了相关的评价。我听了之后,觉得这样的教学可以重新设计:

对于第一个问题,能否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自己讨论出)一个对联评价的标准,比如说要对仗、要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要反映水生和水生嫂等一些基本特点、不一定两个人都提到……等等。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出示一组学生的习作,让大家从标准上分析这些习作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根据标准进行适当的修改。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明确欣赏对联的角度和方法,不是泛泛地回答这个不错、那个不赖。

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否将学生在肖像描写中明显出现问题的那些语段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印发给大家,让学生自己说说有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问题出在哪里?这样的叙述的过程,就是统一评价尺度和标准过程,然后再给出一个写的比较好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写的好,还可以怎样完善。

我个人觉得,前面一种是教师强行告诉学生,我认为这样好、那样好,但学生自己是不是理解,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理解是不清楚的。重新设计之后,突出了学生主体学习的意识,明确了语文练习背后所揭示的方法,对学生的启发应该更大。

3)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

所听的一节数学课,有两块内容组成,一是上一节课学生出现的作业问题的订正,老师讲了三个作业,是如何证明几条直线共面的试题,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是思路不清晰,证明时前后颠倒,思路比较乱,每个作业学生都有一些问题。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有点着急,认为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讲课的内容。今天的新课内容是是如何按照要求做截面的问题。老师布置了一道两个平面相交、其中有三个点,找过这三个点的截面的问题;布置了一道三个平面相交、其中有三个点,找过这三个点的截面的问题;然后是在一个正方体上的不同位置寻找三个点,分析如何找过这三点的截面。这样的设计台阶的铺设是非常清楚的,但我觉得数学思想方面的问题挖掘的还不够。

关于作业方面的问题,我听了之后,认为老师讲的三个作业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教师应该先讲清楚这类问题的分析思路:第一步,确定一个平面;第二步,寻找第三根线上有无两个点在这个平面内;第三步,用“点在线上,线在面内”的方法确定第三根线也在这个平面内。这个思路讲清楚了,再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告诉他是在分析思路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个分析的“钥匙”,避免他再犯类似的错误。不讲方法只讲练习,就是再做20道类似的问题,学生还是不能举一反三的。

关于截面的作法,我认为和上面的练习一样,也应该给学生强化最基本的“模型”,也就是前面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练习,让学生反复回到这里去思考,很多截面问题,只要讲基本模型搞清楚了,其他都是基本模型的组合。这也是一个思维方式的教育。

3.两个教学细节

有两个教学的细节,也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1)提问的技巧

我在听课中,几次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先点名让学生站起来,然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样的提问我是不赞同的。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再请学生回答,可以让全班同学都在思考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并在和别人表达的比较中,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评判。如果先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其他的学生就不会再去思考这个问题,而有可能把注意力放在观看被叫同学的“表演”上了。这样一比较,应该看出两者的差异了。

2)不要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不好,老师上课讲评作业的时候,就可能把对作业不满的情绪带给学生,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好。作业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因素,可 能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超出了学生的“潜在水平”,可能是老师没有讲思维方式讲清楚,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学生整体上态度不够认真……如果真的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批评教育完全是应该的,如果是教师自己没有讲清楚或者学生努力了但难度太大,这时批评学生就不合适。从创设教学氛围的角度看,学生只有在积极愉快的环境里投入学习,思维的敏感性才会最高,如果上来一顿劈头盖脸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