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课程建设

(2006-07-05 19:20:18)
分类: 课程教学

教育局举办的区“十一五”中青年骨干校长书记研修班,今天举行学员交流活动,交流的主题是“校长如何组织实施新课程教学”。我第一个发言,谈了自己的课程的认识和看法。

第一,理解课程

我向参加研讨班的领导和学员们介绍了我最近给老师开设的系列讲座:以“理解课程”为主题的“二期课改”通识讲座;以“切实上好每一堂课”为标志的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要求的讲座;以“拓展型课程的内涵与开发”为主题的功能型课程认识的讲座;以“德育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有效性的讲座;以及以“校本教研”为主题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方面的讲座。还有即将开设的“研究型课程的内涵与开发”等讲座。

为什么开设这样一系列的讲座呢,就是希望我们的老师们在即将开始实践新课程的时候,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实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避免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盲目实践和乱冲乱撞。课程是活动,是学生和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等相互作用过程中各种活动的总和,学校的德育理念、学校的教学科目设置、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教师的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的人说,在学校里建设一门课程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的老师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样的讲法,实际上就是把“课程”当作了编写出来的教材、教科书;还有人说,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开发出了8门拓展型课程,这样的讲法,实际上没有理解拓展型课程的科目组类型,同时把功能型的课程划分与原来按特性划分课程两者之间搞混淆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搞清楚过……

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正确地理解新课程,对学校、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我想,不仅仅是我自己要理解清楚,也要以各学科教研组为主体,形成一个能够较多理解课程的团队,指导学校的新课程建设。

第二,实践跟进

“用事实来说话”,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一个招牌台词,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学校的新课程实践方面也是很恰当的。我最不喜欢做的就是事情刚刚有了一点概念,就开始鼓吹宣传,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停留在那些概念上。对课程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之后,要及时在行动中跟进,通过教育教学的亲身实践,探索我们设想的课程在实际生活中能否行得通,需要做些什么样的修改。

比方说我给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目中有学生;第二,以思维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学生意味着什么?可能意味着教师的备课除了原来的预设性备课外,更要多考虑学生的课堂反映,要具备根据学生的实际反映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的机智;可能意味着课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一个较为客观准确的认识;可能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表达自己思想和认识的机会和时空……但不同的学科,教学的特点差异很大,不同的老师,教学风格也是各不相同,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方式方法呢?这就需要实践,需要把理念付诸于行动的过程。而且还要带着问题去开展实践,边实践边反思。

再如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先从选题开始,如果我们的老师拿到一个问题后,自己都不能判断出这个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是否符合中学生的实际,那么,他就无法去指导学生的选题;如果我们的老师搞不清楚实验探究、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不同研究方式之间的差异,不能抓住各种研究方式的核心,让他去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必然会随意搪塞,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而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除了常规的培训之外,教师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是必不可少的。自己不会做课题的教师,是不能够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的。

不用多列举了,新课程有很多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办法,就是教师的亲身实践和不断的反思。不要总是想着给自己的教育实践冠以什么样的名称,那些都是次要的,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得到实惠,让学生离开学校20年之后还能有鲜明的具有学校课程特色的印记,才是我们课程建设的最根本目的。

第三,制度保障

课程建设要想取得成效,关键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制度。

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方案一定是不能缺少的,这是统领学校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分别制定学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方案,让我们的教师明确三个不同板块的课程各自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实施步骤、组织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学校要制定课程管理条例,对课程的领导机构、课时分配、过程管理、教师职责、考核认定、教师培训、奖金待遇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涉及到校本开发的课程,还要制定相关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加强学校对课程的整体监控和指导。

学校要形成每个老师都能独立承担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教学任务的共识,鼓励老师积极实践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重点把握好基础型课程的教学,确保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办学质量得到稳步的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