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既想“当贪官”又想“杀贪官”

标签:
贪官杨姓小朋友潜规则郑民生杂谈 |
分类: 吐鲠集 |
朱方清
南平市下辖的建阳市求知园作文班于本月28日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选择给郑民生或受难者家长或受害小伙伴写一封信,也可以写感想……”布置这篇作文的老师说,“3·23”血案给所有人以极大的冲击,孩子们更不例外,“五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新闻,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并有自己的主见,我想让学生们写写对此事的看法”。(据3月31日《羊城晚报》)
有些孩子选择给郑民生写信,有一位张姓小朋友称他为“悲哀的郑民生”。他写道:“我看着那些无辜的小伙伴受到伤害,我就想把你碎尸万段,还想把你放进搅拌机里把你搅拌了。可是,我不能那样做,因为,如果我那样做了,我不就和你一样了吗?”而一杨姓小朋友写道:“罪恶流过了你的心涧,冲动是你的弱点,相信你杀了8个学生现在一定非常的后悔……要是你小时候被人连捅三刀,你的父母会怎样呢?……在那短短的55秒内,你杀了多少洁白善良的心,你要真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杀那些贪官,你怎能杀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
读罢这条新闻,立即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场景——去年9月1日,广州的中小学开学了。9月2日,南都网上推荐了一段视频,是记者在采访一所小学开学日时拍下的。视频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争着说“开心”。关于长大了想做什么,每个孩子都在镜头前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说画家,有的说老师,有的说消防员。而一个小女孩回答说想做官,记者问做什么样的官,女孩说:“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
童言虽然无忌,听者不能无心。尤其是在特定事件和场合下孩子们的真切流露,往往比错踪复杂的成人世界来得更直接,更实际,更值得共鸣和反思。你看,从非常艳羡地想“当贪官”,到极其愤恨地想“杀贪官”,这是怎样的思想跨越和思维逻辑,从中折射出多么矛盾、痛苦甚至扭曲的一颗颗童心!
从表面来看,孩子选择的逻辑一方面是对“很多东西都有”的贪官们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则是当自身所处的群体遭受不法侵害时,由心底生发的不平与抗议,进而衍生到对贪官的仇恨。如果再往下深入解读,则可清晰看到,在孩子们的眼里或者心里,这个社会是存在不公平的,因其不公平,所以有的人生活得好,有的人生活得不好,于是就会产生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仇恨。当社会风平浪静时,孩子们当然希望自己是生活好的那一部分人,所以想到要当贪官。而当另一部分带有仇恨心态的人实施报复行为并且威胁到自己利益与安危的时候,孩子们则义无反顾地改变主意,转而对引发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憎恶有加,这时候,“贪官”就成了他们同仇敌慨的对象。那位杨姓小朋友说得很清楚,“你要真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杀那些贪官,你怎能杀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
其实,杨姓小朋友的思维及其表述,何尝不代表着许多成年人的想法与选择。对贪官既羡慕又憎恨,于是在现实中当遇到“机会”或有所“需求”时,要么溜须拍马往上爬,要么送钱送物好办事,一边骂着潜规则,一边乐此不疲地主动“被潜规则”,就这样人格分裂地活着。而对于社会上种种不正之风,种种不公平与丑恶现象,只要事不关己,一律高高挂起。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威胁时,才有可能振臂一呼,高声喊冤。这难道不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公民生态吗?在这种近乎畸型的生态下生活的孩子,他们的价值观如何能不杂乱无章,自乱阵脚!
或许,孩子既想“当贪官”又想“杀贪官”的“心声”,恰好照见了当前社会的总体症结,那就是温总理在两会记者采访时指出的:“勿庸讳言,我们现在的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太阳照不到的角落,必然会产生阴暗甚至仇恨。让所有的人尤其是孩子生活在阳光照耀之下,人们的心理才会明媚,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太平。
博主更多时事评论,欢迎点击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