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士论文五年回顾之1——2007年夏天的四篇课程论文

(2012-01-11 22:06:30)
标签:

博士论文

理论思辨

海德格尔

文化

分类: 追忆
博士五年,中心话题一直是一篇论文。现在随着论文工作的收官,我最后一段作为学生的时间也将画上句号。这五年我改变了很多,其中相当比例与这篇现在看起来厚得出人意料的博士论文有关。

博士生头半年一直在上课,对于论文选题一直在留意,但还没有最终确定,只划了中国建筑史这个大致范围。

半年里不同老师讲的各种历史理论课让我知道了很多过去并未进入视野,或者虽然早就进入视野但一直无暇研读的内容。半年后的四篇课程论文代表着我那个时候的认识状态。

第一篇是两本书,《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现代建筑语言》的比较阅读。前两天城市笔记人老师推荐了我2006年还没有攻读博士时写的一段简短的杂感,其中已经有了这篇论文的基本框架。可见这篇论文是我以前一直关注的一个话题的总结,半年内的课堂经历在对既有认识深化和明晰化上有其特定的作用。

那时孙周兴老师还在给建筑学的学生开《现代哲学导论》,浓厚绍兴口音的普通话和不拘小节的作风让人印象深刻。整门课讲的是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结构,以及19-20世纪的主要哲学流派在这个框架结构下的意义。因为他对海德格尔研究较多,所以课上对海德格尔的推崇也自然更多一些。于是我决定趁这个机会好好读一读海德格尔。我一直认为,一本书好不好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读者是否有缘分和作者交流,如果觉得难读,一般我会认为与这个作者的书暂无缘分而不再继续下去。但这次却介于两者之间,能看懂,能有部分共鸣和启发,却很杀脑细胞,也难以读到兴奋状态。这门课程结束时交的论文却费了我很大的心思。我想用海德格尔的思路分析江南古镇,入手后发现海德格尔的概念很难与其他思路对接。费了很大周折之后完成了,孙周兴老师对建筑学的学生要求不高,于是给了我95分,看来我对海德格尔相关概念的理解没有太多致命硬伤。但这篇课程论文我一直没有公开,因为我很快怀疑这篇论文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用海德格尔理论证明江南古镇很有价值?这需要那么绕弯子证明吗?证明海氏理论对江南古镇的适用性?有那个证明的必要吗?这可能就是很多老师批判的A+B论文,把两个东西捏在一起之后,两个东西之间并没有真正交融而产生新的东西,只不过是被捏在一起的两个东西而已。

而另一篇文字却获得了很好的反响。那是我在我的导师常青教授的建筑人类学课上写的一篇《宅形与文化》读书笔记,后来发表在第二年的《建筑学报》上,还要感谢徐纺老师和皇后大道西同学。这一篇也是将两个东西捏在一起,一个是拉普卜特关于风土建筑的一些解释,另一个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而这一次两个东西确实产生了交融并进一步推导出关于风土建筑演变特征的一些见解。

还有一篇课程论文我是最早着手的,自己也还算满意,但夫人看过之后评价不高,一年后我自己重读感受也相似。关键的原因是在那篇论文里我似乎努力凌驾于读者之上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所以后来我经常提醒自己,无论写什么样的文字,哪怕是普及性的,都不能低估自己的读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传授。

从这里可见,我当时的主要兴趣还在理论的思辨方面,在各种思路和各种逻辑之间跳跃,有时左右逢源有时进退维谷。之后不久,另一个领域的阅读让我的思路走出了理论思辨,而专注于另一片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