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士论文五年回顾之3——资料搜集

(2012-01-20 19:16:47)
标签:

博士论文

资料搜集

文化

分类: 追忆
博士论文选题确定之后,资料搜集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资料搜集未必一定是一个独立的阶段,我这五年的时间里,或者说,从选题确定开始一直到论文完成为止,资料搜集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

资料还没有完全搜集到,或者搜集的资料还没有完全通读,往往是论文下一环节工作难以开始的理由或者借口。但根据我的经验,相关资料的搜集其实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也建议后来者,当找到了一些下一阶段工作突破的线索时,最好马上进入下一环节工作。而同时,资料搜集等前期准备工作也可以并行不悖。

具体到我的论文,资料搜集有三部分内容,一是各版本《清明上河图》以及相关图像,一是古今中外对《清明上河图》研究的重要文献,一是对相关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最基础的文献,宋版《清明上河图》一直有印刷品出版,从来不难获得。但看到的高清晰版本仍然让我震撼(可上北京故宫的网站浏览)。一个放大到1:1可以让绢纹看着像麻的高清晰度版本真正能够做到纤毫毕现,让原图的信息无遗漏地展现于眼前,哪里是原画哪里是后人接笔,印刷品是看不清的,但这个版本可以清楚看到,接笔的小错误也暴露在眼前无法掩饰。这让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有了可能。

资料的搜集需要充分运用一切可能的线索,哪怕看起来靠谱度很低的。网络上有一篇《清明上河图版本知多少》的文字,很多信息张冠李戴,学术价值是谈不上的。不过提到原来台湾学者刘渊临研究过的黄君璧先生旧藏,白云堂本《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不管此信息是否真实,我决定到台北历史博物馆网站上碰碰运气。结果令人惊喜地发现,这个版本不仅在网站上,而且可以浏览到很高清晰度的细节。

有一个版本图片的获得最具有典型性。芒福德的作品《城市发展史》最后一幅插图居然是某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且图像很有特色。根据芒福德说明中“Bahr收藏”的线索,我查到是刘渊临先生提到的“大都会乙本”,但刘渊临书中只有一小段山间射猎的图像,对于我的课题研究价值不大。接下来在找到台湾80年代汉宝德先生的硕士生赖张亮与我的研究题目几乎相同的硕士论文(找到方式后面会提到)后,发现这个版本在赖张亮的硕士论文中所占比重很大,更让我觉得获得此版本是必须的。我用Bahr和MMOA的关键词在Google上搜到了1940年代后期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研究院Alan Priest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个版本的很多片段,但仍然并非长卷且没有芒福德引用的那一段,看来需要另外寻找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65年Whitfield(后来知道中文名韦陀)的博士论文附录提到了他研究很多版本的图像来源,翻开看看之后,1952年4月的Life杂志上刊登过这幅画的全本的线索让我欣喜若狂。因为我知道,Life杂志自创刊到停刊为止所有杂志内容都授权Google扫描成电子版公布在Google Book上。赶紧上Google去找,但结果在Whitfield提供的时间范围内并无所获。扩大查找范围后在50年代的另一期Life上终于找到了这张图的全彩版本,虽然为了配合西方读者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而把整幅画左右mirror了,但这种技术处理很容易解决的。

虽然获得的全本清晰度不高,但好在是全彩并对每段画面内容有较详细的说明,已经可以进行研究了。但Whitfield提到Alan Priest曾经在1948年出版过这个版本的高清晰画册让我始终抱着可以找到更清晰版本以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希望。换过好几个关键词后,终于找到这个画册的名字。一度在上图网站上搜到这个画册的信息,但结果令我失望,因为仅存其目而不见真身。于是到号称世界图书馆藏数据库的Worldcat网站查找这本画册哪里有藏。查到洛杉矶有藏后,我联系师门在那里留学的Cheer同学,她答应在一个月后方便时去看。这个时候,我联系了辽宁博物馆的戴立强研究员并通过其认识了在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同样也在研究这些杂牌版本《清明上河图》的台湾学者Susan,她也在查找这个版本但暂时无所获,于是我提供了我在Worldcat上查到的此画册在加拿大和台湾的馆藏信息。当时她在台北,很快按照这个信息找到的此画册并扫描与我分享。画册是黑白的但清晰度极高,与Life上清晰度很低的彩图正可以对照去看。
顺便说一句,现在寻找这个版本远不需要那么费劲了,因为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的网站上已经公布了全图,彩色的,清晰度比Life上的高得多,但细节可辨识性还是不及1948年出版的黑白画册。

并不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的城市生活长卷画也很有必要搜集。曾经有一卷《上元灯彩图》,最早是从台湾王正华研究员的文章里获得线索,寻找她所引用的出处,某一期《文物》杂志杨新先生的文章,却发现所用图像清晰度之低令人大失所望。一年后,偶然在网上发现了清晰度同样很低但是彩图的版本,主题是一次拍卖会的信息。我只是觉得聊胜于无,就打算拼合成完整的长卷。这时,dfdyping同学提醒我,既然这幅画现身于拍卖会,也就有可能出现在相应拍卖图录中。于是我到淘宝上去搜,果然发现了那次拍卖会的图录。为了确保有此图,特意联系了卖家证实后才下单,终于获得了这张图可以接受的版本。

找相关文献和找图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在找文献上,印象比较深的有:一开始为了找台湾那志良介绍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的书,到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大图书馆等网站的索引去搜,一无所获,而快两年以后几乎是在无聊时重复同样的过程却在复旦图书馆搜到了,于是非常高兴,让当时在复旦的redarmy帮我复印了这个版本。听起来似乎是偶然,但也不全是偶然,因为我重复这个动作已经七八次了。

印象更深的是前面提到过的赖张亮的硕士论文《历代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和市街比较研究》,这个信息最初是Wind同学提供给我的,似乎台北“国图”有,但没有电子版。后来戴立强先生《清明上河图研究文献汇编》的最后给的文献索引,对这篇硕士论文标记了一个“未见原文”的符号。看来这本论文很难找到了。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也并非研究不能推进,但遗憾肯定是有的,他的研究质量如何只有读过后才能知道,他的成果的思路如果是成功的我的问题就变成如何在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我并没有挖空心思去找但一直留意着,直到某一天知道常老师要去论文的原产地成功大学学术交流,问题才迎刃而解。

搜集资料过程并非没有遗憾,比如日本加藤繁1940年代的一篇研究文章,论证明代坊间版本《清明上河图》所绘内容与当时苏州的关系,此文被引用很多且对我的课题非常重要,但最终没有找到。其实之所以没有把触角伸到很远去寻找这篇文章,是由于我发现此文只有日文版,并未被翻译为中文或英文,由于语言障碍找到后如何处理也是一件头疼的事。加藤繁的结论在众多引用中已经比较清晰了,看不到原文的遗憾是失去了对加藤繁观点质疑的机会。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有很多体会,比如:很多同学苦于找不到资料,但很可能资料不是找不到,而是获得这些资料的欲望并不足够强。还比如:对待资料这东西态度越开放越好,绝不吝于与别人分享资料,切忌斤斤计较。你把你掌握的资料给别人而自己什么也没得到,对你也没有任何损失,而如果你得到了一点东西,那么对你和对对方都是有益无害的。这种分享至上,利人利己的观念也许是参与互联网活动获得的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