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古建筑论坛花絮

(2011-12-07 19:55:12)
标签:

北大

古建筑

论坛

文化

分类: 杂记
一天的会议议程,集中了多所学校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报告与点评安排得密集而紧张,亮点颇多。以下是部分给我印象较深的花絮。

1.独乐寺的初唐木构件

这是会下的议论和会上的发言较集中讨论的一个话题。最近C14鉴定发现独乐寺观音阁草架内部分木构件年代可追到初唐。北大博士生冀洛源在作《考古所见的蓟州城》报告中首先引用这个发现,提到最早提及此事的文章作者推测未必来源于独乐寺本身的木料。因为这些木料主要通过堆叠起到垫高的作用,而木料中很多以前可能是被作为斗栱用料加工的。他之后tritu老师指导的张思锐同学进而通过观音阁栏干等细部与敦煌壁画相比,认为有部分栏干细部保留有初唐风貌,且十一面观音的信仰也主要流行于初唐,不过结论还是谨慎的,认为可能是营建独乐寺的辽代韩氏家族有意仿古的结果。点评时,aloesnow老师认为以敦煌壁画为主要对比材料不尽合适,蓟州和敦煌处于相距遥远的帝国边疆地区,地域差异恐十分巨大。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独乐寺如此多的细节,听后感叹对古代建筑,即使是已成为显学的独乐寺等建筑的研究,其实还有非常广的可持续开拓空间。

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冀洛源同学提到90年代末在独乐寺围墙外发掘出来的一座辽代经幢,从其位置与独乐寺的对位关系分析蓟州城整体格局与独乐寺布局之间的可能性。但tritu老师的点评认为,这批文物可能是70年代初中美关系初解冻,费正清随同尼克松来华时因与梁思成先生之谊提出参观独乐寺,相关部分匆忙将院里堆积来不及整理的文物埋了起来,包括这个经幢,所以出土地点不能证明经幢原来所在的位置。

2.考古与文博视野中的古建筑

出自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门下,现就读于清华的李若水同学作唐代大兴善寺文殊阁营建工程复原的报告,利用文献对建筑的很多细节作了详细的考证,尤其是对工程营造过程中的预算等问题研究也足够深入。点评时有老师认为此报告对复原研究前期过程做得很细却对复原图一带而过不太合适,但这正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她对研究过程本身和对文献的考据更重视的倾向”(@金泽寺)。

晚上吃饭的时候,北大的同学说本来秉承考古传统,喜欢采用考古报告那样文字描述的方式,但近年来也开始使用CAD制图。

除了表达习惯上的差别外,还有另一个差别是“building phases或time layers问题,一个存活到今天的古建筑肯定有各朝各代叠加上去的不同痕迹,对认真思考某建筑的人来说早已是常识,而对这问题不太关注的人,可能会某建筑简单视为某一时期的建造。”(tritu)@金泽寺 同学关于长治一个寺庙的报告即是如此,他梳理了这个寺庙建筑从宋代一直到清代一次次叠加改易的痕迹。并提出宋代遗存可能在宋时可能构成乐亭建筑,属中国现存最早的戏台的残迹。

(博客上这段写完之后,tritu老师评价“不应把对问题探究的深入程度,简单与所谓学科背景挂钩。”我觉得确实有道理,所以对前面专业背景的强调有所修改。)

3.我的报告

代表同济大学出席的是我和@chyi 同学。@chyi 同学的报告主要研究皇城门外T型广场的演变,从天安门广场的千步廊上追到唐宋两代。老师们点评反响很好,只是对于唐代之前是否还可以继续上追并对金元两代增加关注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对于T型广场来说,最重要是从行为和仪式上将T字型区域连为一体而并非简单的丁字路口。

我的前面两位同学的报告与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巧合,所以出于交流的愿望将我的论文盲审稿复制给了两位同学的指导老师戴俭教授。我的报告是关于彩楼欢门的,是博士论文研究的很小一部分,这一部分内容也根据15分钟报告的需要进行了压缩处理。很高兴报告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肯定。aloesnow老师提到我引用《营造法式》的一处笔误,方拥教授对我提到唐宋后中国古建筑少见斜撑和X形、三角支撑的说法进行了引申评论,认为这些做法在隐蔽部位仍然存在,而视野可及之处较少是由于观念上对这种形态的排斥。吴葱老师提供了样式雷的清代庆典临时建筑图样的信息,提醒我追溯彩楼欢门来历时提到的庆典活动标识物“山棚”的传统并未中断。@MissRadium 同学也提供了现在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类似内容的线索。会议茶歇时和aloesnow老师的讨论让我明白了这个话题关系到营造法式中的一些词汇的分别问题,以前让我困惑的一些修改建议终于能够明白了。

4.跋

以我的两条微博的部分内容做结尾吧。一条是我刚来北京的,一条是会议结束后的。

“在一个雪天到了北京,感到穿越了整整一个季节。”

“参加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古建论坛很愉快。当年ABBS战斗的另两版主作为评委点评我们。aloesnow老师对营造法式烂熟于心让我印象深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