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行(三)
(2008-11-24 10:09:48)
标签:
汽车拥车证erp驾照新加坡李名顺文化 |
分类: 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
新加坡的公路路况都很好,搁在中国几乎都算是“高等级”公路了。但因为车辆太多,道路又七拐八绕、层层叠叠地没几段直路(不然以它近乎于25公里x 25公里的国土面积,一踩油门就能冲到海里去…),所以全国公路最高限速每小时80公里(不过你看不到“80”的限速牌,因为这属于by default,只有一些路段限速更低的才会有指示牌)。
为了控制机动车辆的数目,新加坡很早就开始推行拥车证(COE)制度,所有上路的机动车辆都要有拥车证。巴士、德士、特殊车辆等的拥车证是单独发给的,其他的企业用车、货车、私家车、摩托车等都需要分为不同组别竞标每月两次发放的拥车证。拥车证的有效期一般是10年,跟新加坡大部分机动车辆的使用年限一样。到期之后车主将车辆报废(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报废的车辆会整车出口到其他国家继续使用,有的则是拆下零件卖,很少一部分撞得不成样子的车辆才会真正销毁),拥车证也失效,买新车还得重新竞标。如果在到期之前换车,可以按比例拿回一部分拥车证的价值,然后再去竞标新的。
因为拥车证每次的成交价都不一样,还曾经有人把它当作一种投资或是投机的手段,进行炒卖。不过近几年因为价格接近稳定,炒卖空间不大,比如“大型私家车组”(主要是SUV,7人座和排气量较大的双排座轿车)的成交价格几乎都稳定在1万5千新元左右。(不过上个星期最新一期的价格居然只有2元,因为申请者数量仅比政府发放拥车证的数量多1人,眼镜碎一地…)
新加坡私家车价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到岸价格 + 入口税 + 拥车证 + 首年汽车保险 + 首年路税。其中各种税加起来通常是到岸价格的1.4到1.6倍,所以一辆实际价值2万新元左右的日本车,车主起码要付6万5千左右。不过汽车贷款比较容易申请到,首付也不高,所以近几年买车一族的数字还是逐年上升,直到油价飙升才遏制住这种势头。最近虽然油价又跌回到比较正常的水平,但因为经济陷入衰退,大家买车的积极性也没能恢复,即便是“2元拥车证”的消息传开,心动进场的人也没有预想的多。
新加坡的驾照相对比较难考,尤其是路考。而且在新加坡考驾照必须要到政府认可的驾校或者私人教练那里攒够学习时间,不像美国,随便找个朋友教两天就可以去考试。所以很多人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考驾照,然后回新加坡接受交规的笔试,就可以把驾照转换成新加坡的。不过在拿到新加坡驾照上路的第一年,所驾驶的车辆前后都必须挂上特殊的三角形标志,提醒其他人这是“魔头”在开车。(“魔头”者,“磨”合期 + “头”回上路是也。)
新加坡的驾驶习惯比中国好一点,大部分的司机在切线、需要别人让道的时候都会打灯,之后还会打手势向其他司机致谢(当然我也遇过司机与行人争道,还跟我比中指的,还是一女司机!)。而且因为限速的原因,危险驾驶的情况比较少。最常被抓的主要是不熟悉某个地区的特殊路段(单行、禁止掉头、巴士专用道等)而犯规以及酒驾。这几年违反交规被抓的人里最出名的是电视艺人李名顺(就是跟范文芳合演新加坡版的《神雕侠侣》的,两人明年准备结婚),酒驾之后撞了人外加肇事逃逸(这个词太深,新加坡人不会念,所以在新加坡叫“撞了就跑”,简单明了…),后来虽然自首,仍然被关了几个月,在新加坡引起的震动不亚于当年谢霆锋当年在香港闹的那一次。(他被放出来之后还改了名,原名叫“李铭顺”。)
新加坡防止交通堵塞的另一个方法是对一些车流量大的路段收费,迫使一些司机在交通高峰时间改用其他路段。最常见的做法就是ERP,也就是在一些路段的入口处设立一个高高的闸门,装上电子扫描器。新加坡的所有机动车辆内都有信号发射器,经过闸门的时候就会被扫描到,然后自动收费。收费的主要方法是车内装的现金卡(Cashcard,信用卡大小的一张磁卡,不需要密码或签名就可以刷,主要用来进行小额交易)读卡器,一检测到收费,就自动从卡上扣钱。卡上的钱不够了,可以到充值机、邮局、7-11之类的地方充值。现在全岛这种ERP越来越多,最近政府已经开始检讨,在一些车流量明显下降的地方降低甚至取消ERP收费。
Cashcard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付停车费。在新加坡除了某些公司和机构为员工和顾客提供停车位之外,几乎是没有“免费停车”这一说的。各种停车场的出入口处一般都有扫描器,汽车驶入、驶出,就按时间自动收费(也有一些停车场是可以购买coupon停车的)。
最后关于在新加坡开车的小常识:跟大部分英联邦国家一样,新加坡的汽车驾驶座在右边,行人和车辆都是靠左;在新加坡不论驾驶员还是乘客,不系安全带都是违法的,除了罚款之外,驾驶员还要被扣分(也就是说,乘客不系安全带被抓到,驾驶员会被扣分);摩托车的所有乘员都要戴安全帽,驾驶员的安全帽的挡风玻璃还有要求,不能贴贴纸以致阻挡视线。
(过生日,又小病一场,今天终于写完“行”了。接下来是“生”、“老”、“病”、“死”诸章,很多话题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太愉快,但这毕竟是现实。)
本专辑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