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证券/理财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 |
分类: 经济金融 |
上周,中央召开了一年一度例行的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专家对会议的解读,我是没有兴趣阅读的,并不是对专家水平的怀疑。出于两点:专家解读的角度、立场以及各方面的授意;媒体摘要加以自己的理解报道容易误传、误解。
如果能用朴素的语言让普通大众都能了解、理解深奥、晦涩的经济学名词与问题,就是百姓需要的经济学。在家中,我尝试解析相关经济政策给老婆听,让其听懂就达到目的了。
上周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第一项任务引起了社会广泛瞩目:“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会议声音犹未绝耳,高效的、雷厉风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周末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4.5%,创下20多年的历史新高。标志着货币政策在实施了近10年的稳健政策之后,拉开了“从紧”的大幕。
上面两段文字里夹杂着不少经济方面的概念,下面一一解析:
货币政策内容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政策实施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与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控制总量;另一类是通过市场机制对总量施加间接影响。从现行发达国家调控来看,直接控制总量模式已被淘汰,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间接调控工具。三大间接调控工具亦被称为“三大法宝”。
政策的实施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经济学上认为货币政策目标包括四方面: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我国实际执行环节中,货币政策目标为单一目标,即稳定物价。
上周会议提及并放在第一位的存在问题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针对“病情”,开出的药方便是“从紧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大体分为三类,从紧、从松和中性。中性,官方给予拟人的说法叫“稳健政策”。需要提示的是:政策的实施都是逆向的,反向操作。譬如,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大,货币政策需要从紧;反之,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要解决紧缩的话,必须中性乃至从松。
当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中,银监会的成立剥离了中国人民银行原先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行使货币政策工具,藉此以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从而调控宏观经济。
上周六,中国人民银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是今年第10次调整,而且一改以往一次0.5%的步伐。彰显了从紧货币政策的“魅力”与“魄力”。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凡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按照法定比率保留一定的准备金,其余部分才能用于放款和投资。存款准备金作为间接调控工具的“法宝”是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社会资金供求及货币供应量的。
按照新比率14.5%,如果商业银行吸储1000亿元,则要上交央行145亿,剩855亿方才“自己做主”。如果比率为10%,上交央行100亿,剩900亿。如此类推……
小小1%,因为“乘数效应”的放大,作用很是厉害。当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要增加上交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量,从而减少超额准备金量,降低了放款和创造信用的能力。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也就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为方便解析,以比率为10%为例,商业银行吸储1000亿元,上交央行100亿。乘数效用工作原理:
100*0.9
90*0.9
81*0.9
72.9*0.9
65.61*0.9
……
具体数字就不测算,能收缩的规模是上交100亿的若干倍。
昨天股市的表现,验证了对中国人民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反应。在“全市一片红”的情况下,银行、地产股表现异类。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减少了银行放款和投资的总量规模,对于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银行不能不说是重大打击;房地产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型,银根的收紧,必然使依赖银团资金开发的房地产行业受到重要牵连。
在实际工作中,一大特色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如何保持平衡,达到“管而不僵,放而不乱”,是需要决策者深思熟虑,也需要政策在执行中根据实际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
财经文章:北洋水师与企业管理
观股海:
休闲娱乐:
博客说明: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