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石佛
---济南曹范兴国寺(隋)(省保)-2018.10.7
济南人都知道在千佛山上有座兴国禅寺。其实,在章丘市曹范镇叶亭山村同样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兴国寺。虽然如今这章丘的兴国寺和千佛山上香火鼎盛的兴国禅寺无法同日而语,但它曾经的辉煌依旧让我们感慨。
兴国寺位于章丘市曹范镇叶亭山村东,坐北朝南,东西宽35.9米,南北长45.6米,占地1637平方米,现有山门、大殿、东西配殿、门两侧旁门及东旁门前的照壁等7座建筑物。寺内最早的遗物为唐代石造像,现存最早建筑物应为宋元遗物,寺院以石造像为中心,其平面布局基本保持始建原貌。其中,宋代兽头瓦当、阶基角石的剔地起突角兽、殿内体量较大的早期建筑大木构架的营造方式等,在我省现存同类建筑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因其独特的考古价值和古文化魅力,早在1979年兴国寺就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的兴国寺仅存门殿、东、西配殿和大殿这几座主体建筑。这些建筑虽未坍塌,但却破损严重。尤其是北面的大殿更是岌岌可危,让人时时刻刻提着心,害怕它随时轰然倒下。
兴国寺的大门朝南,门殿的拱门已经被堵死,拱门上方的石匾上刻着“兴国寺”三个大字。这三个大字的右边还刻着“天启七年夏重修”一行字。很显然这匾文告诉我们,兴国寺的门殿曾在明代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重修过。在门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卷棚旁门,比门殿要小很多。西面的旁门锁上了,而东门洞开。我们穿过东门,里面是一个空旷的大院子。院落里杂草丛生,角落里散落着一些残碑、瓦砾,荒废已久。
院落里有东、西两座配殿和北面的正殿这三座大殿。东、西两座配殿整体保存还算完好,但屋檐上的小筒子灰瓦大多已损坏,檐角上的木质檐橼也都已经腐朽,屋顶上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给人一种苍凉、落寞的感觉。
身边已不知何时聚拢了很多村民,说起兴国寺,他们无不慨叹、惋惜。64岁的邢攸芳是村卫生室的大夫。他告诉我们,兴国寺命运多舛,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曾被当作仓库、学校,学校搬走后,兴国寺便逐渐衰败。
那么,兴国寺到底始建于何年,又是为谁所建呢?我们在东配殿发现了一通砌在墙里的残碑,根据碑文记载,此碑为清代顺治年间重修兴国寺时所立,我们只能模糊地看到碑上记载:“此寺建于先朝……”村民告诉我们,原先兴国寺的大院里还有很多石碑,但是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时都被毁坏、运走了。现在想从石碑上解开兴国寺的身世之谜恐怕很难了,我们只有寄希望于接下来的探索,但愿能从兴国寺的正殿里找到答案。
一片红墙灰瓦,坐北朝南的寺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在普通村落中实属少见。山门上石额雕刻着“兴国寺”三个大字,屋门紧闭。走到西边的侧门,两扇木门也上了锁,不过在墙上贴了一个告示牌,写了手机号码。拨通后,那边的声音传来:你稍等一会儿,我马上到。很快,来个一位撑伞的大爷,给我打了招呼之后,就拿出一串钥匙开门。很快,我和叶大爷聊了起来,他给我介绍了寺院的故事。他说,这尊佛像是隋朝刻的,佛头十几年前差点儿被人偷走。墙根那些塑像是后来做的,大殿也是近些年新修的,殿内这些石柱是原来留下的。
叶大爷指着石柱上面的字,说,你看,这有两道字,一列红字,是当时捐款人刻下的;另一列黑字,是解放后,这里被改作了学校,可能是当时教课老师留下的。院子里,还有一些明朝清朝的石碑,呆一会儿你可以去看看。
兴国寺到底建于何时,为何只见它重修时的记载,却独独找不到关于它始建年代的记载呢?村民们有人说兴国寺建于唐代,也有人说它建于宋代,还有人说它建于明代,总之众说纷纭,却都没有真凭实据。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陈宾认为,经过他们考证,初步判断兴国寺可能建于宋元时期,但这个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也就是说,兴国寺的确切始建年代至今还是一个谜。另外,考古专家发现那尊大佛像实为唐代石造像。
“兴国寺大殿内现存的宋代兽头瓦当,以及大殿外基角石的起突角兽、殿内高达6米的唐代佛像、早期建筑大木构架的营造方式等,都是我省现存同类建筑中较为罕见的,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陈宾说,尤其是大殿内的彩绘也体现出了古代建筑彩绘的特点。这些彩绘最晚应为明朝早期遗物,局部还保留了部分宋元时期的彩绘。总体来说,兴国寺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日前,由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负责的章丘兴国寺泥塑造像工程第一阶段已经基本完工。兴国寺是济南市现存年代最早、文物价值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其内有济南地区室内最大的单体石佛造像。为了完善和丰富该建筑群的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其保护和利用价值,市考古所组织人员对该建筑群内的泥塑造像进行恢复。该工程于2015年11月30日正式开工制作,造像包括大殿内的十八罗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天王殿内四大天王,
2015年升级为省文保单位。
一、地图
山东省章丘市曹范镇叶亭山村东
二、外观
三、山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