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的老巷子及泉群

标签:
实拍济南王府池子老城区老巷子泉群贾锋旅游七十二泉老街巷古巷 |
分类: 游山玩水暴走路上 |
大明湖南门—曲水亭—西更道街—王府池子街—起凤桥街—马市街—辘轳把子街等景点构成的古巷游,参观张家大院、起凤桥9号、燕喜堂老宅等“泉城名院落”
⊙珍珠泉泉群⊙
珍珠泉泉群,位于旧城中心的曲水亭街、芙蓉街、东更道街、院前街之间,有泉池21处(含失迷泉池2处),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观。该泉群中属金代《名泉碑》著录的泉池10个:珍珠泉(北珍珠泉)、溪亭泉、散水泉、朱砂泉、芙蓉泉、濯缨泉(王府池)、知鱼泉、云楼泉(白云泉)、灰泉、刘氏泉。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的1个:鱼池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著录的2个:●泉、腾蛟泉。其他为:小王府池、南芙蓉泉、太乙泉、平泉、沃泉、玉枕泉、神庭泉、起凤泉。诸泉汇流成溪,然后分别注入濯缨湖、百花洲、大明湖,经小清河入渤海。
该泉群是城区四大泉群中涌水量最小的一个。据1973~1977年测量,泉水平均流量每日为1.26万立方米,最大为1.98万立方米,最小0.55万立方米。
北魏时,此地溪流纵横,依照古代风俗,每逢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消灾去忧,人们常在环曲的水渠旁流觞取饮,故隋唐以前,称流杯池。《水经注》记载说:“历祠下,泉源竞发,其水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宋朝曾巩之别墅也曾在此,内建“名士轩”,以杜甫“济南名士多”诗句取名。(一说曾巩“名士轩”建于今西公界雪泉处)元代,为山东行尚书兼兵马都元帅张荣的府第。明代,英宗的次子朱见被封为德王,在这里建德王府。清代,设驻为山东巡抚衙门。民国后,又为省督军、督办公署和省政府驻所。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地,俗称“珍珠泉大院”。
珍珠泉 坐落在院前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大院内西侧,略成长方形,面积1240余平方米,深广清澈。因旧城东南隅护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所以该泉又称北珍珠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泉池溢水标高26.28米。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色水泡自水底翻涌而上,日光相映,如泻万斛珠玑。正如清代人王昶在《游珍珠泉记》中所述:“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珍珠泉气势颇大,清人王运在《珍珠泉铭序》中描述说:“潆泓冲融,清澜百步,旁流带垣,通舟二里,鱼鸟荇藻,怡怡悦性。”
珍珠泉泉水由玉带河北流进濯缨湖,经百花洲注入大明湖。根据钻探得知,珍珠泉一带的地质情况是:最上面为11米厚的第四系粘土砾石层,其下为40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为奥陶纪白云质石灰岩,这泉水即从白云质石灰岩中涌出。
珍珠泉自古以来颇负盛名,历代多有文人题咏。金朝的雷渊,明朝的晏璧、边贡、李攀龙,清朝的蒲松龄等文人,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阴历正月十六日,清圣祖玄烨南巡经过济南,御览珍珠泉后,也赋《观珍珠泉》诗一首,并题“作霖”二字(已失传)。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四日,清高宗弘历题《珍珠泉》诗一首,刻碑立于泉北岸,至今尚存。
1980年,对泉池进行整修。池岸以青石砌垒,四周铁护栏改饰以汉白玉雕刻石栏。池内水中偏东立石碑一方,上刻泉名“珍珠泉”,字涂朱红色,为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启云1980年书。南岸,1983年建一水榭,造型优美,如展翅大鹏。榭内悬匾额“浮玑”,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予昂1983年题书。池内荇藻浮动,锦鳞戏游;泉周植以花木,妖娆多姿。
● 泉 在珍珠泉东约30米处,呈方形,长宽各1.45米,深2.5米,由块石砌垒。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该泉出现于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于巡抚大堂西北侧掘土,深至二尺时,有泉水涌出,复凿二尺,其水增大数倍。之后砌岸,蓄养锦鱼百尾之多。山东巡抚刘芳躅(字增美)见状,欢喜异常,便请著名诗人朱彝尊命名。朱以《尔雅·释水》中“水自河出为●,济为●”之意,起名为●泉”。过去认为济南泉水为济水的潜流,故其名含有济水溢出之泉的意思。1951年秋,该泉重新修葺,并建以石栏。泉壁篆体“●泉”二字,为山东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书法家王讷(字墨仙)书写。
濯缨泉(王府池) 在王府池子街中段路西。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取《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之意命名。清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山水二》载:“濯缨泉称湖,前在德王宫内,今在院署西墙外百余步,俗称王府池,围圆四十余丈,由地沟北流,穿民居,出起凤桥下,至院后会珍珠泉水,经百花、鹊华两桥入大明湖。”昔日,池中有一沙渚,当地人多于此捞鱼虾,故名“捞虾渚”。清初山东巡抚李树德于沙渚中央建亭,人称“王府池新亭”。其亭造型玲珑,彩绘秀美,栏杆精雕,多饰“亚”字图样。亭周绕以回廊,廊接虹桥,景象万千。由于这里景色秀丽,世人以唐朝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喻称之。解放前亭废,水面亦缩小。现泉池长30米,宽19米,池岸石砌。盛水期水势甚佳,色洁如璧,水涌似珠,纷纷扬扬,撒满泉池。东西池岸民居错落,南北岸边杨柳婆娑。树丛之间,藤架遮荫,下设石桌石凳,暑天,附近居民常于此乘凉、品茗。
芙蓉泉 在芙蓉街69号院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泉池长方形,青石叠砌。水的流向分为两支:一支流入原府文庙泮池,再折东汇入百花洲;另一支于文庙西流,经原贡院内华笔池、凤翥池注入大明湖。金、元时,附近建有“姜家亭”。明中期后,右史许邦才建瞻太楼。清前期,芙蓉泉在韩观察宅内,韩家于此建“芙蓉馆”。清诗人董芸曾寄迹于此,并赋《芙蓉泉寓舍》诗:“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明末清初,从芙蓉泉到泮池一段溪流,经疏浚称“梯云溪”。溪上架桥,颜额“青云”。又建牌坊,额题“腾蛟起凤”。“梯云”、“青云”、“腾蛟起凤”,都是为府学秀才们命名的,以寓其前程腾达。清康熙初年,景色渐衰,梯云溪改为暗沟,上铺青石,桥坊皆毁,仅存泉池。现水势尚佳。
散水泉 在珍珠泉东,清巡抚院署大堂东南侧。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著录。呈方形,长宽各1.6米,深2米,水清。1981年重新修建,上建石栏,南石壁外刻有“散水泉”三字,为李予昂题。
溪亭泉 又名王氏溪亭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在珍珠泉东8米处的假山下,呈长方形,以自然石砌岸。因附近溪水潺●、亭阁翼然的园林景物而得名。1980年重建,山石上刻书法家王讷所题“溪亭泉”三字。
灰 泉 位于濯缨泉(王府池)西北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著录。为方形水池,水盛时尚涌流。因盛水季节湮于王府池中,故有人亦称之为王府池或濯缨湖。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濯缨湖,在城内倚北,合珍珠泉、散水泉、濯缨泉、朱砂泉汇为湖,周广数亩。本曰灰泉,元人改今名(濯缨湖)。”
知鱼泉 名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亦著录,称“知鱼池泉”。位于王府池子街6号院内。原为官宦府邸中的泉子。《续修历城县志》中李图《知鱼泉》诗称:“旧闻开府邸,中有知鱼泉。不见众生处,赤●过百年。”
朱砂泉 金《名泉碑》、清《七十二泉记》著录。位于芙蓉街94号院内。泉池长方形,由块石砌垒,盛水季节水清,注入王府池中。1994年被覆于水泥地下。
刘氏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著录。位于曲水亭街南头,西更道街北端路西。已覆于河东岸石壁下,雨季尚有细流自石壁隙中渗出。
云楼泉(白云泉) 名列金《名泉碑》,称“云楼泉”。明刘敕《历乘》称“白云泉”。清郝植恭以“白云”之名列入《七十二泉记》。位于刘氏泉南,西更道街4号院内。泉池井形,水清。
腾蛟泉 在王府池子街北端路东。清《七十二泉记》著录。泉池呈长方形,盛水期有水。东墙嵌清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历城人李●于丁卯年(1867年?)题写的“腾蛟泉”刻石。
小王府池 又称老王府池子,位于王府池子街37号门前。池呈长方形,以碎石砌岸。
南芙蓉泉 位于芙蓉街132号院内。呈方井形,池壁砖砌,原有砖刻泉名。常年不涸,水位不受季节影响,人称“神泉”。
太乙泉 位于小王府池东侧。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载。泉池以砖砌成圆形,直径0.8米,深1米,水旺盛,原为群众饮用水。后将泉池覆盖,于上建小房。
平 泉 位于平泉胡同(金菊巷1号旁门内),水清,常年不干。
神庭泉 在王府池子街41号院内,方井形。原无名,1994年市建委组织泉水调查时拟名。
玉枕泉 在王府池子街39号院内,长方池形。原无名,1994年市建委调查时拟名。
起凤泉 在起凤桥街9号院内,长方池形。原无名,1994年市建委调查时拟名。
沃 泉 在珍珠泉北。民国《济南名胜古迹辑略》有载。已失迷。
鱼池泉 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称其在“姜家亭畔”,因池中蓄养大量锦鱼而得名。据元于钦《齐乘》载,姜家亭在城内芙蓉泉附近。另,清道光《济南府志》载:“鱼池泉,在汪家亭内。”岁月迁延,物名多变,如今,鱼池泉址在何处,或即为今何泉,已不详。
由芙蓉街北行,两边俱是卖小吃的摊点,热气腾腾,烟雾渺渺,人声嘈杂。踱至芙蓉街中段,随便拣了条小巷东行,街巷已经过整修,灰瓦白墙,青砖墁道,颇有古韵。前行十数米,见一石桥横于小溪之上,溪水甚浅,清澈见底,长长的水草随水流方向,自在飘浮荡漾。想来此处便是起凤桥了。小溪为王府池子之水南北向流经此处,宽约两米,此桥跨于溪上。附近又有起凤泉,因桥而得名,小巷亦因此桥而名起凤桥街。
继续向前不远,南边有一巷口,墙边用青石围砌一泉,墙上有隶书大字曰“腾蛟泉”,又有“李(后一字不识),时年八十二岁,丁卯端阳日立”的字样,据说为清人所刻,因泉西侧旧时竖有“腾蛟起凤坊”而得名。泉池呈长方形,长、宽各1米多,深1.5米。盛水季节,泉池水面距地面仅半米多,伸手便可取水。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赞曰“腾蛟,如蛟之得云雨而飞腾也”。街上无人,静寂无声。稍作停留后,南向而行,走到巷底西拐不几步,迎面是一泓碧水,就是王府池子了。
王府池子亦称濯缨泉,濯缨泉为金代《名泉碑》、明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取《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洗,可以濯我缨”句之意命名。此泉因明成化二年(1466)德王朱见潾建德王府时圈入,故俗称其为“王府池子”。泉池不太规则,长约30米,宽约10米,深处可达2米,池岸石砌。池东南隅立《重修濯缨泉记》石碑,由济南市书法家胡连珠书。盛水季节,泉池水势甚旺。数十处泉眼,处处水涌若珠。据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记载:“濯缨泉,味最清冽。刘寄庵试以煮茶,诗云:七十二泉水,酌来多腐陈。如斯方知味,不解定粗人。妙在回时美,全从澹处真。未妨烹苦荈,祇用慎劳薪。”此时,池中有数人游泳,晴日当头,水波微泛,水藻摇曳,池岸民居错落,曲巷藏幽。在池边石凳小憩,望天上云卷云舒,听耳边水声攲乃,心中烦虑尽消。
离开王府池子,沿西更道街北行,至刘氏泉,亦为金代《名泉碑》所载“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赞刘氏泉曰:“泉名刘氏果何人,千载风流数伯伦。天产酿泉清可掬,松花满泛瓮头春。”泉碑为新立,阴文刻“刘氏泉”三字楷书,不甚工整,字亦不佳,围以石栏,泉水尚清。
前面就是曲水亭街了。曲水亭街,北靠大明湖、南接西更道、东望德王府北门,西邻济南文庙。因街上百花桥以南古有围棋社“曲水亭社”而得名。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来的泉水汇成小河,与曲水亭街相依。北魏时期,济南士大夫即在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旧时,每年三月三,各地文人聚会于此,到水边洗濯以清除不祥,宴会开席,文人们将盈满酒的杯子放在托盘上,又将托盘放在“流杯池”水面上任其漂流而下。托盘漂至拐弯处往往会停下来,坐在河边之人必要端杯一饮而尽,然后即兴吟诗,如诗作不佳便会被罚酒。曲水亭街北首建有“曲水亭”,楹联上书:“曲水流觞雅士情,荷香送爽棋声韵。” 曲水流觞,也是历下一景,曲水尚在,魏晋风雅亦不复存了。
街东有一小溪,流入百花洲,溪上有桥,为百花桥。倚在百花桥上,南望垂杨流水,有妇人在洗衣,溪边岸上,依次摆着几张矮几,数人据几而坐,饮酒品茗。北眺明湖春色,杨柳依依,游船点点。此时此刻,恍如画中。
三国时魏正始年间,历下有碧筒酒之故事。即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叶,令于柄通,屈茎上,传吸之。谓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冰。此时若有碧筒酒,把盏临溪,当快活如神仙仿佛。
沿明湖路东行百米,向南步入汇泉寺街,两旁房屋大都拆迁,断墙残垣,一派萧索景象。稍作盘桓,即乘车往珍珠泉。
珍珠泉,是济南第三大名泉,内有楚泉、溪亭泉、舜泉、玉环泉、太乙泉等许多小泉。泉池长42米、宽29米,池中有“珍珠泉”石碑,周围砌以雪花石栏,岸边杨柳轻垂,泉水清澈如碧。古人有:“风回池面破沧烟,涌出珍珠万颗圆”之句,明代济南诗人边贡也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清代人王昶在《游珍珠泉记》记述:“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珍珠泉之名也许即来源于此吧。《珍珠泉铭序》中又有:“潆泓冲融,清澜百步,旁流带垣,通舟二里,鱼鸟荇藻,怡怡悦性。”的记载,想来过去珍珠泉气势颇大。如今只有一池泉水,南面有一小湖,为人工开掘,内叠假山,高可数米,惜体态较大,殊无雅趣。
池北有御碑亭,内立清乾隆帝御碑,上刻“济南多名泉,岳阴水所潴。其中孰巨擘?趵突与珍珠。趵突固已佳,稍藉人功夫。珍珠擅天然,创见讶仙区。卓冠七十二,分汇大明湖。几曲绕琼房,一弘映绮疏。可以涤心志,可以鉴眉须。园流有灵孕,颗颗旋相於。乍如历海峤,鲛人捧出馀。又如对溟渤,三五呈方诸。作霖仰尧题,泽物留神谟。我来值暮春,农夫正新畲。看彼芃芃者,欣此涓涓如。安得符圣言,远近均沾濡。”诗不佳且不明所云。
池南建有水榭,上悬匾额“浮玑”。看过泉水,自罗锅桥往西,建有海棠园,内有一株高五、六米的宋代海棠,至今有千年的历史,相传是济南太守曾巩所栽。
坐在泉边,有白羽的鸟在林中翩飞,有红色的鱼在水中游嬉,无市声之喧嚣,有清心之淡然,其意悠闲,其乐亦融融。
暮色四合,起身步出珍珠泉,穿过几条街区,沿护城河而行,皓月当空,河边仍有游人,红红绿绿的灯映在河面上,隐约传来大鼓书说唱之声,别有一般风情。
一日之间,寻幽探古,走过许多久已未到之处,以平常的心境、别样的眼光,漫步济南老街巷,景是活泼的,心是宁静的,君有闲暇,亦可一游。
在曲水亭街北面是百花洲连着芙蓉街与大明湖,承载着老济南的历史和曲艺的辉煌,一池荷花,半城春色,和着百花洲畔明湖居内的曲声鼓点,张扬着底蕴深厚的曲艺文化。百花洲东岸有一座2层楼的老房子,这就是湖畔客栈,可别小看这个旅馆,它可是驴友们特推崇的旅馆,店主热情,店内舒适,实在是超值。客栈所在的小街叫岱宗街。
辘轳把子街往北不远还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街——泮壁街。她东起曲水亭街,西止庠门里,南邻轱辘把子街,北至大明湖路,50年代整修曲水亭街时,将此街路东的住宅拆除。济南府学也称泮宫,此街因在泮宫东墙外,故称泮壁街。
东出泮壁街就是曲水亭街了,这条街是最具有正宗济南味道的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注解。她北起大明湖南门、南接西更道街,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流过来的泉水汇成河,曲曲折折名曰曲水。
其他散泉比较有名的还有刘氏泉,在西更道街与曲水亭街相连处,为济南72名泉之一。周围为四合院,古色古香,小桥流水,静谧安详。此泉原为附近居民饮用水源,20世纪60年代被填埋,1998年冬修复,2004年立泉碑。古诗云:“泉名刘氏果何人?千载风流数伯伦;天产酿泉清可掬,松花满泛瓮头春。”
腾蛟泉
王府池子街北端与起凤桥街交接的地方还有一眼名泉——腾蛟泉。为济南珍珠泉泉群的21处泉池(含失迷泉池2处)之一,在新评出的七十二名泉中位列第二十三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著录,并云“曰腾蛟,如蛟之得云雨而飞腾也”。该泉位于旧城王府池子街北端路东,邻近与起凤桥街的交叉路口。泉池呈长方形,长1米,宽0.5米,深1.5米,以青石围砌,精致方正。“腾蛟泉”之名取自泉西侧的腾蛟起凤坊,当年坊畔建有一石板平桥,名起凤桥,横跨于濯缨泉(即王府池子)、朱砂泉等诸泉汇流入大明湖的小溪上,形成名泉、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美丽景观。该泉泉水清甜,水自岩孔涌出,盛水期泉池水面离地平面不足半米,伸手便可取水,附近居民住户多于此取水洗衣洗菜,尽得其便。泉池东墙上嵌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举人、历城人李亻间(“亻间”为生僻字,故而两字一体,请参见图片)于丁卯年(公元1867年)题写的“腾蛟泉”名刻。
起凤桥街
出了王府池子街便是起凤桥街,她东起西更道街,西至芙蓉街,街中间有一小石桥,名起凤桥,街故以桥名。起凤桥街不长也不宽,青石铺路,路两边皆是小瓦花脊的门楼与青石起基的小平房,它附近南有王府池子街,北有马市街,虽说四通八达,却是闹市中难得的雅静之地。小街最有韵味的应是它的中段,也就是起凤桥这里,王府池子的泉水从路南穿过小石桥汨汨向北,经过一个个住家院,蜿蜒曲折一直到曲水亭,然后注入百花洲、大明湖。据说,古代这里曾是曲水流觞所在。而今则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有那条碧水不分贫贱,不舍昼夜,潺潺湲湲,从古至今流淌不绝,长长的水草顺着水流飘忽舒卷,充满江南水乡的味道。据说起凤桥街9--11号院内还有起凤泉,不过偶没有进去过。下次偶一定进去拍给大家看。
马市街
起凤桥街中段北边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街叫马市街,此街在原济南府学大门南侧,辛亥革命前,为尊崇孔子,经过府学门前,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所以游人或来府学祭孔的官员,将马拴在此街,故名马市街。马市街上干净清新,虽然已经不见曾经的马匹车辆,空中仿佛还回旋着马儿前蹄腾空的嘶叫声。
济南府学文庙
马市街的北端就是济南文庙,原称”济南府学文庙”,这里也是芙蓉街的北端。芙蓉街现在成为济南的小吃一条街,她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因街中的芙蓉泉而得名,具有上百年的历史。明清时期这条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良好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走进现实中芙蓉街就好象走进了一座年久失修的历史博物馆,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陈迹渐少,但从沿街二层小楼的精美木刻仍可推想出当年老街的繁荣。此街中还有很多无名的小泉散落在居民院落中。
西花墙子街
济南府学文庙
辘轳把子街
东花墙子街与辘轳把子街相衔接,辘轳把子街东起曲水亭街,与后宰门街相连,西与东花墙子街和庠门里街相接。街名源于此街形状像井台打水用的辘轳把手,可谓济南象形街巷和地名的代表。
东花墙子街
府学文庙东侧是东花墙子街,她北起轱辘把子街西口,南止马市街北口,东临曲水亭街,西临西花墙子街。此街原是府学的院墙,该墙是砖砌的图案花样,俗称花墙子,此街因在东花墙子之外而得名。

《芙蓉街》
平泉胡同尽头就是王府池子街了,这条街因王府池子(濯缨泉)而得名。此街幽静深邃,曲折多拐,拐着拐着忽听耳边哗哗的水声,嬉闹的人声,再往前走两步,一池碧水映入眼前,这里就是济南人心目中大名鼎鼎的王府池子了。因为济南的泉水是恒温的,因此会有冬暖夏凉的感觉,因王府池子是位于居民区内的最大泉池,这里自然而然就成了老济南人冬天冬练、夏天乘凉的好去处。王府池子原在德王府院内,故得名。后来清军攻占济南后,废德王府为巡抚衙门,将王府池子划了出来,流落到民间,“旧时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间百姓家”,但名字依然气派。王府池子二十米见方左右,南侧是人们赏泉的地方,树有石碑一座,上写“王府池子泉”,另有凉亭一座。东西两侧是民房的背面,西侧高些,是个二层建筑,东侧低些,两间房都是青石到顶,下半截浸在水中。王府池子北面原是一个大户人家,据说姓张,院内有柳树几株,石桌石凳,常有人在那里饮茶下棋。泉水从西北侧流出,基本上在各家穿行,流到曲水亭街,然后汇入大明湖。
芙蓉街中段路东,王府池子西岸的两层楼房是创立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鲁菜馆东鲁饭庄,日伪时期被改名为新东亚饭庄。前后共两进四合院,院落很大,东西还有侧院,可同时摆放100多桌酒席,其规模在旧城内独此一家,其东侧临泉观景,别有情趣。后歇业,建国后房舍挪作他用。图中左侧即东鲁饭庄旧址。

从西辕门街东口南北向的小道叫平泉胡同,因此街中有一泉,名平泉,而得街名。现在平泉应该在此街的11号院内,看上去更似一口圆形的水井。(这片老街巷每条街口都有大理石做的地图及说明)
在平泉胡同中部凤翔巷北又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名金菊巷。巷子虽不长,但对于老济南来说,她的名气却很大。金菊巷西起芙蓉街,东至平泉胡同,巷名源于此街住过的一个名叫菊花的女人的传说。这条长不过百米的小巷诞生了鲁菜馆燕喜堂饭庄、咸宜钱庄和英华斋装裱店等济南老字号。金菊巷1号的燕喜堂老宅,3号是燕喜堂老号。济南菜是八大菜系之一的鲁菜的重要分支,旧时济南有四大鲁菜馆,其中一家就是燕喜堂。创办人赵子俊,老家历城,16岁进城打工,20岁时到吉元楼饭庄打工,后来在芙蓉街北首开设的魁元楼跑堂。燕喜堂是在山东商业银行董事董丹如的资助下开办的。因赵子俊科班出身,他对菜品质量和特色的要求很高。炉灶掌门人侯庆甫、梁继祥在烹饪技艺上追求典型的老济南风味,时称“历下风味”,以清汤、奶汤等汤菜见长。
今金菊巷5号和7号院,是这条巷子中建筑最为精美的宅子。5号门临街,正门为青砖黑瓦的门楼,砖石雕齐全,拱券上有石雕蝙蝠,嵌石匾额上有“咸宜”两字。入门为照壁,向左进院后为砖石混凝土结构的二层洋楼,精细坚固。楼后还有5个小型四合院。据说这里曾是一家颇有实力的钱庄,主人姓纪。
凤翔巷
出了西辕门街东口正对着还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凤翔巷。这是济南最窄的一条小巷,她东起平泉胡同,西止芙蓉街,宽度仅为80厘米。此条小巷旧时为两边房子的墙缝形成,俗称“墙缝巷”,后取其谐音称“凤翔巷”,寓意为让凤凰飞到这里图个吉祥。她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凤凰小息在大明湖,一日去南边嬉戏;在它起飞的地方有一个小桥,这个小桥后人就取名叫‘起凤桥’了;有人在一街巷抬头一看:正有一只凤凰高高的飞翔而过;后人就为这条街取名“翔凤巷”了;这只凤凰飞翔了一段时候,就落在现在经七路南边的一条街上,后人就为这条街取名“落凤街”了(现在这条街已经拆迁)。
西辕门街
从西更道街北走不远就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巷,西辕门街。此街长不足30米,住户只有3家,算得上泉城最短、住户最少的街了。辕门是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止宿在险阻之处,临时用车子交叉搭成一个半圆形的门,称为辕门。后专指将帅的营门或督抚等官署的外门。珍珠泉畔历代都是官衙府邸。北宋时的曾巩其府邸即在此附近,靠近百花洲一带。金末元初为山东行省兼兵马都元帅张荣府邸,后来明德王朱见漭在此建德王府,清代的巡抚公署也在此处。在它的旁边设立辕门乃是很自然的事。与之相对称的东更道上以前也有东辕门街。建国初期才改了名称。
西更道街
首先的一条道是西更(念jing)道街,她北起曲水亭街,南止芙蓉巷,东侧就是人大围墙,石板路,据说原来水多时睬在上面会有泉水汩汩而出,总长400多米,因为古时打更时所走之街,故得名。“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这是老济南的顺口溜。
芙蓉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