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血染白大褂”的四大原因。

标签:
赖清辉医疗保健医闹暴力替罪羊 |
分类: 医者心(杏林漫话) |
文/赖清辉
时至今日,发生医生被刺、被打、被杀的恶性暴力事件,早已不是一日之寒。近期引起社会、媒体、网络广泛关注的医生遭袭事件,近期最出名的莫不过是去年11月19日“社区医生被捅杀案”与今年1月31日“上海新华医院无辜医务人员被砍”事件。前者造成医生经抢救无效死亡,后者造成10名医护人员先后受伤,其中6名男医生的伤情特别严重,他们均是该院优秀的年轻医学博士、医疗骨干,且都不是患者的经治医生。
从频频发生的“血染白大褂”惨剧中,我们不难发现,医生在工作时,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经常被医闹破坏。而一个个惨剧的发生,最终催生从医者出现恐慌的心理,对目前医疗工作环境感到心灰意冷。此刻,我们在不断自省的同时,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医生会屡屡被刺?
第一,医生身处一线,是医疗体制弊端的“替罪羊”,从而成为被伤害的对象。
目前,正在推进的医改已经步入到医药卫生体制的“深水区”了,为了均衡城乡医药差距,提高基层医院的技术水平,近些年来,国家对县级及其以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的投入有了显著的增加,但市级及其以上医疗机构的发展,似乎依然还是在走原来的老路子,“看病难、看病贵”仍还没得到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很普遍。医院作为服务窗口单位,便成为新旧体制交替、新旧矛盾喷发的“火山口”,而医生身处一线,就要代“体制”受过,从而成为被伤害的对象。
第二,医生的正面形象不断被不实媒体报道妖魔化,让人们仇视、怨恨医务工作者。
不知道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电视、网络、电台、报纸等媒体纷纷以揭露医疗黑幕为荣,口诛笔伐、恶意抨击,让医生护士成了媒体炮轰的对象,变成了相声小品中的小丑;成了可以供大家恣意辱骂的贱民;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些媒体甚至极尽辱骂、造谣、污蔑之能事,什么乱七八糟报道的都有,使医生护士成为众矢之的,曾经备受人们尊重的“白衣天使”深陷信任危机之中,医患对立情绪随之高涨,让每个战斗在医疗战场前线的医生都在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的工作。
第三,高额的金钱诱惑成为医闹致富的一条新捷径。
第四,医疗界“潜规则”盛行,医生职务犯罪道德失衡,腐败形象引发民怨。
卫生系统与其他行业一样,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行业风气不正,权钱交易等潜规则。近日,就有媒体曝光了“重庆7年查处370名医生职务犯罪”的新闻。在潜规则面前,有些医生把持不住自己,价值观出现严重的扭曲,把医疗回扣视为劳务所得,认识不到其受贿犯罪的性质,或者认为医疗回扣是普遍现象,将这种交易视为行规,争相效仿,甚至公然索贿。卫生系统这种自身的腐败形象,深深刺痛老百姓的心,进而引发强烈的民怨,一发不可收拾。
为避免“血染白大褂”的惨剧再次发生,有“两会”代表呼吁通过立法来保护医生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正常秩序,尽快制定《医疗纠纷处理条例》,在最大限度保护患方权益的同时,也要合理保护医方的合法权益,为医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执业环境,医患之间会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形成高度的信赖感。
本人认为,我们医务人员一旦遇到了被殴打的情况,第一时间应立即报警,让警察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依法维权;患者家属不管是什么原因打医生都是《刑法》规定的故意伤害行为,有关部门就应根据《刑法》规定,毫不犹豫坚决从严从重追究其法律责任。
全文完。
注:本文获新浪福建博客首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