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生: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009-10-09 16:51:01)
标签:

赖清辉

医疗保健

医患关系

杂谈

分类: 医者心(杏林漫话)

文/赖清辉

              医生: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句不太好听的歇后语,用在今日之医生的身上,却犹如神来之笔,颇为熨帖。今天的医疗环境中,有极大部分朋友是抱怨现今的医生的。事实上,因为我身在杏林,对个中不良现象的痛恨,甚至比普通患者更甚,尽管这在有些人看来有点猫哭耗子假慈悲的意思,却是我的切实感受。毕竟,所有的医生都有躺下当患者的那一天。所以,怎能不理解患者的感受呢?可是反过来,能有多少病人有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天?医生不难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带问题,但患者却绝难从医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也是今天医患关系日趋尖锐的原因之一。

    其实,很多网友都会问我,怎么判断感冒(病毒引起)是否合并了细菌感染的问题?我们在什么时候该吃抗生素呢?实事求是的说,当我披上白大褂在医院坐到门诊的时候,我是医生;当我脱下白大褂坐在书房写文章的时候,我就只是一个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的网友了。你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门诊的那个医生转而相信一个素未谋面的网友(我)呢?说一句难听点的话,如果你相信了作为网友的“我”的话,而未接受作为医生的“我”的医嘱,那么耽误了病情只有自己认倒霉罢了;但反过来,如果是因为充分相信医生而导致误诊误治,你却可以到医院讨个说法的呀!所以,为了自保,我都在我的回答中或是在回复朋友的留言中,我一定会加上一句:请到正规医院就诊或是咨询!

    网友们真有这么笨,孰轻孰重掂量不清?显然不是。我也还没自大到以为在网上就可以充分获取病人信任的程度——在我的实际工作中也还有很多患者质疑我,要骂我,甚至想打我呢!其实这些表象的背后,是患者对现今医生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反作用于医生,又加剧了存在由来已久的过度医疗的状况。

    为什么作为医生的我要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诊疗的过程中,做到可以叫任何同行挑不出任何毛病(叫患者发现不了毛病不难),达到天衣无缝的恰到好处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最可能的就剩下俩种情况,一是”过”,二是”不及”。过犹不及,对么?非也。

    通常医生主要根据疾病的一般规律、发生概率以及临床经验结果作出判断,这个过程未必都有所谓“金标准”,相当多的时候是在做选择题,排除了ABC那么选D,可候选项却不只是4个,而这个排除法的过程就很容易将医生置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了。除却临床上很极端的情况,比如十分典型的普通感冒和绝对可疑的所谓“感冒”,前者医生可以很放心地打发回去嘱其休息多喝开水(遇到个非吃药不可的250医生也不会跟他废话,开点药打发了省心),后者纵使医生动用较多的检查,患者也通常不会有太大疑议。麻烦的是两个极端之间的部分,遇到复杂的搞得医生也云里雾里的话。此时,如果患者坚持认为自己就是感冒,而医生却在鉴别诊断的时候颇为踌躇,矛盾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了。检查过多,有过度医疗的问题;检查过少,则很可能漏掉小概率事件,危及病人安全。无论哪种情况患者都不会满意。所以,货真价实的医生往往里外都不是人。

    后者一旦出现,患者轻则病情被延误,重则一命呜呼。而医生则很可能从此结束了医疗生涯。两害相权,换你是医生,你将何去何从?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了吧。医生不是神仙,看病更不是非常6+1。如果一个医生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悲天悯人的不是精神病吗。所以,信者为医。如果不信,就到上级医院去看,如果国内没有信的过的,就出国去看,如果地球上也没有信的大夫,那您只好叫上帝瞧病了!

    一个医生只有当其被充分信任的时候,他才可能自己适当地涉险,从而少动用医疗资源做出判断,毕竟少用医疗资源的结果就是医院的收入少了,但医生自己冒的风险就大了很多。如果不是对病人充分信任(即使判断失误——这样的失误未必不可挽回,你也不会告我,比如至亲的亲人和朋友),医生总是倾向于多动用医疗资源的。有时候,亲人挚友打来电话,我甚至可以只通过电话的问诊就直接给出建议,一旦我穿上白大褂坐到诊室里,我立刻变得胆小如鼠了。所谓待患如亲,基本就是扯淡,患者会把始终医生当亲人么?治好了是恩人,也未必涌泉相报;治差了是仇人,却可能拔刀相向。亲友不会陷我于不义,患者却随时准备叫我上法庭,所以我想不当耗子都难呀。

    治疗方面很多人说一个感冒花了多少多少钱云云,这里面不排除一部分医生确实治疗不当(这里又可以分成单纯的水平问题和掺杂逐利的动机),但也有不少情形是患者误将别的病当成感冒了,比如已经出现了细菌感染,或者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把本来恰当的治疗误会成了过度医疗。对于前者,我们无力改变,有调查显示,近6成以上的医生对医改不抱任何希望,我也悲观地以为积重难返,前途无“亮”。但后者的情形,对医生错扣屎盆子冤枉好人,在应该使用抗生素(或其他实际上恰当的诊疗措施)的时候却固执己见拒绝了医生的正确主张,苦果就只能由自己来吞了,因为这个时候,医生是肯定要你在拒绝该措施后果自负的病历上签字的。

    我写医疗科普文章的目的,绝对不是试图解决某个具体的疾病,甚至取代您的医生的治疗。这些常识普及之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也许仅仅在于,一旦你遇到一个愿意自己适当承担风险,而较少动用医疗资源的医生,不要逞能故作聪明把本来也许治疗合理的白衣天使,变成不得不过度医疗的……

  其实,今天没有谁可以比医生做得更好,但是国内医生水平再低也强过外行,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