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清辉
从北大医院的“熊教授死亡”事件,到南京"徐宝宝死亡”事件,再到成都“血浆浇花”事件,一起起大家都不愿意发生、不愿意看到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医疗界又似乎处在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境地。而媒体无一不是统一口径,把枪口对准了我们的医疗系统,什么医疗体制、什么医德医风、什么医患关系、什么人们的爱心被亵渎,每每媒体的高姿态打压我们医疗行业时,我们处于医疗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再有力的辩白也变得那么苍白无力,我们有的是一如既往的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而且在一件件真相还未真正出来的时候,媒体为什么要那样做?在这全国上下共同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关键时刻,媒体为什么就不能正面些呢?
而“熊教授死亡”事件则把我们未来的医生们推在了风口浪尖上!面对媒体的打压,我们未来的医生们,你该怎么办?你是继续,还是转行?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来拯救你?你又该拿什么来让人来相信你,接受你、信任你?
人人都知道医学院不容易考,医学院也不容易读。就算战胜了繁杂的科目,度过了实习期,从学校顺利毕业了,也只有通过了全国统一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后,他们才会拥有处方权。他们要成为主治医师的路还很漫长,更别说成长为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了。而在漫漫的成长道路中,不知人人是否都能知道,患者的支持是他们最渴望的。其实反过来,如果患者不支持这些曾经的实习医生,如今哪来足以坐镇的你们眼中的专家?
目前,对于实习医生,大多数病人都是下意识地敬而远之的,病人及其家属提防实习医生往往像防怪兽一样,有人不肯让实习医生看病,更有人拒绝实习医生在旁观摩。如在妇产科,如果有实习医生旁观治疗,不少患者在还没有开始接受检查时就已经垮下了脸,在外科、内科甚至其他科室,实习医生更是常常被患者排斥,甚至于一些已经取得处方权的执业医师,会因为脸庞看起来过于年轻,常常被人质疑:你是实习医生么?
对于实习医生的培养向来都是各大小医院不可推卸的职责。毕竟人命关天,在有关实习医生的管理方面,没有哪家医院会掉以轻心。医院往往会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或是科室来管理监督他们的。每个(组)学生都会有一位医生作为在院实习期间的导师。而在选择导师方面,医院也会有严格的考量,只有医术高明、经验丰富的医生才有资格成为导师。实习医生在院期间,除了学习收集病史、学习如何为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外,并不会直接为病人进行治疗。在院期间,由于实习医生必须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如穿刺、静脉注射之类,但这些操作,连同为病人进行体格检查,都必须在导师的监督和帮助下进行,并且必须由导师确认这名实习医生的确有能力完成操作的情况下才可以。病人其实可以放心,在这方面,导师会非常严格和谨慎,一旦出了问题,有病人投诉,导师必须负全责,而谁都不会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实习生真正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似乎在逐步减少了,这也是为了医疗安全,实习生付出的可以说是“惨痛”的代价!而实习医生要付出如此的代价,根本原因就是恶劣的医疗环境和紧张的医患关系造成的。诚然,就医术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实习医生经验尚浅,甚至某些主治医师也因为从业时间不够长,处理病情时可能不如老专家那么从容和自信,但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样,出色的医术也绝不是只在办公室里坐一坐就能提升的。当我们总是抱怨医生似乎医术不如从前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更宽容地对待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多给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和信任,让“信任危机”早日消除呢?
而任何一个到医院看病的患者,其实都是前人试验的获益者。同理,任何一个患者,也都有义务为后人作出贡献。我们总应该保证我们的后代有好医生来为他们看病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