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错峰出行北京交通顺风车王永杂谈 |
分类: 社会观察 |
从今天开始,北京开始实施交通错峰出行,北京市属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上班时间从原8时30分调整到9时,下班时间由17时30分调整到18时。
对此,北京交通台在今天早上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从今天的情况来看,错峰出行并没有对交通带来明显改善,相反,还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我而言,平时50分钟左右的车程,今天早上走了75分钟。作为北京市民,我对政府在改善交通状况上所做的努力表示欢迎和感谢!但也衷心希望政府能在某些政策出台之前再多做一些调查研究,多利用门户网站、微博、论坛、短信等现代沟通方式与市民们互动。
第一,比如原定8点半上班的部分家长因为要送孩子上学,而学校的上学时间并没有推迟,所以这部分家长虽然在名义上推迟了上班时间,但却不可能送完孩子再回家,只能像往常一样在8点半之前赶到单位,等到9点上班。
我想北京市政府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政策,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调研和策划,但是为什么调整方案还是显得漏洞百出呢?显然,我们并不怀疑北京市交管局和交通委等有关部门的良好初衷,那么问题的出现在哪里?
首先,可能是调研渠道不广。作为一个在北京工作的人来说,我在此前对这一安排并不了解,也没有在其他的有关媒体,特别是在网络上得知这个消息,更没有人征求我的意见。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有多么重要,或者多么有代表性。但作为一个在网络上活跃的开车族,连我都不知道政府将出台这项政策,那么其他人知道的可能性或许更小。有关部门完全可以把变更作息时间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发给各有关门户网站,让广大网友进行充分讨论,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放在交管局或交通委的门户网站上。说实话,这些网站除了专业人员之外,社会公众访问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
其次,可能是调研群体太窄。我们说有81万人,这个数字相对于北京市上千万的上班族而言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这81万人背后跟随的是81万个家庭,这些人的丈夫、妻子、孩子,以及与之相关的保姆、司机等全部计算进来,估计要好几百万人。我们在抽样调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人群的实际需求,而不应该只在小范围内进行调查,而是要考虑与之相关的其他群体。
第三,可能是调查方式单一。的显然,对于这么一项目涉及广大百姓的举措,调查方式要多样化、公开化、透明化。除了电话调查、问卷调查之外,手机短信、微博、论坛、门户网站、QQ、MSN等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应有尽有,十分便利。我问过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也都不太清楚这件事情。由此可见,有关部门在调查时并未有效利用起这些即时通讯工具,调查方式有单一之嫌,而这部分群体恰恰是上班高峰期出行的主要人群。
发现问题谁都会,关键还是具体的解决办法。结合个人经验,我对此次错峰出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把八点半改为八点。把原来8点半的上班时间提前至8点。这部分人刚好可以和各个学校7:20-7:40送孩子上学的时间形成互动,也能够确保这部分人在5点下班后前往学校接孩子。早上8点的高峰和9点的高峰错开,形成间隔一个小时的两个高峰时段,拉长高峰期的时长,我想这样应该有利于改善早高峰的拥堵状况。
第二,改善交通问计于民。建议北京市交通委和交管局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向市民广泛征集改善交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民间智慧。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职”,相信民间的智慧一定能够对改善北京交通拥堵的状况有所帮助。建议北京市从交通拥堵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对那些有价值的建议进行奖励。
第三,多疏少限鼓励拼车。减少路上的汽车数量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建议政府在高峰期时对搭载3人以上的小车给予免收高速费的优惠。比如新加坡,只要在任何高速收费口见到车内坐有4个人,就免收高速费。在欧洲一些国家,类似的政策在十多年以前就开始执行了。如果北京能这样做,至少能让北京在高峰期减少10%的车辆。此举除了能让车主节约一些费用之外,这么做最主要的作用其实是向市民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政府对“顺风车”是鼓励和支持的,不要担心被钓鱼,拼车出行是光荣的。光荣又省钱的事谁不愿意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