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博物馆两大看点

标签:
建筑苏州新博物馆山水园米芾山水画贝聿铭 |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

1-创意山水园
在贝聿铭的设计中,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基础上打造的创意山水园,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具有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在通过大堂前往展厅的途中,各具特色的大小庭院层出不穷。贝聿铭在这座不大的博物馆中,造山、植树、置桥、安亭,每到一处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不过苏州园林的最大特色,还是化山川丘壑于方寸之间。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山水园时,免不了也要叠石造山。由于童年经常在狮子林的假山中玩耍,贝聿铭明白匠人们用太湖石叠出的假山,已经做到了极致,要在新馆中堆起一座假山,他只能另辟蹊径。
贝聿铭:我不是画家,我也不是诗人,也没有这个匠人帮我做,这条路不能走,不走,走新路。
贝聿铭从宋代米芾的山水画中找到了灵感。山水园的北面和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他巧妙利用了拙政园的那面白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设计出了一处高低错落的片石假山,在围墙之前营造一种朦胧的山水画的意境。
宋代米芾的书法《研山铭》-局部
米芾《春山瑞松图》-台北故宫
找巨大的野山石,然后把它切成片,再烧毛,错落有致地把它堆砌起来。
如今当人们走进博物馆的大厅,一眼就可以看到这处别出心裁的片石假山。远远望去,它就像是连绵不绝的山峦,矗立在拙政园的白墙之下,成为了古典园林的现代延续。
2-光的魔术师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虽然借鉴了大量传统建筑的符号,但他并没有照搬旧有的建筑手法,而是将西方现代科技融入了东方古代文明当中。
如果从传统和现代这样一个衔接的点来讲,它可能是比较偏传统一点,他的视觉语言上是更偏重于传统,但是整个空间的理念和空间的一些结构,包括设施,从这些结合来讲,还是现代的。
苏州古建筑的屋顶大多是斜坡式的,尽管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依然保留了这个基本元素,但传统的木质梁架结构却已经被轻型的钢铁和混凝土重新诠释。演变出了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晶莹的玻璃屋顶与复杂的钢结构交相辉映,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巧妙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在采光上的束缚,充分体现了贝聿铭“让光线来设计”的理念。
贝聿铭:不仅仅对于我的建筑,对于任何人的建筑来说,光都是形状与空间的关键。没有光就不会有形状,没有光就不会有空间。
光历来是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主角,他的设计尤其重视光与影在空间中的移动,让自然光进入室内,是他建筑设计的精髓,而丰富的光影变化又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吸引力。
1978年贝聿铭在美国华盛顿设计的国家美术馆东馆揭幕,在美术馆中,阳光透过蜘蛛网一般的天窗,照射在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光影变化,而这种光与影的移动,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贝聿铭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了“光的魔术师”。
但是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这位魔术师却遇到了一个难题。
林兵:东馆它本身是一个现代艺术,在油画厅等它本身对光也有一定要求,在中央大厅,或放雕塑的雕塑大厅,它就会允许光进去,大面积的光。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光比较特殊,因为博物馆本身是不希望有光,特别是展品本身,博物馆专业人士反对有光。
面对这个矛盾,贝聿铭再次给人们带来了惊喜。为了保护文物,他借鉴并改良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老虎天窗,将窗户开在屋顶正中,与斜坡屋顶形成折角,让光线以折射的方式进入展厅,玻璃下面还有一层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对光线进行了过滤。当阳光通过这些格栅时,又会生成不同空间的明暗对比和层次变化,充分展示出光与影的特殊魅力。
贝聿铭1997年-日本美秀MIHO博物馆
以上文字根据-[为中国而设计]贝聿铭与苏州新博物馆-整理
感谢央视、携程等单位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