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博物馆国宝欣赏
(2008-10-31 09:26:54)
标签:
越窑苏州新博物馆秘色瓷莲花碗国宝旅游 |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
秘色瓷莲花碗 五代通高13.5cm 碗高8.9cm
口径13.8cm 盏托高6.6cm
展品位置:常设展览-吴塔国宝-宝藏虎丘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
五代越窑莲花形托碗
五代时期,越窑深受封建王朝的重视。吴越国王钱氏在浙江上林湖等地区建立官窑,大量生产宫廷用瓷和贡品。宋人赵德麟《侯鲭录》:“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窑烧造,为贡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就是这样,庶民不得使用,方把五代越瓷称为“秘色”瓷。但又有人解释为“秘色”即为“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
这件托碗,是一件碗下面有一个托。相传唐代有崔宁女厌盏热熨指,设法做了一个带托圈的漆盘置于盏下,宁喜其为。这段宋人记载,告诉我们托盘的用途。但托盘并非始于唐,而在汉代低温釉陶就已有仿漆托盘了。托盘内心凹下一周槽,为避免上面耳杯滑动,一般一盘上可放四至六个杯。东晋时基本上是一托一杯或二杯。自盏托兴起后,耳杯和托盘被淘汰。因唐代以后饮茶风气很盛。碗与托碗便成为不可少的茶具。
这件荷花形托碗,托盘底柱为凸花重莲瓣,花瓣口;上面的碗也是莲花形,凸起三层莲花瓣,整体如同出水盛开的莲花,恰似出水芙蓉,婀娜多姿,其制作工艺也极精致,胎薄,釉色青翠,如冰似玉,深得人们的喜爱,是一件典型而优美的五代越窑器。
以上文字选自《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陶瓷集》
1956年维修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时,塔内出土一件受世人瞩目的珍品--越窑青瓷莲花碗,它是一件越窑青瓷中的代表作,可称得上“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精美绝伦,出类拔萃。
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外壁饰浮雕莲花三组,盏托的形状如豆,上部为翻口盘,刻划双钩仰莲两组,下部为向外撇的圈足,饰浮雕覆莲二组。该碗共由七组各种形态的莲花组成。瓷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托心平整,正中镂有一小圆孔直通器底,孔边刻“项记”窑工(作者)二字,施青釉,釉层厚且通体一致,光洁如玉,如宁静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绿,正如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中描绘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目千峰翠色来”,和陈万里先生形容的“一泓清漪的春水”
般的湖绿色,器形敦厚端庄,比例适度,线条流畅,丰腴华美,通体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 构思巧妙,浑然天成。
秘色瓷始烧于唐、五代和北宋初期,五代时吴越王钱氏建国,在浙江上林湖置官监窑烧制青瓷,被列为宫廷供品,庶臣不能使用。
荷花即莲花,自古以来被人们不厌其烦吟咏的题材,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赋予人格意义。荷花有着良好的生长环境和独特的娇艳娉婷的姿态,而更有清幽、恬适的微妙诗意境界,被文人逸士借景移情寄托多种情感和思绪。汉魏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就被融入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象征着极乐净土和再生的生命意义,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之一,被广泛用在净土环境、佛座、雕刻、绘画之中,由此可见,该莲花碗的设计者项氏不仅是一位匠心独具的造型艺术家,而且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所以说这件越窑青瓷莲花碗是一件境界极高的精神产品,佛法与艺术是如此完美地统一在这件举世无双的千古不朽之作中。
北燕鸭形玻璃注-顶级国宝
彩陶鹳鱼石斧纹瓮-顶级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