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2008-11-28 14:27:42)
标签:

台北故宫

祭侄稿

寒食帖

黄州突围

摩挲大地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到台北故宫看书画,作的功课就要比瓷器多一些了,书法中最有名的当属颜真卿的《祭侄稿》和苏轼的《寒食帖》。

 

在我看的相关介绍中,最喜欢余秋雨在《秋雨时分》中讲述的颜真卿、《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纪录片《千年书法-3-热血书家》让人为书法感动不已;跟叶嘉莹、王国维读苏东坡的词,

孙宝发的《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翰墨集》一书读下来对书法有感觉了,余秋雨的《笔墨祭》则从当代的视角梳理了一番。特将相关资料整理出来,供各位网友欣赏! 

 

1-11月3日秋雨时分颜真卿:真正的英雄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上期节目讲述了李白、杜甫、王维三位大诗人在安史之乱的坎坷遭遇。总的说来,他们都是伤痕累累,十分疲惫,但是在这样一场时代灾难中,也有一个文化人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发出了耀眼的光彩,他就是书法家颜真卿。

 

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书法能够表现出壮烈的、鲜血淋漓的、有一种狂放的气质的这么一种格局。但是《祭侄帖》完全体现出来了。让大家在《祭侄帖》里便感觉到书法是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是一般的生命力),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法帖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因为它确实包含着一个家族的颜真卿太大的生命投入,特别是比之于我们那些最可爱的诗人。我们发现这个人的生命强光是太厉害了,尽管失败了,但是反安史之乱的第一信号是他,而且现在历史学家来总结安史之乱,为什么那么快地破灭,第一原因往往总是颜真卿。他首先举起义旗,首先把他的风头打掉了,然后全部响应。

 

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人在历史当中能够发出的是什么样的信号。如果说前面的信号是一个文化人不太称职地成为一个20万人的统帅的话;那么后来他用《祭侄帖》和其他两个法帖来作为祭祀的时候,他把这个悲壮的历史完全上升到了审美,完全上升到了文化,这是我们要永远地尊敬颜真卿的地方。


用他的生命来捍卫大唐文化的最后一丝尊严,也为中国文化人在一种政治灾难当中的文化人格做出了最高的表率。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2-孙宝发《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翰墨集

 -48-唐颜真卿祭侄稿台北故宫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3-《探索发现-千年书法-3-热血书家》(片断)

 

《祭侄稿》书写25行,共234个字。祭文情感真切,痛贯心肝,悲壮情怀溢于字里行间。颜真卿面对亲人的亡灵,国难家仇,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书为心画”,《祭侄稿》完全表露了颜真卿当时写这幅作品的真情实感,古人有“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的说法,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行文作书的时候,写出的文告不如写信来的自然。因为写信它是写给亲朋好友看的,它不需要装腔作势。起草呢?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它更加来的真实。
  

《祭侄稿》开篇从“维乾元元年”开始,可以清楚地看出,颜真卿的心情异常沉重,落笔冷静,书写缓慢,一字一字笔墨饱满,用笔沉重沉着,墨色凝重而近于凝固,似乎在书写过程中还在构思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很快书家的激愤之情渐次高扬,行笔加快,涂改之处、枯墨之笔频现纸上。从 “蒲州”二字开始,墨色渐重,笔姿放纵,此后笔势渐次跌宕,可以看出颜真卿的心情越来越不能平静。在“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一处竟连续涂改三次,难以定稿,在笔墨翻飞之间,他想到了与自己手足情深的族兄颜杲卿,难以抑制的悲情跃然纸上。当他写到“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字形兀然放大,行笔加重。“手稿”节奏铿锵,音调悲壮,呜咽之声由弱至强,声声入耳。
  

当写到“百身何赎,呜呼哀哉”,“抚念催切,震悼心颜”时,我们仿佛看到颜真卿老泪纵横,痛心疾首。当 “呜呼哀哉” 第二次在文中出现时,“手稿”已经是满篇狼藉,肆意涂抹,无列无行,雷霆轰鸣。对逝去亲人铭心的追念和对叛乱奸佞刻骨的仇恨,使得他无法抑制自己胸中的情感,无法控制手中的这支笔。

通观《祭侄稿》,怎能想象颜真卿会把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写得这样奇崛雄健,这样浩气充塞。江河翻涌,山峦崩催,天塌地陷也不过如此。一千多年来,颜真卿的《祭侄稿》不仅被公认为是颜氏行书中的顶峰之作,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作继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

古代人讲,行书在书法的各种体式之中是最为风流的。《祭侄稿》就达到了一种悲壮,悲壮而又风流。这个风流不是我们一般概念上的风流,它是一种自然流动,给人感觉一泻千里,感情震荡是一泻千里,悲愤之情难以抑制。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通过这个线条的这种震荡,线条的组合,空间的分隔疏密等等,我们确实能看出颜真卿感情的起伏,感情的激昂、亢奋、悲咽,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就是把中国书法心灵化的特点和抒情性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

 

《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4岁时所作,可以看出,颜真卿此时的楷书仍然是从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那里继承而来。从这个时候一直到他五十岁的颜氏书体,被后人称为“小颜”, “小颜”是他初步确立自己 “颜体”面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颜体的继承还多于创新。经过书法前贤张旭的指点,颜真卿欣喜地说:“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真草自知可成矣。”意思是说,我已经得到了学书之法,从现在算起,五年之内,我的楷书和草书必成大器。
  

中颜”是指颜真卿五十岁至六十五岁之间。他63岁所书写的《麻姑仙坛记》这个碑,颜体楷书已经完全成熟。笔画,结体和布白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目。至此颜真卿已经是一变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这种风貌是,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比较粗壮;前者雅,后者宜;前者瘦,后者显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

 

老颜”一般是指颜真卿六十五岁以后的书法创作,在这一阶段,颜真卿书写了大量的书法作品,颜体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所立的 “颜君神道碑”,因为是颜真卿为他的曾祖父颜勤礼所立,所以后人称其“颜勤礼碑”。宋代欧阳修在《六一集古录》中曾经对此碑专门收录记载。可是这块石碑在北宋元祐年间忽然神秘失踪了,一直到公元1922年,陕西省在修缮省长公署的时候,竟意外地在公署的后院深土地下发掘了此碑。出土的时候,这块代表了颜真卿书法最高艺术成就的碑刻,除了石碑中部断裂,其他部分都铓锻如新,显得神采奕奕。“颜勤礼碑”是传世颜书石刻中保存最为完好的。

 

4-孙宝发《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翰墨集

 -54-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天下第三行书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脂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右黃州寒食二首。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5-余秋雨《黄州突围》(片断)

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可爱、高贵、魅力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

 

优美的诗文,是一种挣扎和超越。

 

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

 

(卜算子)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

 

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跟叶嘉莹、王国维读苏东坡的词

 

第八讲 苏东坡 足乎己无待于外

这是道家能够自我在精神上保全的一种操守。《庄子 养生主》庖丁解牛:一个刀来杀牛,用了十几年,这个刀刃还不磨损,还不折伤,你怎么样在患难、在那间隙之中度过来的,这种修养。

 

第八讲 前人关于东坡词的评语

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没有写过去所有的词人都写的男女的爱情、相思离别,没有写。他境界开拓,而且写得这样超旷、高远。柳永虽然有“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高远的气象,可是柳永不是转回头来就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他的那种不减唐人高处的高远的兴象,常常跟缠绵的相思离别结合在一起,而苏东坡有的时候真是写的才人志士的逸怀浩气。这真是对词中境界的一大开拓。

 

第九讲 苏东坡的为人

苏东坡当他受到挫折的时候,当他受到苦难的时候,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呢?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哪里写的?九死一生以后黄州写的,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哪里写的?黄州写的,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哪里写的?黄州写的,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写出来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的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第九讲 苏东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凡是韵文,它都要有一个顿挫和节奏的。有的时候,顿挫节奏跟文法上的节奏是合一的,像李后主的一些个词。可是有些时候顿挫上节奏的停顿,跟文法上的停顿不需要完全合一。读的时候我们要掌握它韵律上的节奏,讲的时候你可以按文法来讲。还不只是词读的时候,应该如此的读。

 

第九讲 苏东坡 念奴娇赤壁怀古-续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个很难讲,就是他自己,在悲慨之中的一种超脱,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山明月的一种结合,这是他很有特色的一首词。

 

第九讲 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

苏东坡的词可以说是我们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的一个高峰。可是,词就毕竟是词,苏东坡跟辛弃疾的最好的词,不管他写了多少浩气逸怀,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可是他们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跟豪杰的志意结合了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美,这才是他们的第一等的作品。《念奴娇》有一点点近似,不过《念奴娇》豪放的地方比较多,幽微的地方还是少,它虽然有飞扬跳荡的错综,而不是像《满庭芳》这样的踪迹显明,但是它毕竟幽微隐约之处少,而这种开阔发扬之处多。现在我们就要看一首是真的像夏敬观所说的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这样的一首词。

 

第九讲 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如果你果然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你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无论是怎么样、什么样的挫折发生,我还是我,不改变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有些人还不是雨把你打败了,是你自己把你自己吓倒了。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真是通达的看法。

 

第九讲 苏东坡《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像这样的词,真是天风海涛之曲,而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前边写得多么开阔,多么博大,真是天风海涛,有情风万里卷潮来,那不是风,那不是涛,这是天风海涛。而中间写的政治上的斗争,这种祸福,这种忧患,写得如此的深刻悲哀,中多幽咽怨断之音。认识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肤浅的那些个豪放,你要看他(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忆怨断之音)两种相糅合的、他真正的一个成就的境界,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6-余秋雨《笔墨祭》(片断)


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诚然,我并不否定当代书法的成就。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当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古代书法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大,层次很多,就我见闻所及,当代一些书法高手完全有资格有古代的许多书法家一比高低。但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究竟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悬挂。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融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我相信,后代习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能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


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自然更加曲折错综。


毛笔只是一种手段性的工具,


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毛笔文化的这些特征,正恰是中国传统文人群体人格的映照,在总体上,它应该淡隐了。


这并不妨碍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光耀百世。喧闹迅捷的现代社会时时需要获得审美慰抚,书法艺术对此功效独具。我自己每每在头昏脑胀之际,近乎本能地把手伸向那些碑帖。只要轻轻翻开,洒脱委和的气韵立即扑面而来。

  

孙宝发《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翰墨集》中介绍的藏于台北故宫的书法作品还有

 

5-西周毛公鼎铭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40-唐 陆柬之 文赋帖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44-唐 孙过庭 书谱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49-唐 怀素 自叙帖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52-宋 李建中 土母帖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56-米芾  蜀素帖


神游台北故宫-4-书法篇

擬古。

青松勁挺姿。凌霄恥屈盤。種種出枝葉。牽連上松端。秋花起絳烟。旖旎雲錦殷。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見吐子效。鶴疑縮頸還。青松本無華。安得保歲寒。

 

龜鶴年壽齊。羽介所託殊。種種是靈物。相得忘形軀。鶴有沖霄心。龜厭曳尾居。以竹兩附口。相將上雲衢。報汝慎勿語。一語墮泥塗。

 

 


 

 

神游台北故宫-2-汝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