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上博物馆-情定上博

(2008-02-15 12:15:34)
标签:

中国记忆

518

国际博物馆日

志愿者

博物馆旅游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爱是讲缘份的。回想我4次去上海博物馆,一连串的机缘巧合,促使我对博物馆从最初的敬畏之心到今天:就象是一个敬仰的老朋友,隔一段时间就一定要去拜访,否则心里不踏实。

 

第一次去上博,是2000年5月,一进门迎面挂着国际博物馆周的横幅。下午,馆里人不多。刚走进邵逸夫绘画馆,有一个女孩子迎面走过来,自我介绍说是志愿者。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志愿者,很好奇,就同她攀谈起来。当她问我对那幅画感兴趣,她可以详细地讲给我听。我大致看了一遍,好像都很陌生,有山水、花鸟、人物,说最喜欢哪一幅,还真挑不出来。我就老实讲自己是第一次来,主要是来踩点,请她挑几幅有名的、大家感兴趣的,讲得尽量通俗易懂些。

 

现在还有印象的是:唐孙位《高逸图卷》、宋徽宗赵佶《柳鸭芦雁图》、元倪瓒《渔庄秋霁图》。

 

爱上博物馆-情定上博

 

唐孙位《高逸图卷》

 

爱上博物馆-情定上博

 

宋徽宗赵佶《柳鸭芦雁图》

 

爱上博物馆-情定上博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

 

正是这位大学生志愿者的讲解,让我明白怎样欣赏中国画,一进门就找到了方向,幸甚!

 

第二次是2001年12月,带团从武夷山到上海。原计划是乘飞机,我跟领队建议不如改夜卧,省下来的票差、房费,可用来吃风味、到上海大剧院听音乐会、到上海博物馆参观等。

 

当地接社问需要预定哪个馆的讲解服务时,我定了绘画馆(绘画馆听过一次,比别的馆心里有底)。

 

讲解员来了,是位中年女性,口才很好(上海人一般都能说会道),很专业(三星堆博物馆的女孩子讲解时感觉像在背书)。以致一度我跟人说起上博时,总说上博的讲解员真棒,是专门的研究人员来讲解,细想是我的想当然,并没得到确认。一边欣赏着国宝级文物,一边听她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真是双重享受。讲解间隙,她面带疑惑地问我:一般游客参观都是青铜器馆+瓷器馆,讲解40分钟,绘画主要是针对专业人士?我忙跟她解释上次在绘画馆听志愿者讲解感觉挺好,这回就选了绘画馆。我又问专业人士与普通游客有何不同?

 

“时间长,上次接待的香港团,一个馆就讲了3个小时,内容也不一样,还有交流。”

 

游客      40分钟 

专业人士  3小时


以前我安排博物馆参观就套用游景点的方式,导游讲解大家听,然后拍照,留些时间自己看,感兴趣再增加10-20分钟。博物馆(尤其绘画馆)不能拍照,讲解完了,看看就行了,3小时?那得怎么看呀?什么时候遇到专业人士,看看人家是怎么欣赏的?

 

没想到,第三次还真让我遇上了。

 

2006年5月,出门前刚好读完《翰墨集》,就带着上路了。走进上博,直奔书法馆。正低头欣赏呢,忽听背后有人说话(第一反应,有团体讲解),我慢慢靠过去“蹭听”。原来是别的博物馆的“专业人士”来上博参观学习。陪同的像是上博的一位业务领导(讲话很内行)。当他讲到因“中日书法展”刚结束,担心常规展落差大,特地搞了一个精品展时,我就来劲了。蹭听完毕,手捧《翰墨集》,从头仔细观赏。馆里陈列的精品数量虽不多,都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犹如一部中国古代书法简史。甲骨文、金文、秦简(从甘肃博物馆租来的)、熹平石经、王羲之《行书上虞帖卷》唐勾摹本、王安石、司马光、赵佶、朱熹、赵孟頫、文征明、王宠、祝允明、董其昌、张瑞图、王铎、金农、吴伟业、朱耷、黄易、刘勇、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光看到这些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就充分感受到上博的诚意了。

 

实物和文字有对应的,实物的感觉更真切了,文字的叙述理解更深了.

字如其人,书上介绍的金农《广陵旅社之作》与展品《彝器记册》,都属金农独树一帜的“漆书”。对比找出不同之处,体味金农书法的发展变化,联想金农的生平轶事,脑中浮现出金农的自画像,忽然有了要与他对话的冲动,又不知从何说起。

 

爱上博物馆-情定上博

 

77-金农《广陵旅社之作》-上海朵云轩藏

 

爱上博物馆-情定上博

 

金农《自画像》-故宫博物院藏

 

不知不觉3个小时过去了(作为普通游客的我居然在一个书法馆里看了3个小时--难得遇到精品展,不觉多转了几圈),感觉自己入门了。上海的前一站是绍兴,为了参观兰亭,把《千年书法》的碟又看了一遍,加之《翰墨集》一字一句敲进电脑,看来功课做对了。还有几个人来问我书从哪买的?我告诉他们从图书馆借的。

 

晚上回到宾馆,姐说明天老太想去上海博物馆。

 

第二天一早起来,我先出门乘地铁到淮海路上的沧浪亭(店内80年代的装修与周围时尚铺面形成很大反差)买肉团子和芝麻汤团(只有早点时才有)。花6元钱车费买7元钱的团子,吃了感觉很值。

 

早餐后,等老太准备停当,就出发了。还是乘地铁,人民广场站下(到上海不管远近,靠近地铁站最方便)。到了上博,我先去拿了三份免费资料,又去租了中文讲解机。老太喜欢瓷器,先上陶瓷馆。走到五大名窑跟前,老太说不用我们陪,也不要讲解机,自己看。

 

看到有的外国游客两个人头挨头合听一个讲解机,我也如法炮制,把量音调到最大,也不行。我觉得还有机会再来,就让姐听。走了几个馆,突然发现书法、绘画馆没有讲解内容。想起第一次遇到的志愿者曾讲纸寿千年,绘画馆半年(还是8个月,记不清了)换一次展品。

 

还讲解机时问服务台,得知人工导览服务也不讲书法、绘画。而我以前误打误撞居然在绘画馆听了两次人工讲解,书法馆又因顺手带的一本《翰墨集》收效甚好,真是缘分那!

 

想到这,我赶紧从包中拿出《翰墨集》,让姐去书法馆看看。

 

这些年,变着法儿参观各种博物馆,就是想找到更有效的参观方式。

 

就我的体力感觉,3小时是看博物馆比较理想的时间,比较尽兴,还不太累。第二次一进上博,就看见中央大厅楼梯上,坐了许多看上去很疲惫的老外。因为外国人在我印象中都是精力充沛的,心里还纳闷,干嘛了累成这样?等到我自己喜欢到博物馆去了,才体会到看展览真累!

 

不过也不是所有博物馆都得很累才能看下来。

 

对于经常到上海出差的人来说,与其走马观花地一次看完,不如集中精力,看一个是一个。

 

我要是从头来过。第一次去就租个讲解机,在3小时内听完相关展品介绍。时间体力允许的话,再看看书法、绘画馆,青铜器、陶瓷、书画是上博馆藏特色,驰名中外,里面肯定有让人一见钟情的宝物,找到他(她),就拿到了进入古代文化和艺术圣殿的“金钥匙”。

 

第二次去之前,可上网浏览上博的网站,下载感兴趣展品的照片,自己拍的效果肯定没有博物馆拍得好,搜集一些介绍资料,作了功课再去看展览,感觉肯定不一样(若看不进去,不要紧,存在手提电脑中,现用现看,立马就看进去了,而且假行家立刻现形)。遇到同好者能相互交流、探讨更好了。

 

第三次……,也许能达到老太的境界,啥也不要,单凭眼睛、心灵,就能欣赏、体会了。

 

大爱无言展品静静地陈列在展室内;

 

真爱无声最深邃、最高境界的感悟,往往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当有了“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觉,参观博物馆的目的也许就达到了—从造型艺术中去求恬静闲适—《傅雷家书》

 

每次从上博出来前,我都要在镌刻着捐献者名单的那面墙前伫立一会,内心满是敬意和感激,当知道宝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参观博物馆更像是探险,有些巧遇也不足为奇了。

 

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都免费开放了,上博也要免费开放了。如果到博物馆参观就像朋友聚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我们的生活品质将有多大的提高呀。

 

 感谢上博(绘画精品等单位提供照片!

 

 

 

 

A-62-64-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印-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图)

A-60-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61-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图)

A-59-西汉 直裾素纱禅衣-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图)

A-53-汉 刘胜金缕玉衣-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