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国:一个新的政治形象\雷达
(2008-10-28 18:31:33)
标签:
执政能力雷达县委书记执政者哲夫中国杂谈 |
分类: 执政能力评论等 |
和治国:一个新的政治形象
——评哲夫纪实文本《执政能力》
雷 达
(《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月10月25日第三版)
我用了很多时间来读这本书。倒不是书不吸引人,书很快读完了,可牵涉的问题太多,理不清楚,遂使“阅读”延续了一长段时间。在当代文学中,政治文本始终是一个硬骨头。中国当下政治的主题是什么?怎样在关于政治活动的描写中完成这一主题?比如,20世纪80年代热议过的、现在仍在热议中的政治民主化,以及用什么来衡量执政能力的问题,还有,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国有资产与私人化的问题等等。这本《执政能力》迫使我思考这样一些突出的社会政治问题。我由阅读感受进入到政治文化的疼痛区,并延及对整个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性的追问。
如此宏大的主题,用一本书、一个人物、一些事件来处理,谈何容易,但我觉得哲夫在他的可控范围内——秀水镇的群发性事件引起的种种连锁反映来看,他还是做到了。近些年来,哲夫做了一些让文坛瞠目的事。他放下本来势头很好的纯文学创作,一头扎进了纪实文学和生态文学。这是当前一些作家不屑为的,以为没有多大文学价值,其实不然。当下的中国正值社会转型的深度时期,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作家何为?作家中人能不能为推进当下中国的政治文明做一点什么?哲夫先是关注和思考环保问题,深入到中国的自然生态中去写作,后来他发现,解决自然生态的根子还是在社会的精神生态之中,于是,返回头来,他又把笔伸进了社会政治领域,而最根本的,当然是当下的政治经济问题,是执政能力问题。这就是这本书的曲折来历了。
正如哲夫在《执政能力》的前言《这本书对咱中国好》中所说,整个写作过程被不断地叫停:“这书坚决不能出”。其实,这是源自对现实政治题材写作过分敏感和习惯于“捂”的作法所致。在中国自古如此。孔子著《春秋》,折射的就是当时的政治,但孔子的《春秋》到底没“出版”成,“出版”的是公羊传和谷梁传。我们至今对孔子的《春秋》只有神往的份,无法一睹真容。另一种现象是,即使是正面树传,所赞之人若是居于矛盾漩涡者,也是躲之唯恐不及,也许“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被树立者顾虑重重,此书最终不得不接受真正的描写对象的强烈要求,将人名、地名全部置换更改,保存了全部事实的真实,才算出版了。
这便使得一个重要的颇有价值的人物————和治国出现了。作者将他命名为“和治国”,和,和谐:和治国,便是和谐治国。这本是一种治国理想,现在成为一个人名,用以解读当下中国的政体,也用他来回答当下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这个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呢?似乎其貌不扬。书中写他头有些秃,像葛优;性格有些温和,甚至有些“绵‘,群众把石头砸进窗户时,他硬是一伸手操起茶几当盾牌,但不骂百姓,还与百姓“谈判”;但他的性格其实很刚硬,对很多事情主见在胸,绝不松手;他很苦恼,生活在一个既要讲民主又很难用民主思想来执政的环境里;他很累,但他又不能不硬撑着寻求突围……这是一个真实的、值得我们尊敬但又让我们有太多复杂感想的县委书记。说真的,当我断断续续看完这部作品时,深感文本中涉及到了太多的政治思考,有些我能认同,有些还可商榷。所以我不想评价这是一本多么成功的政治文本,但可以确定地说,它能让我们深入思考当下中国的政治环境、民主走向以及政治理想,用作者的话说,是一本“对咱中国好的书”。
既然思考治国和执政,便不期然想起另一个县委书记焦裕禄。焦裕禄是一个在当时流行政治观念下被塑造起来的县委书记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有着中国历史上“清官”和“好官”的一系列典型行为。在我们这个几千年以来人治传统下,这个政治形象被我们广泛接受,并为之深受感动。这是共和国早期政治形象的典型代表,在某种意义上,他被写意化了,被大写了。与《执政能力》中的和治国一样,焦裕禄是一个真实人物。那么,同样真实的和治国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治人物呢?历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早已从价值单一的时代进入价值多元的时代,进入一个文化突变、道德重建的时代。在和治国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小说的开头,群众对执政者有意见,甚至是愤怒,用石头来砸。他在用“和”的态度和群众沟通。在这个追求人性真实的时代,和治国显得更为真实,他有矛盾,也有人性中的一些弱点,他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可贵的是,他有为百姓着想的出发点,有临机处置的选择,有果断的行动。
因为这种真实,作者才在自我认知中对这一样一个形象充满了理解,甚至爱戴之心。作品有无数的地方都称和治国为“我们的和治国书记”。在中国政府着力打击腐败的今天,我们已经看到太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揭露官员的腐败,可以说是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形象各异的政治人物形象,有正面的,但多的是反面形象。不可否认,处在这样一个文化重合、价值多元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矛盾的,甚至是多变的,这样说并非为人的某些弱点开脱,而是文化所致,但我们也需要确立一些正面形象,为社会树立信心,和治国便带有这样的色彩。这也许是我们理解“我们的和治国书记”的一把钥匙。
那个叫“骡子“的倔强的农民说,人人可以当书记,还要你来干什么?这话尖锐啊。什么叫“执政能力”?占据了位置,不叫能力,长于言说弱于行动,不叫能力,停留在一般的号召,更不是能力,甚至,只有一定的政策眼光,也不全是能力。通过和治国平息事件,为民争利,深入人心的过程,作品指出,执政能力乃是一种全面素质的外化:是实事求是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的能力,是灵活处理好细节的能力,是长期积累的,内在化为人格力量的,具有无声的影响力的一种魅力,是能把人团结在自己周围的能力,是春风化雨般化解矛盾的能力。它可能在情感,伦理,道德的层面上显现出不凡的魄力。
无论怎样讲,和治国——这样一个当下政治生活中基层执政者的正面形象出现了。作家在努力树立这个掌权者的正面形象,在努力表达他改善这个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的想法,但是,也正是放在这样一种文化历史背景,我认为这个人物身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书写中,过多的调查数据和时代感太强言说冲淡了和治国的形象的丰满。
总的看来,这是一部高品位,高素质、具有较高远思想追求的报告文学。哲夫作为小说家的语言和结构能力帮助他提升了作品的品格。没有相当功力,不可能写到这种成色。它是作者综合能力和长期积累的产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学性较突出,语言个性化,时尚化,幽默化,用词新鲜,现实感强烈。股市语,愤青语,名人语,乡村歇后语掺杂使用,打破了通用文体,使之活泼而有表现力。
(2008-10-28 山西日报 http://www.daynews.com.cn/sxrb/cban/C2/645271.html)
哲夫:群体性事件的思考(书摘)
崔道怡
严重关注--执政环境的恶劣
王春林:执政问题的现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