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个性·规律——专家谈教学改革
(2023-09-06 16:37:41)分类: 教师修养 |
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却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如果有人用一种模式来衡量一所学校或者老师,一是,说明这个人不懂的教育内涵是什么;二是,如果沿着一种模式发展,那么,学校就会走入维谷,老师就会步入死胡同。
1.叶圣陶:学习别人的经验要结合自己的个性及学生的实际
实践证明,别人总结出的教学方法再好,如果机械地去套用的话,那么,教学改革就有可能走进死胡同。这里我们不妨再重温一下叶圣陶先生的三段话:
学习别人的成功的教法当然很必要,但是不宜生搬硬套,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变通。同一种教法,因为教的人不同,学的人不同,收到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80页之《关于探讨教材教法的几点想法》)
不能因为某种教法曾经受到某某的赞赏,就此“定于一”,不允许别的教法。任何一种教法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点要它更优,缺点要它改正,这才能不断改进。轻易否定一种教法是不好的,把一种教法强加于人也是不好的,因为都不利于动员大家创造好的教法。(同上)
至于教学之方法似可不求一律。甲教师与乙教师无妨各尽其能,教一年级与二年级,教此课与彼课,亦不必一致。总之以学生获得实益,练成读作之熟练技能为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44页)
根据叶老的观点,我们把它具体化为三点理由:
其一,从教师的角度看,不同的教师,其个人经历、文化层次、知识 结构、性格特点不同,那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教师就是教同一篇课文也必然会显示出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有的习惯于从一般到特殊;有的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有的善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善于从一词一句去寻找突破口。朱绍禹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才能得到,而这种实践又多半无法按一定的法则进行,而要由实践者个人的知识 、经历和个性来决定。可见,一百个演员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教师就会有一百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模式岂能让成百上千名教师照搬套用。”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诫我们:“即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方法,至于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熟虑以后,他才是有效的。”有人曾感叹斯霞老师的课,也有人想复制他的课,可形式是可以复制的,但其中的“味”是怎么也复制不出来的,因为这“味”是斯霞老师集几十年教学智慧于一身,把一生的教学智慧集中在一节课上。
其二,从教材的角度看,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安排教学目的和重点,决定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设置怎样的教学程序。就是同一文体,不同的文章 ,教学步骤和方法肯定也会有所不同。
其三,从学生的角度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智力因素、心理特点、语文知识能力水平都不会相同。因材施教是我们应遵循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不同的教学对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也不能相同。
从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任何教学改革都不是简单的方法的变化,而是思想的更新。尤其需要正确的理论做支撑。对此,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理论乃根本,乃原则,根本定,原则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应。”(《叶圣陶集》第15卷第3页)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学习优秀的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给教师的建议》第113页)“要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素养,首先提高思想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同上114页)只有通过对别人先进教法的学习并汲取其精神实质,通过寻根究底的研究,继而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是真正方法的改革。
总之,教学有法(规律),但无定法(模式),贵在得法(规律)。只要我们的改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再附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那么,改革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2.李希贵:各学科推广一种教学模式,就会严重违背教学规律
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曾在《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一书中提到:教学观很简单,就是两句话。
第一句话,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是不一样的。物理、化学作为实验学科,与数学学科的差异很大。语文这种以阅读为主的学科,和生物学科的差异也是极大的。每个学科间的差异都很大,只是我们把它们排在一块儿,于是就认为课程都差不多。
当我们用一样的方式,在一样的教室里教学的时候,这必然违背规律。在一个没有器械的教室里教物理,在一个没有图书的场合里教语文,已经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规律,这一点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用一样地方式来改革不同的学科。
第二句话,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规律。看上去学生都在学习,但有的学生喜欢循序渐进;有的学生喜欢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往下看,喜欢做有挑战性的问题;有的学生喜欢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有的学生喜欢今天集中力量学这个学科,明天集中力量学那个学科。
我们有一个学生,这两个月集中学习某个学科,其他学科的作业就一笔不动,一律不交,到期末考试时,他各科成绩都很好,最终还上了北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不一样,之所以在你的教室里,看上去大家都一样,是因为他们被逼无奈。他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完全可以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学习。
有了这两句话,我们还敢去按照一个教学模式要求所有学科的教学吗?更不用说去要求所有学生了。
任何一所学校,你只要在学校里推广一种教学模式,我敢说无一例外地就会严重违背教学规律,这是一个不能商量的事情。但是,我们确定某一种改革的方向,引领各个学科朝着某一个方向,按照自己学科的特点去改革,重视哪些元素,提供哪些工具方法,这都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规定一堂课讲多少分钟,必须用什么学案,那就肯定违背规律了。
3.清华大学附中韩军
“语文教育可以划分成几课型、几步法、几段式,这有利于具体操作、经验推广。但这种划分,只是一种表征,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所在。成功的语文教育,根本依赖于执教者丰富的内在涵养、丰富的人文底蕴,过硬的基本功力。杰出的语文教师正是凭着这些,才深入到言语作品的内涵、学生的心灵,才会把语文课上得出神入化、荡气回肠。假如没有这些东西垫底,那么越玄妙的所谓课型、方法、段式,只不过是‘花拳绣腿’、‘绣花枕头’。”尤其是“语文教学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才能得到,而这种实践又多半无法按一定的法则进行,而要由实践者个人的知识 、经历和个性来决定。”(朱绍禹)
4.钱梦龙
“想用一种教学模式来规范青年教师的教学,这种想法的本意也许不坏,但事实上并不可能,甚至是有害的。”说它不可能,因为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种教法足以成为一致公认的规范,估计以后也不会有,即使有了这种教法,一旦人人遵从,各个照此办理,使它成了凝固不变的“程式”,那么这种教学法也不会有生命力的,因为它违背了教学规律;说它有害,因为它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僵化。再说,教学固然有客观规律,但对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则千变万化,因人而宜,这叫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的法”。
5.魏书生
“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一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6.苏霍姆林斯基
任何教学方法,当他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他的优缺点时,这还不算是真正的方法。譬如说,有一套很精致的钳工工具,……当人的手还没有触摸他的时候,所有这些工具是什么呢?是一堆金属——如此而已。……只有到了工匠的手中,才能变成工具。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生动的、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即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是有效的。……“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体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给教师的建议》411—412页)
7.《小学语文教师》执行主编李振村
“教师这个职业与医生、工程师有着极大的相同,那就是他的个性色彩特别强。一个成熟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技术,任何医生都能拿来用;一个完善周密的工程设计方案,任何工程师都可以仿照方案完成类似工程的建设。但这个规律到了教育教学中就不大行得通了:不管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对一个教师惯用,换了另一个老师就不一定有效果。因为每个老师的气质、修养、性格、只是背景各不相同,他所面对的孩子也都个性迥异,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把智慧的钥匙能够打开所有色心灵之锁。”
8.波兰的著名教育家雅努什•科尔恰克
“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却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说明教学是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要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真正有魅力,必须要有独创性。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别人的东西。当然,模仿也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对别人课的一招一式进行亦步亦趋地照搬,关键要看别人方法背后先进的教育理念,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思想。
附:教学案例
下面举一个因没有考虑时代特点进行机械模仿造成教学尴尬的例子:(见彭兴顺著的《做卓越的教师》一书第87页对陶行知“四块糖果”教育案例模仿之失败的原因)——东施效颦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四快糖果》的故事,早在教育界传为佳话。故事是这样的:
当年陶行知人育才学校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将他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到办公室,见王友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第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给王友:“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我了解,你用你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陶行知掏出第三块糖奖给了王友。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又掏出第四快糖果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奖给你一块。我的糖果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没有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而是用奖励块糖果办法,欲扬先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说陶行知的教育是智慧 的,因而这个故事也为人们称颂。
可是有一位班主任老师也用同样的办法奖励打人的一名学生时,却遭遇了尴尬。整个教育过程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十分相似。这位学生承认了错误,拿着老师讲给的四块糖果说了声:“谢谢老师”,转身跑了。老师为自己学习别人的经验而获得了成功感到十分得意。但接下来的一幕(他突然产生了去看看这位学生回到班里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却让他大伤自尊:当老师走到教室门口时,只听这位学生说:“快来看!这是老师给我的糖。”大家纷纷围了上来,又听他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给我糖吗?”他买了个关子,然后给绘声绘色地讲了刚才发生的故事。老师气坏了,正想冲进去,又听他大声说:“我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几块烂水果糖,我才不稀罕呢!”一句话将老师刚才的得意击了个粉碎。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方法,陶先生做了很有效,而如今自己做了却毫无效果?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使这位老师所模仿的经典教育案例会遭到失败?
首先,教师只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的经验。尽管发生的事件很相似,模仿的也一样,但这种模仿只是别人经验的外在表征,而没有抓住教育的根本。有人感叹斯霞老师的课,有人也想复制他的课,可形式是可以复制的,但其中的“味”是怎么也复制不出来的,因为这“味”是斯霞老师集几十年教学智慧于一身,把一生的教学智慧集中在一节课上。
其次,教师忽略了时代的不同,忽略了教育对象与环境的差异。虽然故事发生很相似,但时代不同,教师不加思索和研究,依样画葫芦,生搬硬套,结果肯定失败。所以,我们要永远记住齐白石先生的忠告:“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当然,“教无定法”源于“教有定法”,尤其一个成熟或优秀的教师,必须经历一个从模仿开始——观百家技法,继而到创造——集百家之长于一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一个过程。从教法的角度来说,一个教师成熟的教师要经历一个研“模”——用“模”——去“模”的过程。最终实现——集百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再遵循任何一种方法的定法),定法尽握,游刃有余,方臻“无定法”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