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道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实践与思考
——我的六年级教学札记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牛献礼
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跑道中的数学问题”的内容编排类似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确定起跑线”,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圆的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围绕“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这一核心问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经历和体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图形的认识、测量、数据调查、计算、推理等多方面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既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习惯,又学习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教学中,大致分为如下五个板块:
板块一 发现问题
出示:运动员100米赛跑和400米赛跑起跑的定格图片
结合学生参加年级运动会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到起跑线的位置不同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板块二 提出问题
在学生提出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最终聚焦于“相邻跑道的起跑线究竟应该相差多少米?”这一核心问题。
板块三 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把上述核心问题分解为以下若干“子问题”
1.“起跑线相差多少米”是由什么决定的?
引导学生明确其中的逻辑关系,理清问题的本质:相邻两个跑道的起跑线的差 =
相邻两个跑道的长度差。那么,怎样才能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长度差呢?这就需要仔细观察跑道的结构特点,发现“每一圈跑道的长度=两个直道的长度
+
2个弯道的长度”,而2个弯道长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的周长。而内外圈跑道的直道长都是相等的,因此,跑道间的长度差(也就是起跑线相差的米数)其实就是不同半径的圆之间的周长差。
2.计划怎么去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步骤:实地测量——认真计算——比较反思。
(1)实地测量哪些数据?
引导学生明白要“按需测量”,收集“有用的数据”。
(2)计算太繁琐怎么办?
为了计算方便,建议学生可以把圆周率看成3,求出近似数即可。
(3)学校操场的跑道符合标准吗?
用实际测量、计算后的结果与标准的400米跑道中的数据作比较。
板块四 解决问题
1.测量。师生一起到学校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重点调查如下数据:第1圈跑道中弯道的半径、跑道宽度、直道长度,以及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实际相差的米数等。
2.计算。计算出第1道、第2道、第3道、第4道的长度,并有序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400米运动场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都大约是7.85米,是一个不变的“常数”。继而进一步推理出第5道、第6道、……,相邻跑道之间的长度差相等。
3.拓展。引导学生继续思考“200米赛跑中的跑道起跑线应该如何设置?”
板块五 回顾反思
1.引导学生回顾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交流体会和收获。
2.课后,撰写“怎样确定起跑线”的课题研究报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