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老师
王老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64
  • 关注人气:10,7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融合民族民间音乐的陶冶式音乐教育策略

(2013-07-18 10:40:58)
标签:

教育

(本文发表于《学前教育》2012年第6期,本文为删节版)


随着幼教领域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不只是局限在“教什么”与“怎样教”问题,而是向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与社会性等方面拓展。如何在无形之中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悠久历史与文化?如何让孩子们不但得到了愉悦的学习过程,又可以汲取许多中华古老的知识?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锣鼓经是很好的切入点。

课程中《儿童游戏》的音乐《狗相咬》取材于中国锣鼓经山西锣鼓乐的曲牌,音乐欢快、热烈,极具动感。全曲只有短短9小节的节奏,却采用了重复造句、长短句参差错落的手法,并应用了古曲中的“急煞、停顿”,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富有韵律和节奏。

一、在音乐中生活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相适应的环境氛围,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纲要》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创设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环境、营造宽松愉快的音乐氛围,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是开展音乐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我们要创设艺术文化氛围,将民族民间音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2、创设与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相适应的物质环境和富有民间文化气息的氛围,让幼儿有身入其境的感觉。

3、 创设与民族民间音乐想象、表达相适应的活动情境

《儿童游戏》中教师们反复聆听、感受音乐。在分析音乐的音色与音乐故事角色时,把音乐中的音色、节奏强弱及班级内孩子们的音乐想象相结合。孩子们感觉小狗的音色又高又亮,大狗音色相对粗重。因此,将乐曲中两个角色定为先演奏的为小狗,后演奏的为大狗。之后又运用了:图谱感受活动、歌词感受活动、声势感受活动、乐器操作活动等。从中让幼儿积极、主动地体验和感受中国锣鼓经的音乐美,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提高幼儿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

二、做儿童的音乐伙伴

1、我们一起聆听。

2、我们一起表达。
http://s6/mw690/4ea71d42te1c03964f9b5&690

三、和孩子一起进步。

1、合理选择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并进行分析,是幼儿教师提升音乐素养的必经之路

2、学习运用生动有趣的音乐教育技术

(1)运用多媒体教学。

(2)运用图谱教学。图谱是音乐活动中幼儿所喜欢的一种使音乐形象化的教学图像。它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曲式的结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获得对音乐作品完整的印象,使幼儿的感知更具体、生动,更易于与乐于接受。
  (3)运用音乐游戏教学。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将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民族民间音乐活动中是不错的选择。如民间音乐《狗相咬》,乐曲中的前两个乐句中有八分休止的节奏,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在活动设计中,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音乐游戏方式教学,让孩子们一步步的感受音乐中的节奏,理解传统民间音乐中一唱一和的表演形式。

相关链接:

融合民族民间音乐的陶冶式音乐教育策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