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音乐课程中教学策略的思考

标签:
社会交往音乐智能幼儿园音乐教育教育 |
关于幼儿园音乐课程中教学策略的思考
快乐音符音乐课程研究课题组
目前幼儿园多进行综合性的音乐教育,关注的较多的是综合的音乐游戏形式,采用具有普遍规律的教学策略,而在儿童音乐能力的提升,以及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策略制定、选择与实施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认为,音乐课程的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实施不仅要从儿童的总体发展需要出发,依据课程与教学理论中的普遍规律,更要关注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关注音乐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和规律。
◎创设音乐化的环境
环境创设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音乐化的环境能让儿童更专注,更有兴趣,有利于音乐的教学。音乐化环境有硬件环境。音乐教室(或音乐课堂、音乐区)的布置有很多独特之处,必须有足够的空间,让儿童可以随意走动,教具玩具和挂图、卡片应该是安全、显而易见、颜色鲜艳和方便孩子使用的。
◎让聆听成为一种习惯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对任何想进入音乐世界的人,聆听——是最基本的第一步。我们应该为儿童提供尽量多的学习资源,孩子们尽情地去触摸、去感觉、去聆听、去体验。在舞动的乐音中,孩子们可以体验所有高低、大小、强弱的自然音律,对声音、音色、音高和音量这些组成音乐的要素,产生一些基本的认识。聆听包括听觉意识与注意力的培养,听辨以及听觉的记忆与排序。
以听为主的活动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要把“听”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来理解,例如伴随音乐哼唱,做合拍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参与听的训练,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想象,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象,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表演,等等。
◎稳定拍感与节奏训练作为起点
无论是歌唱还是律动类的活动,建议老师们都要先让孩子感受稳定拍,然后增加有节奏地说歌词或者提示动作的语词,再进行歌唱或律动。稳定拍的获得可以先拍手或拍腿拍肩等等,尽量简单的声势。如歌曲《小雨点》中,歌词是这样的:“我是快乐小雨点,滴滴嗒,要做小小旅行家,滴滴嗒,落在窗上和屋顶,滴滴嗒,开除好多小雨花,嘀嘀嗒。”这里每一个乐句都有模仿小雨点的声音“嘀嘀嗒 ”的单音节象声词,小朋友最先听到并记住的也就是这个象声词。幼儿能够独立、稳定地用“拍点点点”的动作表现4/4拍之后,就逐渐地会发现音乐中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嘀嘀”,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嗒”,有的拍里没有声音……。所以单一的象声词比歌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这个现象。
◎以歌唱为主的综合音乐教育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讲过,“一个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音乐之根在于歌唱……儿童音乐活动开始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感觉。在匈牙利的幼儿园中的歌唱往往是以歌唱游戏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在低龄班。”音乐课程要注重儿童的歌唱训练,是因为音乐这门艺术是需要参与的。也就是说,音乐的奥秘首先在于它有待于儿童亲自去表现。表现音乐较重要的一点,在于去唱它。人声是天然的、最好的乐器,歌唱也正是人类最自然、最亲切、最直接的从事音乐的活动形式和方式,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艺术活动。
◎通过体态律动获得音乐体验
体态律动是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提出的。这种方法能教给孩子们理解复杂的韵律,随着节奏起舞,通过统一调动其视觉、听觉、感觉,并随音乐而动,孩子们会得到完整的音乐体验,同时孩子们还需要集中注意并运用记忆才能完成。体态律动是通过整个身体(全身)的运动去理解、掌握、表现、创造音乐。无论是大人还是幼小的儿童,每当听到音乐,通常身体都会不自觉地随着音乐摇动,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人的一种本能,将这种本能即人们对于音乐的无意识地反映,有意识地贯穿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音乐方面的训练是体态律动教学的教育原理。
◎运用音乐图画让儿童理解音乐语言
为了让儿童介绍“不同的形状代表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课程中介绍大班《九格迷宫》活动,建议用各种方式如“小手”、“向下的箭头”、“一条波浪线”画出“拍手”、“跺脚”、“Aah”这些音,来表示音调、音质、音量和声音的持续时间。当儿童演唱和学习了这些声音及其相关的“符号”,就可以给他们发一张上述音乐卡片,分成小组,并创作一段声音或旋律为其他儿童表演。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听音乐画图,就是听一段音乐,同时用简单的图形表现出来。儿童可能会用某一种图形如圆圈、点,表示反复出现的曲调和节奏,如果强弱等变化特别突出,他们就会用形状和颜色表现这种区别。
(本文发表于<学前教育>第5期,本处为节选)
相关链接:
转载培训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