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2008-12-31 16:58:05)
标签:

感悟随笔

教育观察

教育杂谈

随笔/感悟

教育思考

教育

分类: 王营评教育

 

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文/王营

 

当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一举措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是否意味着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减轻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到底如何呢?

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辛自强博士带领的课题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明显下滑趋势。课题组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模式进行了6项研究,内容涉及心理问题、焦虑、抑郁、自尊等,研究结果收录在《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一书中。有关数据大致表明,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消极的心理特征,如心理问题、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等逐渐增多或增高。例如,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从1989年到2005年,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同时,部分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却在逐渐下降,从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课题组结合统计结果分析后认为,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提高,而是随着负面社会问题的增多而明显下滑。

心理健康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如果整日郁郁寡欢,时时对别人有敌对心理,不时产生自杀念头,终日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之中,也很难说他是一个人才。许多健康专家专家称,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有两项重要指标,一项是身体的健康,另一项就是心理的健康。事实也证明,许多青少年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产生许多诸如弑师、杀母、自杀的不道德行为,恐怕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为心理问题。

按理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提高才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课题组认为,心理健康水平的下滑,其根源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增加,如贫富分化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分化并下滑。因此,至少可以由历年的负面社会指标如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等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变化加以预测。可见,单纯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并不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诱因,社会转型期负面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才是主要原因。

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滑这一现象,辛自强认为,应凸显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管国家已经要求有条件的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但很多学校因为一些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有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在学校教育中,笔者认为,除了配备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增设心理咨询室以外,至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将教育内容课程化,让学掌握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在学科教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渗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学习,目标远大。三是学校要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高品位阅读、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以及灵活多样的文体活动中,体验基本的道德观念,培养乐观向上、不怕挫折、勇于负责、意志坚定的健康情感。四是强化学校管理,加强班主任培训,让他们掌握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科学方法,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苗头,通过科学的疏导,驱散学生心中的迷雾。

更为重要的是,家庭和社会要竭尽全力,时时处处关心、爱护青少年脆弱的身心,为他们创造一个心理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前些日子,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某校一名初二学生,不满十五岁,死活不想再上学了,原因是他“三合一”的家庭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据说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前夫离异,带着两个姐姐改嫁给了他的父亲。而他的父亲是因前妻去逝才续娶了他的母亲,他和前妻生有两个儿子,婚后又生下了他。一家七口人,姊妹五个,要么同父异母,要么同母异父,只有他是父母亲生的,按理说应该得到特殊的照顾。但事实恰恰相反,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不和他一个心眼,父母为生计疲于奔命,无暇顾及他,他生活在一条夹缝中,从小无人交流,没有玩伴,渐渐养成了一种自私、孤独、封闭的心理。上学后,他的这一心理逐渐放大,不愿和同学勾通,没有知心朋友,觉得学校生活没有任何乐趣,于是决定退学。可怜的孩子,退学后你又能干什么?

有资料显示,许多问题学生都是由于家庭生活不幸福、父母离异造成的,还有的与父母过于溺爱,或者疏于管教有关。因此,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键在于社会,在于家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