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之下的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
乡僻妇女皆喜听
光绪五年(1879)八月二十九日(10月14日),上海《申报》刊出一则消息,说“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一班有二十余人,并无新奇足以动人耳目。唯正戏后总有一、二出小戏,花旦、小丑演出百般丑态,与江省之花鼓戏无甚差别,少年子弟及乡僻妇女皆喜听之,伤风败俗,莫此为甚。而游浪之徒每至兴高采烈时,群掷青蚨,名曰‘打采’。又有以糖饼等食物抛上旦角头面者,旦角更得意洋洋,更显种种淫态而愈出愈奇,又有将友人小帽巾扇,夺取以丢上台端,俟戏毕以钱往赎,以为笑乐。屡经地方官示禁,终不能绝,刻下已届秋成,此风又将复炽,有地方之责者,宜禁于早也。”这则消息对黄梅戏意义重大,它至少折射出3方面信息:一,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的十多年里,黄梅戏快速发展,并且正式有“黄梅戏”之说;二,此时的黄梅戏演出已经由松散的个体,转向专业的班社化,且受到平民百姓的欢迎;三,黄梅戏已经从安庆周边六邑,唱到了皖省北关(安庆北门集贤关)外,与安庆城只一步之遥。
这一时期,也是黄梅戏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
如果说咸丰九年(1859)陈玉成确实在英王府组建过黄梅戏班,那么它无疑是黄梅戏史上的第一个班社。在这之前,黄梅戏只有表演艺人,没有专门的表演团体。这些黄梅戏艺人,也多为票友性质,平日里在田里干活,或做竹木匠,或做裁缝,或做剃头佬,只有逢年过节,以及庙会、红白喜事等,有演出需要了,几个人才搭班组合到一起来。自娱自乐的成份更多一些,有钱赚当然也不会反对。随着黄梅戏雏形的逐步完善,黄梅戏观众的逐步增多,建立黄梅戏专业班社便成为趋势。光绪年间,各地黄梅戏班社纷纷涌现,其态势,可以用“雨后春笋”来形容。
(《此“黄梅”非彼“黄梅”》之四,未完,待续)
之一:《黄梅戏源头的再探讨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4207f01000c4c.html
之二:《安庆:看戏看到命不顾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4207f01000c4l.html
之三:《太平军与黄梅戏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4207f01000c57.html
![[转载]光绪五年,皖省北关外 [转载]光绪五年,皖省北关外](//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光绪五年,皖省北关外 [转载]光绪五年,皖省北关外](//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光绪五年,皖省北关外 [转载]光绪五年,皖省北关外](//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光绪五年,皖省北关外 [转载]光绪五年,皖省北关外](//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早期严凤英主演的几出黄梅小戏《打猪草》、《闹花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