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诙谐打趣的批示让人忍俊不禁


吴佩孚是著名的北洋军阀,原为袁世凯部下,后来官至直鲁豫巡阅使(管河北、山东、河南),时称吴大帅。
在我们曾学过的历史教课书中,吴佩孚就是反动派,干过不少坏事,镇压过二七大罢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风暴》,就展现了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即二七大罢工)的场景,给儿时的我,留下了吴佩孚是大坏蛋的深深烙印。
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方才知道,其实,真实的吴佩孚并不是非红既黑的,尤其他晚年能坚持民族气节,不当汉奸,宁死不与日寇合作,画出了最后的人生亮点。
真实的吴大帅为人正派,为官清廉(足使当今贪官汗颜),处事干练,风趣幽默。就连他的公文批示,也文采飞扬,诙谐打趣,可圈可点。若如不信,且举三例以为佐证。
其一、某官贪赃枉法,名声很差,在当地待不下去了,得知吴佩孚主政直鲁豫,便打点一番托关系,想在河南谋一官职。报告呈上,吴大帅也不用什么研究酌办之类的官话套话,也不暗示什么灰色渠道,而是直接批示:“豫民何辜?”。那意思就是,俺河南百姓有什么过错,要让你这样的贪官来祸害。
其二、吴大帅有一早年的同学,别无他长,唯种树有方。获悉吴佩孚帐下有一旅长职位空缺,想谋其职,便给吴写信,先大谈理想抱负志向,然后言归正传,欲谋职后而建功立业,最后表示“愿为前驱,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树造林,福泽桑梓”云云。吴大帅可没念及同学故旧,而是批示:“且先种树”(有抄袭宋仁宗批示之嫌)。
历史上,宋仁宗在上了进士名单的词人柳永的考卷上批示:“且去填词”,一下子就断了柳永的进士功名,无意中却使之成为“奉旨填词”的“天皇巨星”。宋仁宗批示简约,吴大帅的批示就有了抄袭嫌疑。虽如此,但总比那些文字繁杂,罗嗦冗长,不得要领的批示要好得多。这样的批示,不仅自己写得辛苦,而且看的人也跟着受累。被一些现代文人吹捧为最勤力的雍正,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批示的文字竟多达上千万字,几乎是箸作等身,比当今一个畅销书作家的字还要多。也不知他是否有时间仔细看过奏折,想过问题,再下笔如飞的?
此后,也不知他的这位同学故旧是否像柳永“且去填词”一样,也“且先种树”去了。
其三、实际上算不得公文。斯时,德国驻华公使的千金正值妙龄,却对吴大帅万分崇拜,无限仰慕,相思切切,无奈无门可入。到底是洋妞,对情爱之事毫不遮遮掩掩,径直写信向吴大帅求婚。吴不识德文,便吩咐秘书译出呈上,于是,那封求婚情书便成了往来公函。吴佩孚依例挥毫批示:“老妻尚在!”这事要是放在古今中外那些喜欢寻花问柳的贪官污吏身上,有金发碧眼的千金小姐主动找上门来,投怀送抱,哪还会顾及什么“老妻尚在”,早就“金屋藏娇”了。
吴佩孚熟读四书五经,可从不卖弄,不显摆,不做官样文章,从以上三例看,批文直白清爽,一目了然,准确无误。
从前面的三例吴佩孚的批示中可以看出,吴大帅还有诙谐幽默的一面,有的让人忍俊不禁。其实,虽然是公文批示,也不一定都要板着面孔,适当地加上一点味精,说不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豫民何辜?”
观一叶而知秋。看来,吴佩孚号称“儒将”,也不是浪得虚名,他的秀才文凭真真正正是硬碰硬考出来的,不像现如今有些顶着“博士”、“硕士”头衔的水货,是凭权势、走关系、花银子买来的。
吴佩孚自撰的对联总结了他的一生:“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
(本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龙凤呈祥喜洋洋
(家庭亲情
共八篇)
二. “官倒”何时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文史杂谈一
一百二十四篇)
三. 四十六年前的一份深圳简报
(文史杂谈二 一百一十五篇)
四. 个性张扬使韩熙载在南唐仕途坎坷(文史杂谈三
一百一十五篇)
五. 悟空告诉我们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文史杂谈四
一百二十三篇)
六. 广西漫游记
(旅行图文
共十六篇)
七. 京冀津之行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八.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九.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十.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一.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二.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三.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四.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五.豫陕晋京之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六.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二篇)
十七.影像深圳
(图说深圳
共二十九篇)
十八.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