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性张扬使韩熙载在南唐仕途坎坷

(2016-07-22 06:11:24)
标签:

文化

历史

李璟

韩熙载

南唐

分类: 随感杂谈二

 性张扬使韩熙载在南唐仕途坎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韩熙载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三朝老臣,事后主李煜时,南唐正处于朝不保夕的风雨飘摇之中。眼见李煜醉心于寻欢作乐,荒废国家大事,韩熙载曾经试图劝谏,可惜李煜不但充耳不闻,反而对他心生疑惑。为求自保,韩熙载惟有装扮成生活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后来李煜派人窥探实情,画师便画下了《韩熙载夜宴图》,以便向后主汇报。虽然画此图的目的是为了向李煜汇报韩熙载的行为,但却在无意之中成就了一幅流传后世的绝世精品。从韩熙载个人的修为来看,有人认为,倘若韩熙载跟随的是有作为的明主,或许历史便会改写,或许韩熙载会成为一代贤臣,而不是亡国之臣、荒淫之臣。可是,历史是无情的,没有倘若与或许。

韩熙载的先祖在先秦时期居于南阳(今河南济源县、淇县之间),晋末为避战乱,迁居到昌黎(今辽宁义县)。昌黎韩氏在唐代曾出了一个著名人物,即大诗人韩愈,遂使昌黎韩氏声名远播,也使许多韩姓人都以出自昌黎为荣,加之韩熙载与韩愈很可能出自同一远祖,由是,后人便称其为昌黎人。但至少在唐朝后期,韩熙载家已经迁到了北海(今山东东南)。其曾祖父韩钧,担任过太常卿;祖父韩殷,任侍御史;父韩光嗣,任秘书少监、平卢观察支使。不过,他的父亲虽然没有多少作为,却卷进了一场兵变,并导致了韩熙载不得不南迁江南,以避祸乱。

韩熙载自幼勤学苦读,后隐居中岳嵩山读书,约二十岁游学洛阳,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此时年龄大约在二十二岁至二十四岁之间。韩熙载在后唐同光年间考中进士后,是否担任过官职,史书没有记载。但不久就发生了其父被杀的事件,株连整个家族,因此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

韩熙载装扮成商贾,经长途跋涉,于吴顺义六年(公元926年)七月,到达吴国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为了获得吴国的接纳,他首先向吴睿帝杨溥上了一个介绍自己籍贯、出身、投吴原因以及平生志愿,类似于投名状的《行止状》。这篇《行止状》文采斐然,气势恢宏。虽是请求对方接纳自己的投名状,却丝毫没有乞求之意,反而气势如虹,畅述平生之志。从投名状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年轻的韩熙载确有傲视天下的才能和志向远大的抱负。然而却极易招致非议,以至被视为狂妄不羁之徒。

当时,掌握吴国实际大权的是徐知诰,也就是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韩熙载想要得到重用,首先必须要得到他的赏识。但韩熙载并没有被重用,先后充任滁、和、常三州从事,这可能跟他给人留下狂妄不羁之徒的印象有关。十年后,直到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李昪完成禅代,建唐称帝,才把韩熙载从外州召回都城金陵,授予秘书郎,并掌太子东宫文翰。李昪对韩熙载说:“卿虽然早登科场,但却未经世事,所以命你任职于州县,今日重用卿,希望能善自修饬,辅佐我儿。”

不过韩熙载却不这样认为,李璟即位后,他曾对人说:“先帝知我而不重用,只因为我是幕客之后。”韩熙载的父亲是观察支使,属于幕职官系列。韩熙载言下之意是因为自己门第不高,才得不到李昪的重用,可见他并没有认识到其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其实李昪出身社会下层,如何会以门第高低取人?他重用了许多门第不高的庶族家庭。李昪生活简朴,处事谨慎,不喜张扬,而韩熙载却恰恰相反,性格孤傲,不拘小节,这样自然难获李昪的赏识。可见,无论多么聪明的人,认识别人容易,了解自己反倒很难。韩熙载对此次升职,并没有心存感激,也不上表称谢。他每日在东宫与太子李璟谈天说地,论文作诗。韩熙载在东宫一待七年,日子过得倒也安逸。与太子的长期相处,使李璟对韩熙载的才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保大元年(公元943年),先主李昪驾崩,太子李璟即位。因韩熙载是东宫旧僚,李璟便任命他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赐绯。唐五代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绯(红)袍,韩熙载仍是六品的官员,按规定不能服绯,所以李璟特意赐绯,这样他就可以与五品官一样穿绯袍了。又因为先主新丧、新帝即位,礼仪繁多,所以李璟又给韩熙载加了太常博士之职。这个官职掌五礼,拟谥号,是国家在礼仪方面的学术权威,可见李璟对韩熙载之器重程度。在此之前,韩熙载除了谈论诗文外,从不过问政事,出于报答李璟的缘故,此时的韩熙载无所隐晦,尽展平生之学,凡应当施行的大事,他都以积极的姿态参预其中。

按礼,皇帝死后,都必须拟定一个庙号。南唐以唐朝皇室的后裔自居,于是有人认为李昪在唐昭宗之后,其庙号应称“宗”,韩熙载与司门郎中萧俨、给事中江文蔚等,均认为李昪乃是中兴之君,应当称为“祖”,于是遂确定李昪庙号为“烈祖”。在这件事上韩熙载的作为甚得中主李璟的欢心。但韩熙载并不是善于逢迎的人,故不可能事事都让李璟满意。

李璟即位之初,便改升元年号为保大。韩熙载认为,按照礼制新帝即位的次年,才可以改元,还说什么“逾年改元,古之制也,事不师古,何以训人?”李璟以诏书已颁,不便改动为由,拒绝了韩熙载的建议。由于李璟是一个宽厚的人,所以韩熙载唱反调并不影响他对韩熙载的信任。在这个期间,韩熙载对吉凶仪礼不当者十数事,都进行纠正,尽到了太常博士的职责。韩熙载的这些表现,李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遂令韩熙载以本官权知制诰,对他委以更重的职责。

按照唐五代时期的制度,置中书舍人六员,其中一员掌管起草诏敕的工作,称知制诰;如果以其他官员兼管这项工作,则称兼知制诰或权知制诰。韩熙载任此职,除了表明李璟对他的信任外,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他的权力。韩熙载所起草的诏诰,文字典雅,有元和之风,甚得舆论的好评。但韩熙载毕竟是书生,一旦得到重用,惟知尽心为国,全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他任知制诰以来,感中主李璟的知遇之恩,对于朝中大事,或驳正失礼之处,或指谪批评弊端,章疏连连不断,引起朝中权要的极大忌恨与不满,尤其是宋齐丘、冯延巳的不满,使韩熙载日后的仕途充满了坎坷与艰辛。

                        (本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龙凤呈祥喜洋洋              (家庭亲情        共八篇)

二. 悟空告诉我们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文史杂谈一  一百二十三篇)

三. 宋朝疑案:花蕊夫人香消玉殒之谜(文史杂谈二  一百二十三篇)

四. 一古代再婚男人路遇前妻时说了啥(文史杂谈三  一百一十四篇)

五. 她千娇百媚让大宋皇帝也无法自恃(文史杂谈四  一百一十四篇)

六. 广西漫游记                 (旅行图文       共十六篇)

七. 京冀津之行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八.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九.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十.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一.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二.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三.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四.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五.豫陕晋京之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六.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二篇)

十七.影像深圳                  (图说深圳     共二十九篇)

十八.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