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位卑不忘国  忠臣不畏死

(2012-02-07 06:47:22)
标签:

张禹

曲阳

朱云

王根

文化

分类: 随感杂谈二

                  位卑不忘国  忠臣不畏死

     自古以来,无论是正史野史,亦或是传闻逸事,都记载了不少“位卑不忘国,忠臣不畏死”的故事,忠臣义士从来都是国人所推崇的对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四》中,也记载了这样一则小小县令直言不畏死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曾做过槐里(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县令的朱云上书求见皇帝,汉成帝刘骜在朝堂上接见了他。在朝堂上,当着众公卿大臣的面,朱云对汉成帝说:“当今的朝廷大臣,上不能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急难的大事,对皇上的过错也不能指出来;下不能做一些有益于老百姓的事情。他们不说真话,不办实事,都是一些占着位子,领取俸禄,而不干实事的人(尸位素餐)。正如孔子所说:‘卑鄙的人不可以在君王身边做事,因为他害怕失去官位,因此会无所不为的。’正因为如此,臣请求皇上赐予臣尚方斩马宝剑,以立斩一个佞臣的人头来警告其他人。”汉成帝问:“这个人是谁?”朱云回答:“安昌侯张禹。”汉成帝闻言大怒,道:“你一个居于下面的小小县令,懂得什么?竟敢讥讪诽谤朝廷大臣,当廷折辱朕的老师,你犯了不可饶恕的死罪。”说完,遂令御史将朱云拿下,当卫士前来押解时,朱云抱住大殿的槛栏不松手,以至连槛栏都弄断了。朱云大呼:“臣能够追随龙逢、比干(夏、商时,因直谏而死的大忠臣)而游历于九泉之下,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但这样下去,不知道我们汉朝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御史终于将朱云押了下去。这个小小的县令也真够胆大的,在朝堂上,不但公然打击了尸位素餐的公卿大臣,竟然还提出要斩皇帝的老师安昌侯张禹的头。安昌侯张禹,何许人也?

     安昌侯张禹是汉成帝最信任的人。他虽然年老多病,但仍以特进的身份做汉成帝的老师。他整天待在家里,既不用上朝,也不用干活,可当国家有大事时,皇帝一定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举两个例子就能看出汉成帝对张禹的信任和尊敬程度了。

     第一例:张禹请求汉成帝把平陵肥牛亭的土地赏赐给自己,准备在这里建造坟墓。在朝中掌握大权的曲阳侯王根坚决反对,他反对的理由是,这块地位于汉昭帝陵(即平陵)寝庙的前面,是祭祀昭帝和王公贵族出游时的必经之路,不宜赐人,请皇帝另外赐一块地给张禹。但汉成帝没有听从王根的意见,照样把肥牛亭这块地赐给了张禹。由是,王根对张禹的格外受宠十分忌恨,经常在汉成帝面前贬毁张禹,而汉成帝却越加敬重、厚待张禹。张禹每次生病,汉成帝都要询问他的病情和饮食起居,并乘车到张府问候,甚至亲自到张禹的病榻前恭拜,张禹则在榻上叩头谢恩。张禹的小儿子没有官职,他利用皇帝来探视他的时候,数次以目注视其小儿子,汉成帝看出了他的意思,就在他的病榻前,任命他的小儿子为黄门郎、给事中。由此看来,托情要官,自古早己有之,传至今时,也就早己见怪不怪了。

     第二例:当时,不少朝中大臣以及民间士人上书皇帝,讥讽说天灾变异都是由于王根家族专权所致,这是上天的警示。王氏家族也确实擅权(从王凤起,到王音、王商、王根直至后来的王莽,王家几代人都一直执掌着朝廷权柄),而且己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汉成帝也认为如此,只是还不能完全确定下来。于是,他乘车来到张禹府中,屏退左右,亲自向张禹询问天灾变异之事,并把大臣和士人对王氏的抱怨告诉了张禹,要张禹帮他拿主意。其实,张禹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知道自己年老有病,来日无多,子孙又多不成器,加上平日就与曲阳侯王根不和,怕到时扳不倒王根,反而使其更加怨恨,自己死后,子孙的日子就不会好过了;不如借机送个人情,让王根感激自己,为子孙留条后路。由是,他对汉成帝说:“在《春秋》一书中出现的日食、地震等现象,或者恰好碰上诸侯相互攻杀,或者恰好碰上外族侵扰中国,这些天灾变异的出现,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孔圣人很少谈论天命,也不说神怪,关于性命与天道的联系,孔子更是没有说过;性命与天道有关系这些话,都是子贡这些见识肤浅的腐儒所说的。陛下应该励精图治,用善行治理国家,与天下人福乐与共,这才是治国的要义所在。那些新学小生的话,都是胡言乱语,很容易误导人,请陛下不要相信。”汉成帝因为极其信任和尊重张禹,所以此后不再怀疑王氏专权了。王根和王氏子弟听说这件事后,都非常高兴,王根也因此十分感激张禹,并和他亲近了许多。张禹这一番话,听上去冠冕堂皇、貌似公允,可他却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念说了假话,致使汉成帝从此解除了对王氏家族专权的警惕,从而导致了西汉江山不久后便被王莽所篡夺。

     在汉成帝如此信赖张禹的情势下,朱云却提出来要砍掉张禹的脑袋,这不是自己来找死吗?可这个小小的县令偏偏不怕死,而且还在朝堂上大呼小叫地指责皇帝,这个朱云的胆子也真是够大的了。就在朱云被押下去的时候,又上来了一个不怕死的,只见左将军辛庆忌摘下冠冕,解下印绶,跪伏在殿前求情:“朱云一向以耿直敢言闻名于世,他如果说得对,就不能杀他;他既使说得不对,也应该对这种敢于直言的行为进行宽容。臣愿意以死相争。”说完,叩头于地,为朱云请免,直至叩得血流满面。幸亏汉成帝还是一个能听得进不同意见的皇帝,气消后就放了朱云。此后,朱云再也没有做官了,而是一直在家乡当教书先生。

     事后,工匠来修理大殿上被折断的槛栏时,汉成帝却说:“不要修了,就这样保持下去,以此来旌表直谏之臣!”从此以后,在汉语词汇中又多了一个成语-“朱云折槛”。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 “作舍道边,三年不成”的启示    (随感杂谈一   共六十二篇)

三. 贤德宽厚的东汉马皇后           (随感杂谈二     共七十篇)

四. 班超出使西域建奇功             (随感杂谈三     共六十篇)

五. 纸上谈兵 误国误民              (随感杂谈四     共六十篇)

六. 京冀津之行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七.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八.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九.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 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一.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二.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三.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四.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二篇)

十五.影像深圳                     (图说深圳     共二十九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