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豆腐“是占女子的便宜

(2011-03-07 06:51:27)
标签:

凤城

豆腐西施

金龟婿

《随园食单》

文化

分类: 随感杂谈二

                    “吃豆腐“是占女子的便宜-词海拾遗

               .“吃豆腐”一词是怎么来的

     据记载,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在炼造丹药时无意发明的,后来被当作食物,用以烹制各种菜馔。豆腐作馔,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经济实惠,在餐桌上甚受国人喜爱。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经常吃豆腐,除了有益中和气,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消渴解酒等功效外,还可以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所以,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可是,现在经常使用的“吃豆腐”一词,己不是食用豆腐这么简单的意思了。如今所说的“吃豆腐”,是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时甚至可以视为“性骚扰”的含蓄说法,被使用在多种场合。那么,为什么食用豆腐会和带“黄”的“吃豆腐”扯上关系呢?有人认为,“吃豆腐”的说法与民间常有“豆腐西施”的戏称有关:豆腐店的老板娘因常食用豆腐而细皮嫩肉,因此被戏称为“豆腐西施”,为了招徕顾客,“豆腐西施”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如此,便引得不少男人常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还有一种说法可信度更高:旧时丧俗有“吃豆腐”的习惯,即丧家在为答谢亲友邻舍吊唁帮忙而准备的饭菜中,必有豆腐一馔。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叫做“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饭”。有些人为了填饱自己的肚皮,经常厚着脸皮去蹭饭吃,时间久了,“吃豆腐”便有了占便宜的意思。而把“吃豆腐”用在男人对女人的上面,就有男人占女人便宜的意思了。

                .“冤家”最初的含义

     “冤家”最初的含义是指仇敌。但在宋人诗词,元人戏曲中,“冤家”却成了相好的昵称,用来称呼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放手的人。宋代蒋津提到的《烟花记》云:“冤家之说有六:情深意浓,彼此牵击,宁有死耳,不怀异心,所谓冤家者一;两情相系,阻隔万端,心想魂飞,寝食俱废,所谓冤家者二;长亭短亭,临歧分袂,黯然销魂,悲泣良苦,所谓冤家者三;山遥水远,鱼雁无凭,梦寝相思,柔肠寸断,所谓冤家者四;怜新弃旧,孤思忘义,恨切惆怅,怨深刻骨,所谓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触易悲伤,抱恨成疾,迨与俱逝,所谓冤家者六。此语虽鄙俚,亦余之乐闻耳。”《烟花记》准确地概括了“冤家”的六重含义,诠释了男女间那种又爱又恨,又疼又怨,缠绵悱恻的复杂情感。难怪古往今来,深陷爱河的男女们,都爱以“冤家”相称。

               .有关“兰”的考证

     据考证,今日之兰花是从唐末开始栽培的,此前出现在诗词中的“兰”,都不是今天的兰花,而是指香草。专家考证,我国最早涉及真正兰花的记载,是唐末唐彦谦的《咏兰》诗:“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其中,“翠环”是指下弯成半圆形的带状绿叶,“苍玉”是指绿白色的花朵。而在香草类中,只有兰属植物有这样的特征。因此,根据《咏兰》一诗及其他诗文推断,国兰在唐代末年即九世纪下半叶,就己在上层人士中普遍种植。此后的宋、元、明、清各朝,描写兰花的诗歌和绘画逐渐增多且精确,赏兰也随之进入昌盛时期。

                 .话说“金龟婿”

     很多人都知道“金龟婿”这个词是用来形容身份高贵的女婿的,但未必都知道“金龟婿”的来源和历史。“金龟婿”这一称谓可以追溯到唐朝,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为有》诗中:“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这首诗,以一位贵族少妇的口吻,讲述自己的苦恼:屏风后无限娇媚的自己,最怕寒冬刚尽的春宵。因为丈夫是身居高位的“金龟婿”,每天必须早起上朝,只剩下自己孤零寂寞地呆在床上。

     要理解“金龟婿”,先要了解“金龟”与人物身份的关系。何谓“金龟”?金龟最初是指用黄金铸的龟纽官印。在汉代为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所用,后泛指高官之印。金龟也是唐代官员随身佩戴的一种辨别身份,区分官位高低的饰物,佩戴者皆为亲王或三品以上的官员。后世遂以“金龟”作为高官或身处高位的代名词,而“金龟婿”则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 探究光绪与明治大相径庭的命运             (随感杂谈一   共三十三篇)

三. 明太祖朱元璋与文化人                     (随感杂谈二     共五十篇)

四. 探究岭南文化与粤语的成因                 (随感杂谈三     共五十篇)

五. 《西游记》中的“我爸是李刚”             (随感杂谈四     共五十篇)

六.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七.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八.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九. 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 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一.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二.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三.豫、陕、晋、京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四.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五.这里的冬天暖洋洋                        (图说深圳     共二十六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