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跳槽”一词源自青楼

(2010-12-14 06:47:13)
标签:

齐恒公

一亩三分地

欹器

鼻祖

文化

分类: 随感杂谈二

              “跳槽”一词源自青楼_词海拾遗

                  .“跳槽”来历考

     现如今,“跳槽”在现代职场中己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跳槽”一词的使用也非常频繁,这己经是一句极平常、极普通的话语了。可在明清时代,“跳槽”却是不雅之词。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跳槽”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解释:“原指妓女而言,谓其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就是说,最早这个词是说妓女的。一个妓女和一个嫖客缠绵了一段时间后,又发现了更有钱的主,于是,妓女改弦更张,丢弃旧爱,另就新欢,如同马从一个槽换到另一个槽去吃草。因此,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之为“跳槽”。后来,这个词也被用到了嫖客身上。一个嫖客对一个妓女厌倦了,又另找了一个,这种行为也称之为“跳槽”。明代《三言》作者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挂枝儿》中,就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却被现代人拿来当成变换工作的代名词了。

                 .“座右铭”原来是酒具

     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被称为欹器的盛酒器具。欹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钭;装了大半酒时,就能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酒若装满了,则一个跟斗翻过去,酒也洒光了。欹器告诉了世人一个不能自满的道理。齐恒公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就在自己座位的右边放了一个,用以警示自己不能自满。后来,孔子用齐恒公置欹器于座右警示自己的故事来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故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

     可能是后来这种欹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是,就改用铭文来代替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了,这也就成了后来名符其实的警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一丘之貉”的来历

     汉朝的杨惮,其父亲是汉昭帝朝的丞相杨敬,母亲是史官司马迁的女儿。杨惮自幼好学,未及弱冠,便成了当朝的名人。后因告发大将军霍光谋反有功,被汉宣帝封为平通侯。因其少年得志,后又封侯,不免骄傲自得起来,不久,便与深受宣帝信任的太仆长荣发生了矛盾。有一次,杨惮听说匈奴的单于被杀了,便对人说:“遇到这样不好的君王,连他的大臣给他拟好的治国方略都不用,结果使自己白白送了性命。比如像秦朝的君王,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君王不是如此,可能至今秦朝还存在。从古至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就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此话被人加油添醋通过太仆长荣传到宣帝的耳朵里,便成了有影射当朝皇帝的嫌疑,杨惮因此被免了职。这句话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貉。”(见《汉书.杨惮传》)

     杨惮因此言获罪,可“一丘之貉”却被后人引伸为成语,用来形容彼此臭味相投的坏人。

                  .为何称创始人为“鼻祖”

     人们用“鼻祖”来称呼创始人,古己有之。明朝陆时雍在《时镜总论》中称:“五言在汉,逐为鼻祖”。意思是,五言诗出于汉朝,所以汉朝就成为五言诗的鼻祖。为什么要把创始人称为“鼻祖”呢?原来,“鼻”字在古代原作“自”,甲骨文和金文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形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道:“自,鼻也,象鼻形。”所以,“自”为象形字,本义指鼻子。而人们通常在说到自己时,总会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来代表自己。故“自”字又慢慢演变成了第一人称代词,即“我”、“自己”。后来,为了便于区别“自己”与“鼻子”,就在“自”的下面加了一个声符“畀”,这就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鼻”字了。

     在古代,人们俗称第一个孩子为“鼻子”。譬如,宋朝王应麟在《汉制考.卷四.说文》中说:“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汉朝杨雄的《方言.第十三》道:“鼻,始也”。故,“鼻”又有开始、最初的意思。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最早的创始人称为“鼻祖”了。另外,鼻祖也有始祖之意,即指有世系可考的最早之祖先。譬如,明朝张自烈《正字通.鼻部》:“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为鼻祖。”清朝秋瑾《黄帝纪元大事表》:“黄帝者,汉族之鼻祖也。”

                   .“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听到:“不要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要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批评有人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自私行为的语言。何谓“一亩三分地”呢?原来,在我国古代,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为了便于了解农时,熟悉节令,以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对民生的关心,就在宫苑中划一块地,每年在此“演试亲耕”。此地世代沿袭,不得改为他用,而这块地恰好是一亩三分。久而久之,传到民间,人们把它推而广之,这就有了把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称之为“一亩三分地”的俗语。

                                  (全文完)

请点开下有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欢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 被误读的“学而优则仕”      (随感杂谈一     共十二篇)

三. 明太祖朱元璋与文化人        (随感杂谈二     共五十篇)

四. 探究岭南文化与粤语的成因    (随感杂谈三     共五十篇)

五. 《西游记》中的“我爸是李刚” (随感杂谈四     共五十篇)

六. 初夏鄂赣游                (旅行图文      共十八篇)

七. 金秋北疆行                (旅行图文     共二十三篇)

八. 贵州风情录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九. 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十. 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十一.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十二.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十三.豫、陕、晋、京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十四.家乡寻踪                 (图说家乡        共十篇)

十五.深圳纪事                 (图说深圳     共二十六篇)

十六.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