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身在曹营心在汉”

(2009-01-05 07:16:10)
标签:

节操

封金挂印

气节

土山

苏武

分类: 随感杂谈一

身在曹营心在汉感谢草根名博[草根讲坛][衣食住行]文化博客[读书随笔]博论坛[文化漫谈]推荐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东汉未年,群雄逐鹿,曹操击败刘备,刘之义弟关羽在下邳土山被围,投降曹操后;虽身在曹营,却心系义兄汉皇叔刘备的故事。尔后,又演绎出“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一连串威武雄壮的故事。

     而一出老戏《古城会》,己经很久不曾登上京剧舞台了。这出关公戏的主要矛盾就是因为关羽降过曹操,虽然最终反水,脱离曹营,但与在芒砀山落草的义弟张飞见面时,仍受到拜把子兄弟的质疑,非要宰了这个叛徒不可。即使有刘大嫂在旁说明降曹原委;即使打出“降汉不降曹”的“曲线救国”理论;即使有封金挂印、过关斩将的经历;张飞仍不依不饶,非杀他不可。关羽无法辩白,苦恼万分,他确是未能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是竖起白旗,真正投降了。怎么办?正好此时曹将蔡阳追杀过来,关云长就用蔡阳的脑袋清洗了自己。于是,两兄弟前嫌冰释,握手言欢。一出《古城会》,使关老爷的节操形象得以彰显。

     关羽死后,逐步被演化为神。历代皇帝封帝封圣,敬奉朝拜;褒其忠勇刚强,敬其义薄云天,美其人格近乎神。但他老人家土山降曹一事,却很难绕开,这对中国人的节操观,总是一种挑战。

     一般来说,外国人在弹尽粮绝之后,往往会举白旗投降。既不以为奇,也不以为耻。而中国则不同,中国人最重节操。对国家之节,对民族之节,乃人生安身立命之要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广为人知的民族气节之精髓。有一出京剧叫《苏武牧羊》,其中一句唱词:“苏武流胡节不辱”,言简意赅,音律铿锵。说的是苏武流胡十九年,矢忠大汉,气节不改。

     西汉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被汉武帝派往匈奴,为特命全权大使。谁知匈奴背信弃义,扣留苏武。其后,单于诱降,苏武不从,“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不由得想起明未叛臣洪承畴)。单于遂将苏武递解到漠北不毛之地牧羊,大概是贝尔加湖一带。采用不关、不杀、也不放,只让你受苦的办法,看你降也不降?哪知苏武是条汉子,《汉书》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就这样“饥吞雪,饿食毡”,苏武坚持了十九年,始终不向匈奴屈服,最终获得释放。回到京城,虽然出使时汉武帝授予他的节杖顶端的毳毛都掉光了,但他仍然将代表朝廷的节杖完整地归还了朝廷。此时的节杖,己不仅是证明使节身份的节杖了,延伸开来,就是气节,就是志节,就是守节。就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象征。

     再说回到关云长,虽然他保护了刘玄德的妻小;虽然他过五关、斩六将,重归旧主;但他在下邳土山上,放下武器,投降曹操这个事,却是回避不了的。晋人陈寿写《三国志》,笔墨间把这“降”字巧妙地免了:“曹公(曹操)东征,先主(刘备)奔袁绍。曹公禽羽(关羽)以归,拜偏将军,礼之甚厚。”(《三国志.蜀书》)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怎样绕开“投降”这个对关羽来说很不体面的字眼呢?着实费难。要是不写其投降归曹吧?有背历史真实;要是写其举手投降吧?难逃抹黑英雄形象之嫌。你不能不佩服罗贯中的高明,他挖空心思琢磨出一个“降汉不降曹”,看似义正词严、冠冕堂皇的借口,用以搪塞降曹的事实。其实,谁都心领神会,这完全是扯淡的花招。招降归来的张辽向曹操汇报说:关羽降汉的可以,降操的不行!曹操听罢,哈哈大笑,连连称好!因为除了白痴,没有一个人会不明白,“汉即操,操即汉也”。熟读《春秋》的关云长,就这样自欺欺人地归顺了曹孟德。

     无论如何,对强调节操、气节的中华民族来说,关羽投降曹操的这一政治污点,怎样解释也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曲笔法,往往在若干民族存亡关头或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遂成为“曲线救国”论者常用的一块遮羞布。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

一.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女着男饰话世风           (随感杂谈   共三十三篇)

三.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四.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五.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六.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七.豫、陕、晋、京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八.家乡寻踪                     (家乡纪事   共十篇)

九.影像深圳                   (生活印象   共十三篇)

十.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十一.闲话汉水与汉族            (随感杂谈续   共九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闲话诸葛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