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诸葛亮 感谢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草根名博[草根大讲坛]对本文的推荐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唐)在成都武侯祠前写的《蜀相》诗的下半段,以此缅怀三国时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就是这么一个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绝顶聪明、足智多谋的人,却偏偏成为三国时期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
诸葛亮从他走出南阳卧龙岗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这一悲剧的结局。
他的悲剧在于,他一开始就看到了尽头,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此,看着自己的生命,像蜡炬成灰似的一滴一滴耗绝;看着自己所付诸心血的事业,无法挽救地走向倾覆,却回天无力。
他的悲剧还在于,他的儒家人格达到了自我完善的高度;道德风范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也成了忠君事主的完美境界。但,事不得其主,空有一身智慧,却言事两违,意实相乖。使得他不仅未能完成复兴汉室的统一大业,最后还造成西蜀民穷兵疲,国力耗尽。随着他心力熬干地离去,他苦苦支撑的三国演义也就终结了。
晋人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一段是这样评价诸葛亮的:“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曹操)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从陈寿高度敬崇的评论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屡出奇谋,是指挥战役与治理国家的天才。他能把偏居西南一隅,国力在三国中最弱的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逐渐强大。
尽管如此,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诸葛亮始终无法打破这一格局。为了完成刘备的临终嘱托,一心恢复汉室,诸葛丞相不顾魏强蜀弱的现实,数出祁山,进攻魏国。结果:“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最终,耗尽了自己的心力和蜀汉的国力。还有什么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为之努力的理想,不但不能实现,还逐步走向毁灭,更令人悲伤的吗?这就是诸葛亮最大的悲剧。
有人认为:悲剧是一种美的毁灭。那么,像诸葛亮这样一个具有完美人格,崇高道德,绝顶才智,超凡能力的人,因事不得其主,最后,徒费心力,自己寻求了悲剧性的毁灭。这也许是后来人们对诸葛亮格外缅怀和景仰的深层次原因。
《三国演义》中描述;当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茅庐时,途遇司马徽,水镜先生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其实,水镜先生正好说反了,卧龙先生的悲剧,应该说是得其时,而不其主也。得其时,是因为身逢乱世,方有机会展现其济世治国之才,不然,岂不要终老山野。不得其主,是因为刘备不是一个英主。先以妇人之仁,坐失数次良机;后以匹夫之勇,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使蜀汉元气大伤。而这些重大失误,盖不听诸葛军师之言所致。就连刘备的义弟关羽,也成了诸葛亮诸多重要政策执行中的障碍。由于关老爷不认真执行军师东联东吴、北抗曹操的战略决策,至使蜀汉最重要的东面屏障—荆州,就丢失在这位骄矜的关老爷手里。而荆州易主,蜀汉也就完了。
相反,曹操麾下的那些谋士武将,有谁比诸葛亮高明?但,枭雄是明主,所以,手下的文武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蜀汉,到了阿斗,则更是一代不如一代。空有补天志,一切付东流。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看着自己的全部努力,不是毁在敌人的人里,而是在昏庸的主子作践下成为了泡影。
成都武侯祠大殿的对联写道:“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审势,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必备的判断能力。对联也是在提醒政治家们,应从诸葛亮的悲剧中得到启示。
(全文完)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
一.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女着男饰话世风
(随感杂谈
共三十三篇)
三.新西行漫记
(旅行图文
共二十篇)
四.走进西藏
(旅行图文
共八篇)
五.滇西旅行散记
(旅行图文
共十三篇)
六.寻找消失的徽州
(旅行图文
共十一篇)
七.豫、陕、晋、京行
(旅行图文
共十五篇)
八.家乡寻踪
(家乡纪事
共十篇)
九.影像深圳
(生活印象
共十三篇)
十.文革二三事
(往事记忆
共十一篇)
十一.闲话“身在曹营心在汉”
(随感杂谈续
共十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