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之云冈石窟
本文己被新浪锐博客首页推荐

云冈石窟远眺

云冈石窟(以下无时间记录的照片均取自录像机)
从五台山坐早班车到大同己近中午时分;安排好住宿,解决为天之食后,就匆匆赶到云冈石窟。(我觉得大同与其它城市不同,所以下篇专述)
这里离大同煤矿不远,也许是心理作用;使我觉得人们的脸似乎洗不干净,鼻翼两侧总是黑乎乎的。前些年经过云冈石窟的运煤车太多,搞得石佛们浑身上下都是黑色粉尘。这两年,石窟前煤车禁行,情况有所改观。否则,后人到云冈来旅游,会以为是非洲的黑佛来到中国。好,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依崖而建

走进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区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壁龛1100多个,造像51000多尊。该窟与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齐名,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依武州山势自然起伏,主要分为东、中、西三区。第一至四窟为东区,第五至十三窟为中区,第十四至四十五窟为西区。在中国的石窟寺艺术群体中,云冈石窟是规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具有珍贵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古车辙
先看看云冈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游牧在嫩江流域、额尔古纳河畔的鲜卑拓跋部,乘中原混战,匈奴分裂及受汉民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明的影响,迅速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王朝。并将都城由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而武州要塞正当盛乐与平城的交通要冲之地,且山雄水秀、林木茂密,北魏皇帝多次在此祝祷祈雨,颇有神验。
太武帝信道灭佛,下诏:“诸有图像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长少,悉坑之。”佛教徒们真切感受到“末法”来临。
太武帝死后,其孙文成帝拓跋浚继位。文成帝为了统治的需要,也为了对其祖父灭佛之举进行忏悔,于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颁“修复佛法诏书”,恢复佛教。并把在灭佛中幸免于难的高僧昙曜请回平城,任命为沙门统。据史书记载:一日,昙曜在平城郊外路遇文成帝车队,帝马咬住昙曜袈裟不放,此谓“马识善人”。帝遂以国师礼待之。昙曜为使佛法绵延不绝,唯凿山壁可以终天。在文成帝的支持下,他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雕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昙曜五窟的开凿揭开了云冈石窟大规模雕凿的序幕。这五个洞窟内的主佛像,就是为北魏太祖以下的六位皇帝(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继位]、文成帝)而建造的。造像身体粗短,面相丰圆,深目立鼻。佛装通肩式和袒右衽式袈裟,充满西域情调。
后又在冯太后和孝文帝(前五台山文中提及)于平城执政的30年间(公元465一494年),云冈石窟的雕凿进入鼎盛时期。[大唐内典录]载:“自魏国所流赀赋,并成石龛”。可见当时北魏几乎倾国力而为。此间石窟无论规模和内容均超过第一期,它吸取了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凉州(今甘肃敦煌)石窟的艺术精华,结合中原地区的艺术特色进行新的融合创造,汉化色彩渐趋浓厚;造像面相丰瘦适宜,表情温和恬静,褒衣博带式佛装亦出现,从而开启了云冈石窟及北方石窟造像中国化的帷幕。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但北都平城仍是佛教重地,由留居平城的中下层官吏和信众开凿的中小型窟龛,如蜂窝般从东到西遍布崖面。现存此类窟龛达210个,可见当时平城佛教文化的兴盛炽烈。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终于正光年间(公元520一524年),历时约64年。
唐初,在云冈进行了局部雕凿工程。
辽兴宗、道宗时期,为云冈石窟的中兴阶段;兴建了云冈十寺并整修了1800余尊佛像。辽末,十寺遭兵火焚毁。
明代云冈成为边陲重地,石窟再度荒废。
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云冈寺院。
下面我们来看部分石窟:

走进第三窟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开凿于孝文帝太和时期,但终北魏一代亦未完成。主像是弥勒菩萨,体丰面圆。这里曾有一座空前木构建筑,后遭兵火,致使“灵岩栋宇,扫地无遗”。

菩萨造像

飞阁危檐
围廊楼阁
第五窟前,五间四层围廊楼阁因崖结构,飞阁危檐,蔚为壮观。缘梯登顶“耸峰危阁与天齐,俯瞰尘寰处处低”。窟内释迦牟尼坐像,褒衣博带、细眉长目、鼻准方直、双耳垂肩;高17米,为云冈石窟之最。

佛像高大

释迦成道图
第六窟是释迦成道图,窟内雕饰富丽,壁上浮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历程。

灯光照耀

窟顶浮雕

双窟联通
第九、十窟为双窟结构,窟前列八角柱四根,是汉魏以来中国建筑“金楹齐列,玉舄承跋”的艺术再现。雕刻装饰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匠心独具。

独具匠心

虚实结合

音乐窟

仙乐飘飘
第十二窟是音乐窟,舞者动作飘逸,气韵雄放,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所雕乐伎手持各种乐器,或吹或弹,反映了当时宫廷的娱乐场景。

顶上都是舞者

露天大佛
第二十窟是露天大佛,坐佛高13.7米,结跏趺坐,禅定印。肩宽体壮、深目高鼻,八字髯,着右袒袈裟,内着僧祗支。后部饰以头光和背光。窟前壁早己坍塌,露天大佛在夕照下,更显得深沉、粗犷,并透发着无言的佛光。

在洞中看着凡尘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形制、服饰样法、乐舞风格及平城佛学之流变特点,是研究北魏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美丽的云冈
云冈石窟使人震撼。
石窟规模空前的开凿工程,可以想见当时糜费的巨大。依山而凿的窟龛佛像,展示了统治者对佛的膜拜和信仰;并籍此来感化臣民,调和对国家的统治。
北魏统治北方中国的一百多年间,也是鲜卑拓跋人不断汉化的过程。可见汉文化的无比先进性、巨大包容性和无限溶化力。
我在石窟中,看到了凝固的民族融合史,看到了中国雕刻艺术的辉煌,看到了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看到了后人对保护遗产的迷茫……。

洞中怎可躲雨
云冈石窟一侧

云冈石窟全景
(待续
豫、陕、晋、京行之十三)
请点开,下面一定有你喜欢的文章:
一.豫、陕、晋、京行之十一(佛教名山一五台山) (共十一篇)
二.走进西藏之八(一路风光)
(共八篇)
三.滇西旅行散记之一
(共十一篇)
四.文革二三事(一)
(共十一篇)
五.在流光溢金背后
(随感杂谈 共十篇)
六.家有小女
(家庭亲情 共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