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

晋祠山门(无时间记录的均取自录像机)

晋祠
晋祠隋槐
可能是宣传不力的原因,一般去太原的人,知道晋祠的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到太原没到晋祠就等于没到太原,这是我的观点。因为太原和其它省会城市没有多大差别。就象我前面写郑州时,一位网友看了图片留言:步行街和我们武汉一样的。唯晋祠别的地方没有,且故事丰富,不可不去。

金人台

唐叔虞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25公里的悬瓮山下,又名唐叔虞祠。这里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殿宇巍峨、古香古色,晋水源头、流水淙淙。即是太原城外的世外桃源,也是怀古的好去处。

古木参天
先说晋祠的由来;姬虞(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次子,武王死后,年幼的长子姬诵在周公旦的辅佐下成为周成王。司马迁在[史记一晋世家]中这样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之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这便是“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后,为政有方,很快使人们生活安定,丰衣足食。叔虞死后,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遂改唐为晋。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祠以纪,即唐叔虞祠,亦称晋祠。
晋祠的初建年代难以确定,据[水注经]和[魏书]记载;晋祠北魏前己有。后,北齐和唐都对晋祠进行了大扩建、大修葺。唐太宗亲临晋祠,留下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宋初又大兴土木,并建圣母殿,重修鱼沼飞梁。金、元、明、清都有修建、改建。使晋祠成为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

水镜台
走进晋祠大门,首先看到水镜台,殿上书“三晋名泉”,其实它就是座戏台。“水镜”取自[汉书一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水镜台边有一株高大的唐槐。
唐槐
第三尊金人
过了水镜台就是金人台。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晋水泛滥成灾,应在晋水源头立金神镇之。于是从元佑四年始,分十年铸四尊金人镇水。后来其中三尊均陆续损坏(后又重补),唯有西南角的第三尊,至今完好无损。据传:该尊金人是从嵩山请来高人,专门铸造的。果然高人不同寻常,所铸金人体态英武,形像逼真,且风雨不蚀,900多年后,仍光亮如初。

飞梁
圣母殿前有一座独特的十字形桥梁。这是晋祠中的又一国宝“鱼沼飞梁”,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了。北魏郦道元在[水注经]里道:“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蓄以为沼……结飞梁上。”北宋初该桥与圣母殿同修。
沼中原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大,游鱼多,曰:鱼沼。沼上架十字形板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曰:飞梁。统称:鱼沼飞梁。这一造桥形制是国内现存古桥中的孤例,极为珍贵。

鱼沼飞梁

圣母殿

圣母邑姜
圣母殿是晋祠主殿,圣母就是姬虞之母邑姜,宋熙宁十年(1077年)加号“昭济圣母”,故后称圣母殿。
殿中有宋塑圣母、侍女像43尊。圣母端坐正中,面容端庄,仪表尊贵,着凤冠霞帔。其余宦官、侍女分列两旁,个个面目清秀、神态各异、活灵活现,迄今己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宋侍女

木质蟠龙
大殿结构独特,古朴巍峨;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堂开阔似正方形,内部竟无一根明柱。充分反映出宋代木构建筑的高超技巧。
大殿廊柱上八条木质蟠龙,造形精巧,栩栩如生。

周柏
大殿北侧有一株周柏,原为两株。相传:周柏植于周朝,长在悬瓮山南涧。圣母殿建成后,移来栽在大殿两侧,称齐年古柏。可惜南侧那株在道光元年(1821年),被无知乡民砍伐。北侧这株失去同类后逐渐向南倾斜,且在腰干一凹节处,每遇刮风还会流出悲伤的泪水。古柏己有2800多年的树龄,侧身斜依圣母殿顶,酷似卧龙。令人称奇的是:不知何年,卧柏下长出了一株翠柏,义不容辞地撑住了古柏,干枝交错,自然天成,令人赞叹。

翠柏支周柏

贞观宝翰亭
晋祠现存石碑300多通,其中最珍贵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立于唐叔虞祠大门东侧的贞观宝翰亭内。
李世民一生酷爱书法,日日临摹王羲之“兰亭集序”,深得其精髓,其书法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篇晋祠铭被认为是仅次于“兰亭集序”的行书杰作,全碑行文飞逸洒脱,流畅练达,其中38个“之”字,各有千秋,绝无雷同,可谓国之珍品。
我们去时有人正在拓碑,不能拍照,只能照碑亭门前。
难老泉
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亭(另为:周柏、宋侍女),在圣母殿南。是北齐天保年建,明代重修的。晋水源泉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涌出,经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人据[诗经一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
泉水晶莹剔透,水中的翠萍莎草和水底的五彩石子,在阳光的映照下更加光彩夺目。

智伯渠
难老泉流出后,分为两支。北面流经金人台一支。而顺渠道蜿蜒穿越晋祠的,名为“智伯渠”,清澈的泉水灌溉着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
跨过智伯渠上的小桥叫会仙桥。相传是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

会仙桥

奉圣寺
在晋祠最南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为唐初大将尉迟恭的别墅,是尉迟恭解甲归田的地方。
奉圣寺浮屠院内有一座舍利生生塔。因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佛宝舍利子而得名。该塔建于隋开皇年间(581一600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38米,八角七层,琉璃剪边,挺拔壮观。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绮妮景象。

舍利生生塔
回望满眼苍翠的原野,巍峨古朴的殿宇,古柏森森的晋祠,还有无数的故事要叙述……。
周柏前留影
(待续
豫、陕、晋、京行之十一)
请点开下列文章,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
一.豫、陕、晋、京行之九(晋一平遥古城、乔家大院) (共九篇)
二.在流光溢金背后
(随感杂谈 共十篇)
三.走进西藏之八(一路风光)
(共八篇)
四.滇西旅行散记之一
(共十一篇)
五.文革二三事(一)
(共十一篇)
六.家有小女
(家庭亲情 共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