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蜀”的读音来源与原始本义

标签:
转载 |
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把原本虚无缥缈的古蜀文明,一下子呈现在世人面前,达到的文明高度震动了世界,诡异的神人形象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古籍虽有一些古蜀国的记载,都是片言只语,仅有几个王号,年代久远早已无从考证。李白有诗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叹的就是这个意思。
经检测,三星堆文化的上限为距今4800年,那是伏羲和黄帝的时代,下限是距今3100年,已到商晚期。说明古蜀文明在成都平原上不是突然出现,然后突然消失的,而是延续了1700年之久。最大的疑问是,有诡异神像的古蜀国统治者,他们从何而来?说什么语言?
古籍中的“有蜀侯蚕丛,其纵目”,竟在祭祀坑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充分佐证,“纵目”就是眼珠突出,贴金神像和金面具都这般造型,怪异而恐怖。
对此笔者称之为“眼睛崇拜”。笔者早就指出这是原始苯教的一大特征,因其有“天猪地猴”的观念,这种巨大的眼睛就代表猴,确切说是猴王之眼。
对这种威严的眼睛,古羌藏语是有专门称呼的,叫作“眨”(藏文
ཀྲག་
藏语把“战神”叫作“眨拉”,字面含义是“眼睛神”;把“王族”叫“眨玛”,字面含义是“眼睛子”。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神像为何有这般夸张的眼睛。与人种无关。
“眨”(zhǎ),左右结构,篆文由“目”和画成龙蛇形的“乏”组成,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原始本义非常尊贵,就指“龙眼”,只是这个原始本义早被遗忘而已。但直到今天,西藏跳神使用的威猛神灵面具,都有大而瞠出的眼睛。
当我们知道原始苯教有“眼睛崇拜”后,再看古蜀国之“蜀”,就会理解上部为何都是一个巨大的眼睛,如图:
甲骨文、金文和篆文“蜀”字的不同写法
三个“蜀”的共同点是头上有巨大的“目”,区别在下部,甲骨文下部画一个蛇形龙;金文是一猕猴直立状“人”,下有箭头状的小龙;篆文也是“人”,下是呈跪姿的“母”。
这说明“蜀”原是一个非常尊贵的称号。但查《古汉语字典》:“蜀的古字形像有大眼睛的虫子。”显然是错误的。毛毛虫绝无可能成为尊贵名号。即使后来与虫子有了点关系,也是指君王能像蚕一样羽化再生,而不是君王自比毛毛虫。
古蜀字在用不同方式“会意”同一个苯教理念:他们的国王由蛇形的“龙”转世而来。苯教中的箭头至今还有“交配”“繁殖”之义。
近五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已证明,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不在别处,就在西部的青藏高原上,特别是岷江上游4500年前宝墩文化、布瓦遗址等史前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统治者不是土生土长的农耕定居民族,而是从高原深处顺流而下的古羌藏类游牧民族。
那么“蜀”的读音从何而来?本义到底是什么?因为它是最早产生的古汉字之一,一旦考证出“蜀”读音来源和原始本义,古汉字如何产生的线索就会随之显示出来。
笔者是这样想的,既然古蜀国的创建者是从青藏高原上下来的,就应该到古羌藏语中去找,后来,果然被找到了!
云贵地区的纳西族,原本是从青藏高原东部南迁而去的古羌之一种,他们把“龙”就叫“shu”(东巴文注音:sv31。汉文通常译作“署”或“苏”)。《东巴文化辞典》:“署,一种蛇身人形的龙,据说是龙王。”署神的全称是“署美那帕”,有注曰:“龙王名,中央之女龙王也。”原来它还有“龙母”之义,是雌性的。
还有《署神的来历》经文,说“署”是天地开辟之初,由黄金大蛙在东南西北中五大海子里产卵,经东巴教祖师“丁巴什罗”发咒催化而来,并说,在人类居住的世界中,东南西北中,各有一条“署”龙在主宰着。
据《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经文的描述,“署”是一种蛇形的龙,其中有善的,也有恶的,一种叫“署都”(ssu ndo)的,意为“龙火”,能直接致人生病和死亡。只有纳西族的祖先神鸟“迦楼罗”有制服作恶署龙的魔力。此神鸟也叫“琼”,或曰“大鹏”。这是一种大腹犹如蛙肚的人形鸟,它背有翅,头有角,嘴是喙,足为爪,两手各握一条蛇,有时嘴上也衔着一条蛇。
经文讲的就是神鸟如何斗败和处罚“署”龙的故事。纳西人来到一片新土地,当地的署王就是不让他们牧羊和垦殖,丁巴什罗招来神鸟斗败了署王,还居中调解了纳西人和署王结下的冤仇,最后署王同意他们放牧垦殖,但纳西人则要为署王建造庙宇,定期献祭供奉,由于署王与人类各有所得,从此和谐相处了。至今纳西族每年都要举行祭“署”仪式,到时必诵此经文。
注意“署”字,上部同样是代表猴王之眼的“目”。而下部的“者”,藏语本义就是“猴”(藏语把“猕猴”叫作“zhe”,藏文འདྲེ་)。就是说,“署”“蜀”其实是同源字,异写而已。由于观念中,龙掌管降雨和干旱之权,后来被借用去指节气,本义反而被遗忘了。
以“shu”为君王名号的情形,在敦煌藏文献中继续存在,例如《古代诸小邦伯家臣世系》里,势力排位第二的“娘若”盟邦中(排位第一的是“象雄”),内部有两大论臣,为首的就叫“shu”(སུ་
),也叫“署都”(
所谓“论臣”,就是与娘若之王结为姻亲的部族国家,他们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享有轮流出任宰相的特权,因为是“国舅”,君王都是他们的“外甥”,拥有固定不变的“后族”身份,因此在属性上被认为是“雌性”的,而蛇也被认为是属阴的。
成都平原上的古“蜀”是否也是“雌性”和“属阴”,史书没有记载,但《十三州志》关于其来历曰:“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至黄帝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后封其支庶于蜀。”说古蜀国在伏羲时就已存在,到了黄帝时代,“昌意降居弱水”后,黄帝的儿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古蜀国成了帝喾的舅家。帝喾在“五帝”中排位第三,楚国等众多先秦诸侯国都以其为直接祖先,因此地位特别崇高。而“弱水”通常就指雅砻江。因此古蜀为“雌性”的嫌疑是很大的。并且成都方言把性交叫作“shu”。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巨大青铜神树上,就有这样一条蛇形龙,它头朝下,尾朝上,叮在树干,享受着人们的祭祀,龙身波形弯曲,似乎用两根软铜条绞纽而成的,这肯定是有含义的。
不过就文物而言,蛇形龙中最著名的应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绿松石镶嵌龙,长65厘米,是为国家一级文物,它有巨大的眼睛,细而弯曲的尾巴,此物是墓主人尊贵身份的象征,当时肯定是有专门称呼的,叫什么呢?笔者以为,应该是“shu”!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期文化遗址中的绿松石镶嵌蛇形龙
此物告诉我们,龙一开始确有两种,一种是“走龙”,有四条腿的,二是蛇形龙,没有腿的,后来二者合二为一了。
附图:奇怪的缠着一条蛇形龙的“叔”字
与“蜀”“署”同源的还有“叔”(藏语和纳西语s sh不分,此署也译为“苏”)。最初是指一种血缘等级,如把贵族分为伯、仲、叔、季四种,后来因为有周成王“桐叶封弟”分封堂兄弟叔虞故事,这个“叔”才被借用指堂兄弟关系,原始本义反而被抛弃了。但造字方式说明,原本是指有“龙”身份的贵族称号。金文“叔”字:
![[转载]“蜀”的读音来源与原始本义 [转载]“蜀”的读音来源与原始本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甲骨文和金文“叔”,都以猴形站立的“人”身缠着蛇形龙造型,明显是东巴经中“署”的形象写照,读音也是相同的。说明,叔、蜀、署确是同源字,源自同一个“蛇龙”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