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诗是神物,诗即诗谶……
李若冲
第一条
“诗是什么?”追问一个形而上有意义吗?诗是怎样的这一点并不神秘,而诗存在着,这一点是神秘的。有多少个诗人,就有多少诗的定义,这是由他的素养决定的。就像“任何戴着手表的人都可以告诉你现在的时间,但是谁能告诉你时间是什么?”
第二条
写好诗也分三步走,一、与散文区分开来。古诗源说,诗即韵文,其他为散文。二、与歌区分开来。歌更接近某种被承认的情感或语言惯性,其动人处往往靠曲子延展出来,诗的重要性在于对熟悉的或惯性的抗拒,其意念是以意念的辨析为前提的。三、与诗区分开来。即用诗超越诗,也即超越语言。
第三条
散文的特色是,“除了最后一行之外都直指全篇的结尾”;而诗从一开始就可能背离结束。诗通过“飞”和“突降”(梦手法)促使愿望达成。为此它会付出飞也要完成的代价,这是梦里人为什么会飞的原因。至于突降,指在梦里与你不相关的人或物也会出现,死去的活着的已知的未知的,都会与你共舞。马拉美写道,“肉体是悲惨的。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你知道他说什么,真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它似乎是一首诗在生物学上唯一自然的途径,不是依靠思想(精神)的逻辑而是情绪(感觉)的递转。
第四条
诗不是一个加法的总和,而是一个减法的得数。当你用加法时,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写不完,最后你还是不能知道全豹。当你用减法时,你心中已有全豹,只需简单勾画,就是你要的豹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学问用加法,但诗与道,都是减法。
第五条
在写作领域感觉强度占上风,比如我们想表达某种东西,结果和预想的并不一样。在欣赏领域精神强度占上风,比如我们想洞悉作者的感觉,结果欣赏到的是欣赏者观点中认同的部分。
第六条
诗歌是兴趣取向,而非价值取向。在诗形成时,那些附有强烈想法的重要部分往往成了次要部分,反而被“诗思”中一些新的兴趣所取代上升为主要的部分。即诗思各元素的精神强度被诗内容各元素的感觉强度所置换。我们可以把这称为“心理强度的转移”,也可称为“过度决定”。
第七条
你知道金刚石和石墨的区别,为什么不同的排列差别那么大?这驱使你的心会重新定义最完美的形式。
第八条
“一个想像的世界,无论它怎样不同于实在的世界,必有某种东西——一种形式——为它与实在的世界所共有。”它是依靠思考实在世界的形式来思考想像的世界的。
第九条
一首现代诗的标准长度不应超过50行。超过了,意味着诗人就对我们的经验说谎话。从生物学或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说,当干细胞分裂到50代时,细胞会全部衰老而亡,而50代需要的时间是120年。与此对应,一首诗不会在120年后还对后来诗人的写作产生影响。
第十条
有三种诗体或形式,我并不承认,也难以去读。即十四行诗,自由诗,长诗。十四行诗是一种混合体,不伦不类。自由诗是胡闹。长诗并不存在,“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用语”。
第十一条
诗人以诗当哭,俗人用泪水。
第十二条
艺术就是那样获得生命的。你对它倾注全部感情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等于它就转化为你而“活着”。
第十三条
文本中说话的人,是“外在叙述者”。当叙述开始即离开实在,使之成为外在叙述者。精神价值脱离作者而存在。“你我他”只是对话对象不同。
第十四条
诗中有三种声音,对你说话的声音,对我说话的声音,对他(她,它)说话的声音。诗中的你我他,都不是确指,只是为了对话方便,虚设的人格精神。
第十五条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严格的诗歌谱系。
第十六条
对新艺术必有人付出代价。
第十七条
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我们互相感念着的这个流逝的人生,既是“生道”,也是“灭道”。我们都清楚知道,“只有一次/一切事物,只有一次。一次而没有更多。我们也是/一次。从来没有再一次。”只有艺术教会你如何在“扣留”时间中获得新生。
第十八条
德里达说是,异延。比绵延更确切。让我们看到“延”的同时看到“异”。这个异既可以是时间赋予人的,也可以是人赋予时间的。
第十九条
诗人不是打在身上的名号,佛也不是印在头上的标志,就像悟即是佛,不悟即是众生一样,写出新意是诗人,写不出新意便不是诗人。诗人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第二十条
一部作品完成之日也是它死亡之时,那可怕的异延诱导着诗人或艺术家在不断的创作中接近某些东西又离开某些东西。再伟大的作品,通向它的途径不再会是艺术的,而是历史学的或人类学的。
第二十一条
一首诗的意义只能是另一首诗,我只能是另一个我。这就是奥登说的,“一个不能再度发生的事件没有意义。”活可以继续活着,死不可以死两次。诗也是这样,诗的意义在数的法则,重复和神秘之中。“我对怎么把句子放进三四个诗节里总是很感兴趣。”于是我们看到人类所有的诗。
第二十二条
向前走,朋友们最想看的,是你的新作。
第二十三条
没有时间停留,最好的作品是“下一个”。
第二十四条
心中日新月异的艺术叫我们坚定。周遭都正在变成“过去”,包括每一个新的想法,当我们以“未来”的视角将之勾画时,它获得了一种前倾的力量,并因之赋予一种新的意义。这是我们对艺术的信念之源吧。
第二十五条
我们每天都能听到一位新诗人的声音,他恰当的描述自己,超越世界盲目的呈现。
第二十六条
“我宁愿我的诗被一个人读一千遍,而不愿被一千个人读一遍。”
第二十七条
如果一首诗读了三行还不能抓住我,或一部电影看了10分钟还没有感觉,我就会选择放弃。不管它的后来怎么样,起码作者在深入方式上就有问题。一个在深入方式上有问题的人,你还能对它有多高的期待?
第二十八条
语言不能改变什么,语言什么不能改变。
第二十九条
人有奇想,天必助之。
第三十条
经验转化为诗,如桑叶变成绸缎。如果我们不能在这方面看出诗人的化工,那诗人与生活中的一般感受者就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一般人也能如是看到桑叶。
第三十一条
每个时段都以一首诗烙下了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表达。这样,如果能写出心中的那部书,我想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哪怕再用个十年,我等待闪烁于生命角角落落的契机,它们夺去了生命中一粒粒小小的火花,以书页的形式翻动生命的皱折。
第三十二条
一首诗虽然写于一时,记录的却是一段人生。我一直迷信这个:诗是神物,诗即诗谶。
第三十三条
天地日月经李白苏轼审视后变得有所不同了。读过唐诗宋词的人有了和没读过它的人不一样的心灵深度或精神。
第三十四条
李白供奉翰林时,奉诏作《清平调》词三首,其中第二首写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将杨玉环比作赵飞燕,后杨玉环缢死马嵬坡,和赵飞燕落得一个下场。人以为中了李白诗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