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状态

(2012-08-30 08:24:20)
标签:

白话诗

汉诗

汉语

华语

诗人

文化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生命的状态

大解

                                       

 

古人都到哪去了?如果生存不是虚幻的,我们就必须承认地表之上曾经出现过无数个世代的人群,他们也曾像我们今天的人们一样走动、呼吸、进食、创造和繁衍。但我们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我们之前的所有古人全部失踪了,一个都不见了,就好像约好了似的,他们全部藏起来,有意躲着我们,悄无声息地藏匿在过去的时间里,你无法在现实中找到一个活的古人,甚至连影子也找不到。

古人全部失踪了,这一点已经肯定。但究竟是谁使他们远去?原因是什么?他们还能否回来?何时回来?这一切均无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们以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推理、判断和猜测,只能认为是死亡夺走了每一个人。古人都在泥土里。如果这个肉体的归宿之地永远不变的话,我们今人的去向也将是沉默的泥土。如果这个定律是正确的,有一个等式关系就应该成立,即:

死亡=前人之和

进一步推理并改变一下变量,还有一个等式也应成立:

今人=无限时间中的人口总量—(前人之和+来者之和)

如果引进泥土这个永远不变的量,两式又可表述为:

来者+今人+古人=泥土

也就是说,在时间的终端,所有的人都将归于泥土,成为失踪者。

就算我们找到了古人的去向,但未生者却情况不明,他们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失踪者,藏在今人体内,依赖于时间的变化。这实际上等于今人处在进退维谷之中,不管我们如何挣扎,人生的两端都是失踪。也就是说,人的过去和未来处在不变的规律中。由于人的两端不变性,使人在与这个世界相遇的短暂过程中,释放出无穷的创造力。造物为每个人留出了充分显现的时间,让你在有生之年展现出生命的魅力。生命的属性决定了人的限度,同时也可能是有意把人放在前后都是失踪者的序列之间,让我们感受到人的无穷无尽和不可知的秘密。

在这样的处境中,人被限制在一种硬性的前提下,即:人不能拒绝出生也无法拒绝死亡。在生和死之间,人处在一种被动的局面。比如你活在世上,既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千年以前出生,也不能一厢情愿地想在万年以后的某一天死去。人处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序列之内,既不能提前失踪,也不能迟迟不到位,影响生命的环节。假如有一个古人从地里站出来,问:“未来的人都在哪儿?我怎么一个也见不到?”我只能告诉他一个费解的等式:

来者=(男+女)×时间-(今人+古人)

他可能按这个公式去计算未来者,但他上当了,他永远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数值。他只能得到一个不断出生和死亡的类,这个类不计其数。因为死者是有限的,而未来者在时间的变量中是无限的,他永不能把未来者全部聚齐。                                          

 

                                      

 

在我们已知的生活现场,有天上和地下,有历史和现实,惟独没有未来。因为未来是永不可到达的。我们永远生活在今天。不用说遥远的未来,就是近在咫尺的明天也永不可及。有时我们以为穿过夜晚,就是明天了,而实际上我们所到达的仍然是今天。时间在推移,一个新的今天开始了,而明天仍然在今天的后面。未来永远在远方,可望而不可及。

未来不在我们的生活之内。它是尚未发生的历史,等待在时间深处。我们对于未来的任何预测都不能作为现实生活的依据。未来是个变量,处在无限多的可能之中,而现实只能允许我们走上其中的一条路。再说,以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预测未来也是愚蠢的,谁也无法准确地断言未来是什么样子,必定要发生什么事件。我们怎样发挥想象都不会确知未来的一切。

有时,我们相信未来,是因为它所蕴涵的一切还没有发生;而不相信历史是因为历史记述的失真。其实,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改动的,能够掩盖和歪曲的只能是文字。

历史是已知的,而未来是未知的。时间在万物的生存中设置的最大一个迷,就是未来的不可知性。对于不可知的事物,最好保持缄默,否则一说就错。就像我们的祖先无法预测今天出现的许多新鲜事物一样,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也同样无法预测一万年后的人将怎样生活,住在什么样的星球上,使用什么样的器械行走和娱乐。

再往深处说,生活也没有一个准则,谁也说不清人类应该怎样生活。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现实的表象。也就是说,我们知道生活是什么样,但我们不知道生活应该是什么样。我们凭经验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但未来却拒绝我们对它的猜测和推断,使妄言者总是遭到时间的嘲笑。

没有未来,使我们的生活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时间向度,在时空坐标上形成了偏重,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生活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反而留下了更大的空间,使未来有机会不断来填充和完善。这是我们为自己也为时间留下的一条后路:在已知的历史和现实的尽头,留下这样一片空白,会使每一个有意参与的后来者有机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秒过后就是历史。

时间的流动性质确定之后,历史成了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实际上,历史从来就没有过主动性,它只是对人类活动的紧密跟踪和记录。历史尽可能地在过往的时间里保持了生活的原貌,像一条流动的松脂河流,在席卷生命的过程中形成了琥珀,其中包裹着人类全部的秘密。

由于历史的被动性质,要求它为人类的行为负责是虚妄的。历史不会超越生活,它永远比生活迟到一步,在事件发生之后到来。因此,历史永远不在现场。既然历史不在现场,那么它所记录的事件,其真实性就值得怀疑。

这里,我引进“亚同步”这样一个词,来讨论历史与生活的距离问题。假设历史处于现实之后,与现实之间只有大于零而小于一秒的时间差,几乎是同步进展,那么,历史就有可能接近现实,但又永远不等于现实。我把这种无限接近称为“亚同步”,但“亚同步”只能解决无限接近的问题,与现实还是无法绝对相等。

正是历史与现实之间接受挤压的那段无限小的时间,使生活保持了自由的姿势,不被厚重的历史所覆盖。假如历史在场,与现实同步或重叠,生活就将受到压迫,或被历史干预,导致现实变形。现实是一个硬性的指标,夹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即粘连又独立,不可淹没。因此历史和未来永远不可能等同于现实。历史和现实不同步的结果是,我们做了什么,历史才是什么,现实永远处在创造的位置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而不被其它所左右。

现实的硬度决定了历史的硬度。我们可以设计未来,但我们无法改变历史。正因为历史永远不在生活现场,所以它拒绝了回访者,保持了自身的纯洁性。同时,历史的这种不可接近性,也使我们永远无法接近历史的真实。

真实的历史藏在时间和空间中,无法再现和重复。语言和文字所记录的只是历史的皮毛,甚至是假象,不是历史本身。穿越历史的最佳方式是经历现实。因此也可以说,现实是历史的原本。你经历了现实,就可以为历史作证。

 

 

                                         

 

生存vs一种悖论。就集体而言,死亡跟在人类的身后,我们回头看去,身后全是死者,像是在死亡的追逼下进行一次集体大逃亡。而就个体生命而言,死亡站在人的前面,一个人即使活到百年,也终究跨不过死亡这道关,所以说个体的行动无疑是一次主动向前的赴死过程。这样一来,集体和个体的死亡方式就处在矛盾之中。一个是回头无路,被逼而逃生;一个是面对拦截,迎死而上。前后都是死,其死亡的方式却截然相反。

背对死亡与面对死亡,恐怕不止是一种生存姿势问题,而是关系到个人和集体的命运。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要考虑,一是人类不死,一是个人必亡,这是生存悖论的关键所在。我们用逆向思维可以演化出这样一种运算方式:因为人类必须活下去,所以在死亡的追赶下,必须集体大逃亡。正因为大逃亡,人类才活到了现在。而个人则不同,在身前和身后的巨大死亡压力下,人生被压缩在百岁之内,在无法超越大限的前提下,主动迎向死亡,倒不失为一种无奈而勇敢的选择。

死亡挟持了人的生存。无论怎样去看,死亡都在挤压着我们的生存空间。面对历史中成片的死者,我们不能不感叹人类集体的悲壮;面对必死的结局,我们又不能不承认个体生命的执著。在死亡的夹缝里求生,无论如何,人生都是一次历险。

如果说人类集体的逃亡和个人的死亡是被动的行为,那么与之相对的人的大面积出生却是主动的反抗。人们站出来直接与死亡宣战,并且在持久的对抗中略有胜出,表现出人的生存智慧。所有坚持到今天的物种都是如此。生命在同一的背景和规律下,走着一条又死又生的路,一路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尸体。而对抗还在持续。只要还有生命不断出生,死亡就将不断继续;同样,只要存在着死亡,生命就将以不断的出生与其对峙。死亡作为一种强大的刺激,把人类从悲哀的记忆里拉出,推到生存的现场,迫使我们战斗。从生存的意义上说,死亡是个人的牺牲,是对集体的持久的保卫战,只要物种还存在于世,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值得的。

但死亡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它是生命之外的强敌,还是生命体内生出的反抗自身的物质?为什么会有死亡?我们只能看到具体生命形态的消亡,却没有见过具有独立形态的死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死亡是一种暴力,是推翻个体生命的看不见的力量,像空气一样潜入生者体内,最后与生者一起倒下。

至今,我们还没有弄清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死亡是阴影,我们宁愿把它甩掉;如果死亡混杂在空气里,我们可以拒绝呼吸;如果死亡与生俱来,我们甚至可以拒绝出生……但这些都不容易做到。现在我们只能承认死亡的存在,并与它战斗到底。这也许就是人的命运,也是所有物种的命运。

 

                                        

 

对人的终极追查应该是双向的,一是逆向追查已经出生者,找到人的祖先;一是顺时追查未出生者,找到最后的那个人。

追查个人的生命历程比较容易,从人之初到人之终,大多不过百年。个人的生命历程应该从受精卵算起,而在受精卵之前,个人的生命信息分别存放在两个人的身上,即男人和女人身上。因此可以说,人是自然合成的结果,在合成之前,人是分离的。人的生命信息的分别存放加重了性别的意义,由于单性不能独立繁殖后代,使男和女都变得重要,缺一不可。自然法则没有简化掉这种合成的繁琐性,必有它的合理性。也许是人的生命太重要了,需要两性来分担?也许是为了生命演化,避免个人的重复,因而增加了必须经过男女双性的交合才能生成新人这一项?人的生命为什么需要这样,我们还不清楚,我们只能推测,还没有一种可信的说法和定论。

若要追查未生者,找到最后的那个人,可就太难了。对于当下而言,未来是一片干净的无人区,我们不知道谁将出现在那里,也不知道未来究竟有多少人,岁月有多久。未来是一个广大的未知领域。我们回望历史时可以看到芸芸众生,而眺望未来时则感到一片虚空,空无一物。未来深不可测,不像查阅历史那样一目了然,可圈可点。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人类全程的考察就变得扑朔迷离。人类的总量无法统计。身为一个不知总量的物种,我们就不可能知道自身的处境。古人曾经发问:“今夕何夕?”,他们不知道今夕是何夕,我们也不知道今天究竟是什么时候,离终点还有多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够看见人类的结局,那就是终结者,即最后的那个人——即使他不能收场,了结人类的残局,也将目击人类退场的全过程。只是他出现时,我们这一代人早已经死去。

看来,对人类的双向追查只能是我们的妄想,也许永远无法实现。我们只能考察已经出生的个人的历史,或是通过技术手段深入到组成人体的分子内部,找到人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遗传信息,从而发现类与类之间的微妙区别,但从广大的时空意义上说,生命还是一个悬念,其始不详,其终亦茫然。究竟谁是最后的那个人?他(她)将何时到来?我们作为人类中的一个传递者和过度者,我们永远无从知晓。

 

                                       

 

人类的生命谱系是一种收缩结构。每一个单独的人都需要两个人——男和女——来生成。这种二合一的生成方式是一种减法生存方式。每个人都有一父一母,而父又有父母,母又有父母,以此上推,一个人的后面就有一个庞大的族群,个人处在族群的终端。如果这个处在终端的人也将作为父或母而延续后代,他(她)就会成为族群谱系中的一环;如果他(她)不娶或不嫁,他(她)的族群链条将在他(她)这一环节上发生断裂,就此终止。

既然人的生命收缩性如此之强,人类为什么没有在生存过程中灭绝,反而在逐年增加人口呢?这是人类乃至所有物种繁衍的关键所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与异性结合后,都尽量生出更多的孩子,以便抵抗这种收缩性。这是一种大的生存策略,有效地遏制了人类的收缩和消亡。

与族群的生命结构相一致,个人的生命也是一种减法生存。一个人出生后,生命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缩短。当你把属于自己的时间用完后,个体的生命即告终止。在这里,时间担当了法律,约束了我们的身体,使我们不敢到生命的外边去活动。若从虚无的观点出发,身体是一个累赘,待我们耗尽了体内的能量,也就是卸掉了包袱,减掉了多余的部分。时间和能量会在同一点上集合,切断我们的去路,并通知我们:你到站了,你必须出局,你将从此一无所有,包括你自身。

从各种角度上看,减掉拖累都是必要的。连带着庞大的族群赶路,无疑是一种拖累。为此,人类大力裁减冗员,断然去掉了病人和太老的人,以便轻装前进。为了方便,人们又各行其是,独立存在。一个人离开母体之后,就宣告了独立,成为“个人”。一个人的身前,至多存留三、四代人,不会有太远的亲族老人存世。这都是为了减少牵连,保持生命的活力。人类宁可抽刀断祖,也不愿拖累自身。因而尽可能地减而又减,把该淘汰的一切统统去掉,绝不留情。

减法生存法则剔除了人类中陈腐的部分,是一种积极的生存策略,有助于总体的进化和发展。减法生存,并不是我们数典忘祖,而是尊重了先人的愿望,没有辜负他们的一片苦心——以自身的隐退而把生活让位于子孙。我们也会这样做的。生命的程序早已设计好了,代代相传,我们只要照章办事就行了。我们退去的时候也将毫无声息,不留回旋的余地。

但在生存史上,人类还是留下了大量的遗物。从人类生存结构图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后,留下了庞大的遗址群。父母以上的先人全是我们身体的遗址。若想进行人体考古,根本不用去挖掘骨殖,我们鲜活的身体就是最好的标本,内中携带着先人的全部信息,也许从一个细胞中就可以找出人的万代家谱。

生命的背景是如此广大而深远,让我们震撼。我们回头看去,族人浩繁,不可胜数,无穷无尽。在此,我恍然意识到,我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上溯远古,所有死者也许都是我的亲人。

                                                                     2003.8.19.

 

(载《民族文学》2012年6月号    刊发时删去原文中的一节)

 

 

读中国新诗精华请进:

 

《新千家诗选》目      佚名诗选      《现代诗歌百家欣赏》目录

 

周伦佑的诗歌42 石破天的诗歌:《星夜》 张广福的诗歌23首 张广福的诗歌23首  宇向的诗歌29首

 

沈浩波的诗歌35首    伊沙的诗歌23首     莫小邪的诗歌14首 莫小邪的诗歌14首

 

盛兴的诗歌29首 巫女琴丝的诗歌31首  巫女琴丝的诗歌31首 巫女琴丝的诗歌31首朵渔的诗歌32首

 

魏风华的诗歌21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于小韦的诗歌20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轩辕轼轲的诗歌30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冷面狗屎的诗歌43首 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 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

 

水晶珠琏的诗歌23首 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 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魔头贝贝的诗歌26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白连春的诗歌28首     李元胜的诗歌26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吕德安的诗歌26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梁晓明的诗歌17首 李红旗的诗歌26首  李南的诗歌28首 李红旗的诗歌26首   李红旗的诗歌26首

 

刘川的诗歌36首       宋晓贤的诗歌21首 宋晓贤的诗歌21首  侯马的诗歌16首 侯马的诗歌16首

 

格式的诗歌33首       马力的诗歌18首       陈小三的诗歌33首

 

柏桦的诗歌14首 生命的状态    朱朱的诗歌14首  女孩全裸拍水果写真大片(组图)   王夫刚的诗歌30首 世界上最美的铁路(图)女孩全裸拍水果写真大片(组图)

 

路也的诗歌34首 路也的诗歌34首    卢卫平的诗歌38首 路也的诗歌34首   朱剑的诗歌33首 路也的诗歌34首

 

 
 

 

我的代表作品:

 

《平民诗话》(1—5章)                  2011:《爱的力量》  

 

2010:《送孟浩然之长安》                  2009:《今天的天气真好》     

 

2008:《无言的结局》                        2007:《我常年睡在一个梦里》        

 

2006:《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致妻》  2005:《要杀就杀农民》                

 

2004:《你他妈飞得也太高了吧》           2003:《头发为什么要打摩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