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教育的诗意光芒
(2012-07-11 14:04:21)
标签:
白话诗汉诗汉语华语经典口水口语诗歌诗经文学现代诗现代诗歌征稿 |
分类: 文化·新闻 |
《上课记》:教育的诗意光芒
作者:吴合众 2012-06-21 10:04 星期四 晴
一
我常常想,外人对教育的了解,一定是建立在对教师的了解上的。
不能了解教师,自然不能了解教育。当鲜活的生命个体的歌哭血泪,不能入所谓观望者的眼耳时,那些对教育的指点,就不免参杂着让人悲哀的距离感。
教师,这该是怎样的生命群体?习惯在黎明熹微的晨光中醒来,神气甫定,心头便闪过无数学生的脸,或喜或悲,或急或缓,全都是生命中不能抹去的重量。而一天的庸常生活里头,何处不是起于孩子的喜怒哀乐。在夜色沉沉中,微微叹口气,明天,也许周而复始,也许充满着未知的快乐和感伤。而所有的快乐和感伤,全因了那些少不更事的学生。学生是真正的教师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这么说,也许并不会惹人反感。
于是,很多教师,慢慢把视野投向身边的学生,关注学生成长的欢欣,也记录生命拔节的阵痛。这本是寻常不过,就譬如农人关心庄稼,织妇关心蚕桑一般。但也因为视野的不同,情感的投入角度不同,这种关注也有着天然的区别。
王小妮老师的《上课记》关注的便是学生,那些刚刚结束12年打铁铸模式的中小学教育的孩子,一入这所不好不坏大学的不好不坏专业,坐进这位前诗人、现教授略显天马行空的课堂的时候,心底会有多少不同以往的波澜?当她充满善意的俯下身子,为着学生千姿百态的成长而欢欣鼓舞的时候,那充满诗意的教育关怀是不是真能抵达孩子的内心深处?等等这些,都是这本书所关注的。
二
谈到教育的诗意光芒,会有哪一些内涵?刘庆昌教授提到:教育的诗意,是教育中的人诗意栖居的产物,意味着教育活动的自然、优雅、浪漫,以及教育活动者充沛的、向善的生命力量。是的,向善向美,诚哉斯言。当然,我想,教育的诗意更在于唤醒人性。
把人当做人,把人教育成人,唤醒属于人的充沛灵性。如果不是我过度解读,这当是《上课记》字里行间的努力所在。王小妮所面对的学生,蔡朝阳兄在《整个大地,因为我而满盈》一文中,有过沉痛的概括:“拜伟大而成功的12年一贯制的考试教育之赐,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呈现出思想格式化之后的整齐划一。偶尔有几个离经叛道的,便被校方视为洪水猛兽。于是,一代代空心人,茁壮成长,他们青春靓丽,朝气蓬勃,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要过怎么样的人生。随波逐流,随遇而安。”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每个人都会有发自内心的恐慌。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会发现,他要挑战的是来自漫长时间凝结成的琥珀一般凝固的教育体制,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不仅仅是教师,每个围观者,每个参与者都在使教育对象异化。这种异化,有着致命的目的缺陷,有着无视个体生命体认的残酷过程,仿佛一道冰冷的流水线,把人异化成整齐划一的所谓知识的容器。
王小妮老师的努力应该就开始于对每个学生的瞩目。她要打碎那些习见的枷锁,这很困难,只有起步于细微的改变。作为一个初入讲坛者,检视《上课记》六年的主题,颇见其一步一步行走而来的心境。2006年,王小妮开始关注“我该给他们什么才能心安”,逐渐的,她说“投入情感是最重要的”,2008年和2010年,她的主题是“我们都是主角”和“在生活的角落里,每一个孩子都在发光”,直指每个学生个体生命本身。而通过课堂的习作,她又极力在 “抵抗陈规戒律”(2009年)。可以说,让每个孩子习得属于自我的自由,这就是重新唤醒,让学生获得人的生命本性。
三
当然,这谈何容易。
在纷纭的教师群体中,能够意识到生命本真的可贵,不乏其人。但推进的手段往往十分贫乏。俯身,唤醒,这固然是教育者的完美姿态,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还需要被教育者那发自内心深处的觉醒。铁屋子里的人,并不是每个都希望醒来。当习惯于集体意志者突然被当做丰盈的个体受到珍视,并且可以做出自我抉择的时候,迷茫和困惑总是难免。如果《上课记》仅仅就这么着眼于一篇篇课堂习作刻意推进的唤醒教育,最后实现了既定的目标,那么这书未免就成了一本“后进生转化指南”。而我,是多么反感并且怀疑这种目的先行的做法。
诗人、评论家耿占春曾经这么形容王小妮的诗:王小妮似乎永远都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她的诗跟她的人一样,特别的质朴、细致,她有时像纪录一样地写作,无论社会众生的世象,还是现代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剧,都能够进入这个敏感的旁观者的视野。
很可贵的是,这位敏感的诗人转变角色之后,依旧敏感地注视着她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因此,《上课记》中,很多篇章真实地记录着那些因为被执着唤醒之后的迷茫和困惑。关于真实,关于诚信,关于权利,诸如此类,而这种迷茫和困惑,是在和社会以及自己的人生经验结合之后产生的。换句话说,这些都是学生群体真实而迫切的思想,他们有着自己的世界。许知远有本书的名字叫《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不言其它,这题目来形容王小妮笔下的年轻人,确实是再恰当不过的。家庭,求学,就业,理想,现实,未来,稚嫩的肩膀自然忧伤重重。但教育的意义需要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技术和手段,而是赋予其立足于时间洪流的坚韧意志和完美人格。因此,《上课记》所体现的更是一种慢作用,能够慢慢作用于学生,能够让学生心灵慢慢改变,教育的诗意光芒才会真正的光照心灵。
回到文章的最初,现在可以说,存在的并不一定合理,但存在的事物一定需要去关注。对教育,诸如《上课记》这样的描述,开启的就是一扇洞见真相的窗。
我常常想,外人对教育的了解,一定是建立在对教师的了解上的。
不能了解教师,自然不能了解教育。当鲜活的生命个体的歌哭血泪,不能入所谓观望者的眼耳时,那些对教育的指点,就不免参杂着让人悲哀的距离感。
教师,这该是怎样的生命群体?习惯在黎明熹微的晨光中醒来,神气甫定,心头便闪过无数学生的脸,或喜或悲,或急或缓,全都是生命中不能抹去的重量。而一天的庸常生活里头,何处不是起于孩子的喜怒哀乐。在夜色沉沉中,微微叹口气,明天,也许周而复始,也许充满着未知的快乐和感伤。而所有的快乐和感伤,全因了那些少不更事的学生。学生是真正的教师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这么说,也许并不会惹人反感。
于是,很多教师,慢慢把视野投向身边的学生,关注学生成长的欢欣,也记录生命拔节的阵痛。这本是寻常不过,就譬如农人关心庄稼,织妇关心蚕桑一般。但也因为视野的不同,情感的投入角度不同,这种关注也有着天然的区别。
王小妮老师的《上课记》关注的便是学生,那些刚刚结束12年打铁铸模式的中小学教育的孩子,一入这所不好不坏大学的不好不坏专业,坐进这位前诗人、现教授略显天马行空的课堂的时候,心底会有多少不同以往的波澜?当她充满善意的俯下身子,为着学生千姿百态的成长而欢欣鼓舞的时候,那充满诗意的教育关怀是不是真能抵达孩子的内心深处?等等这些,都是这本书所关注的。
二
谈到教育的诗意光芒,会有哪一些内涵?刘庆昌教授提到:教育的诗意,是教育中的人诗意栖居的产物,意味着教育活动的自然、优雅、浪漫,以及教育活动者充沛的、向善的生命力量。是的,向善向美,诚哉斯言。当然,我想,教育的诗意更在于唤醒人性。
把人当做人,把人教育成人,唤醒属于人的充沛灵性。如果不是我过度解读,这当是《上课记》字里行间的努力所在。王小妮所面对的学生,蔡朝阳兄在《整个大地,因为我而满盈》一文中,有过沉痛的概括:“拜伟大而成功的12年一贯制的考试教育之赐,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呈现出思想格式化之后的整齐划一。偶尔有几个离经叛道的,便被校方视为洪水猛兽。于是,一代代空心人,茁壮成长,他们青春靓丽,朝气蓬勃,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要过怎么样的人生。随波逐流,随遇而安。”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每个人都会有发自内心的恐慌。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会发现,他要挑战的是来自漫长时间凝结成的琥珀一般凝固的教育体制,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不仅仅是教师,每个围观者,每个参与者都在使教育对象异化。这种异化,有着致命的目的缺陷,有着无视个体生命体认的残酷过程,仿佛一道冰冷的流水线,把人异化成整齐划一的所谓知识的容器。
王小妮老师的努力应该就开始于对每个学生的瞩目。她要打碎那些习见的枷锁,这很困难,只有起步于细微的改变。作为一个初入讲坛者,检视《上课记》六年的主题,颇见其一步一步行走而来的心境。2006年,王小妮开始关注“我该给他们什么才能心安”,逐渐的,她说“投入情感是最重要的”,2008年和2010年,她的主题是“我们都是主角”和“在生活的角落里,每一个孩子都在发光”,直指每个学生个体生命本身。而通过课堂的习作,她又极力在 “抵抗陈规戒律”(2009年)。可以说,让每个孩子习得属于自我的自由,这就是重新唤醒,让学生获得人的生命本性。
三
当然,这谈何容易。
在纷纭的教师群体中,能够意识到生命本真的可贵,不乏其人。但推进的手段往往十分贫乏。俯身,唤醒,这固然是教育者的完美姿态,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还需要被教育者那发自内心深处的觉醒。铁屋子里的人,并不是每个都希望醒来。当习惯于集体意志者突然被当做丰盈的个体受到珍视,并且可以做出自我抉择的时候,迷茫和困惑总是难免。如果《上课记》仅仅就这么着眼于一篇篇课堂习作刻意推进的唤醒教育,最后实现了既定的目标,那么这书未免就成了一本“后进生转化指南”。而我,是多么反感并且怀疑这种目的先行的做法。
诗人、评论家耿占春曾经这么形容王小妮的诗:王小妮似乎永远都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她的诗跟她的人一样,特别的质朴、细致,她有时像纪录一样地写作,无论社会众生的世象,还是现代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剧,都能够进入这个敏感的旁观者的视野。
很可贵的是,这位敏感的诗人转变角色之后,依旧敏感地注视着她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因此,《上课记》中,很多篇章真实地记录着那些因为被执着唤醒之后的迷茫和困惑。关于真实,关于诚信,关于权利,诸如此类,而这种迷茫和困惑,是在和社会以及自己的人生经验结合之后产生的。换句话说,这些都是学生群体真实而迫切的思想,他们有着自己的世界。许知远有本书的名字叫《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不言其它,这题目来形容王小妮笔下的年轻人,确实是再恰当不过的。家庭,求学,就业,理想,现实,未来,稚嫩的肩膀自然忧伤重重。但教育的意义需要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技术和手段,而是赋予其立足于时间洪流的坚韧意志和完美人格。因此,《上课记》所体现的更是一种慢作用,能够慢慢作用于学生,能够让学生心灵慢慢改变,教育的诗意光芒才会真正的光照心灵。
回到文章的最初,现在可以说,存在的并不一定合理,但存在的事物一定需要去关注。对教育,诸如《上课记》这样的描述,开启的就是一扇洞见真相的窗。
前一篇:李以亮:一只易朽之手的复仇
后一篇:霍俊明:在诗歌中探寻冷暖与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