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以亮:一只易朽之手的复仇
(2012-07-11 13:57:01)
标签:
白话诗汉诗汉语华语经典口水口语诗歌诗经文学现代诗现代诗歌征稿 |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
一只易朽之手的复仇
李以亮
一只易朽之手的复仇
李以亮
诗在本质上是一种未成年人的态度,是对一切秩序无穷无尽地提问,是在自由中冒险的游戏……诗的存在本身,构成了对于世界秩序的一种平衡和修复。诗把弱小的事物与庞然大物放在一个天平上,并往轻的一头增加砝码,也就是以语言来对抗世界的重力法则……它使人惊异,但明白易懂。这正是诗的奇迹。
——吕约《破碎世界中的完全诗歌》
一个纯粹的诗人
2012年2月1日,著名诗人希姆博尔斯卡在克拉科夫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波兰总统科莫洛夫斯基高度赞誉这位杰出的诗人,称其为“波兰精神的守护者”,“几十年来,她用乐观、对美和文字力量的信仰,鼓舞着波兰人”。随着这条消息传到中国国内,一时间,人们,特别是诗人的兴趣点,一下子都集中到这位素来低调的诗人身上。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年7月2日出生于波兰西部小镇布宁(属波兹南省),八岁时随全家移居克拉科夫。因为二战爆发,她的中学学业是在地下学校完成的。1945-1948年间,她在克拉科夫著名的雅盖沃大学修习社会学和波兰语言文学,并开始发表作品。 1952年希姆博尔斯卡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我们为此而活着》,收诗26首。这是一部非常“主流”的诗集,主题涉及战后重建、反帝侵略、爱情和动物保护等等,但也充分显示了作者引人注目的诗歌才华。不过由于思想观念的巨大改变,作者后来全部否定了自己的这些写作,拒绝将它们收入个人的作品选集。但在当时,诗集的出版使年轻的诗人获得了广泛的承认和赞誉,诗人也加入了作家协会和波兰统一工人党。(只是后来,时在1966年,因为坚持个人的信念,不满当时对于著名哲学家科拉柯夫斯基的处理,她脱离了波兰统一工人党。诗人的这种出于良知的正义感,也充分表现在1980年代初,其时她积极支持和参与了由团结工会领导的地下刊物。这当然都是后话。)
1954年希姆博尔斯卡出版了诗集《向自己提问》,收诗14首。这本诗集体现了作者后来继续并发展了的哲理风格,所以也被认为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不过,应该说,1957年出版的诗集《呼唤雪人》,才说明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在这本诗集里,作者的历史意识开始成熟,诗歌主题所及更加开阔,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关系,也更能体现作者对于诗歌写作的整体理解。在这些作品里,最为杰出的当属那些表达历史反思、生活热情,以及通过诗歌重构世界理想的篇什。幸运的是,这时波兰国内也迎来了一个对于文化艺术发展相对宽松的 “解冻”期,一批优秀的诗人和作家纷纷登上文学舞台。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也在进一步深化,写作热情和深度与日俱增。1962年,希姆博尔斯卡出版了真正成熟的诗集《盐》。在诗里,她常常以一种质疑的眼光去观看事物,试图对普遍人世表达一种“超然的同情”。这种风格在诗人此后相继出版的作品里得以强化,成为标志性风格。在1970年代,希姆博尔斯卡已然成为波兰国内最受读者欢迎的诗人。
从“解冻”时期算起至1970年代末,诗人的创造进入到一个丰富、稳定、成熟的最佳状态,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除《盐》外,先后出版了《一百种乐趣》(1967)、《任何情况》(1972)、《大数字》(1976)等重要诗集。自1980年代到1990年代,诗人虽然已进入晚年,但创作力不减,先后也出版了《桥上的人们》(1985年)和《结束与开始》(1993年)2部诗集。与此同时,诗人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直至1996年获得象征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这让不少人感觉意外,认为是“爆冷”,虽然不可排除幸运之神的眷顾,但诗人的实力和作品的杰出程度毕竟更是主要的因素。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词中称,维•希姆博尔斯卡“通过精确的嘲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段中。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由这样的观点出发,她的诗意往往展现出一种特色——形式上力求琢磨挑剔,视野上却又变化多端,开阔无垠。”这段授奖词,用来评论希姆博尔斯卡的作品风格,再恰如其分不过了。
在获得诺奖后,诗人仍有新作问世,并结集出版《一只狗的独白》(2005年)等。诺贝尔文学奖也并未成为“死亡之吻”,只是由于诗歌写作固有的“以少胜多”的特点,以及诗人一贯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她从不轻易出手。在去世前,她每有新作发表,仍是国内外众多读者的至爱。
“我明显的特征是惊奇和绝望”
诗风成熟之后,希姆博尔斯卡就不再在诗中直接处理社会和政治题材的内容,但这不等于说她漠视现实、历史或政治问题,而是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特点和功能。她恰恰认为“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一个政治的时代”,但她宁可拉开一段距离来审视时代与现实。她曾在《天空》一诗中写道:“我明显的特征是/惊奇和绝望”。宇宙和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万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又彼此排斥的复杂关系,这些固然使她感到惊奇,而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人的社会性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乃至荒诞性,则尤其使她不解。
诗人在大学期间曾经学习自然科学、艺术史和社会学,这些方面浓厚的兴趣对丰富和开拓其诗歌题材和内容肯定不无影响。最为可贵的是她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以致总能为置身的世界所具有的多样性感到惊异。惊异,这是哲学产生的源泉,何尝不是诗歌发生的秘密。希姆博尔斯卡诗歌的智性特征或者,说哲理性十分明显,从这里应该能够得到解释。收入《任何情况》里的有一首题为《惊奇》的诗,就从多种角度,直接表达出这种既天真淳朴,又深邃迷人的诗意:“为什么我这个人只存在一次?/正好在地球上?在这颗小星星下面?/为什么那么多世纪我都不在?……”这种惊奇感在其后的诗中还有多次的“回声”。
在诗人身上,儿童的天真和哲人的睿智奇妙地并存着。《奇迹市场》列举了一系列堪称普通的奇迹,“常见的奇迹”、“毫不起眼的奇迹”、“几个奇迹合成的一个奇迹”、“奇迹中的奇迹”,说它们不可想象,却又正是可以被想象的;甚至只要我们留意,它们就无处不在!读她的诗,我们发现,最普通的事物也经她以诗的语言来指证,立刻便成为了奇迹。不能不说,这也正是一个诗的奇迹。诚然,她有能力使看似单纯的事物显示出最丰富的意义。
作为在战后成长起来的诗人,无论从历史还是个人感受的方面讲,都必须主动或被迫地重新寻求、定义生活的意义。而愈是经受过巨大苦难、起伏的民族或个人,愈是迫切地要找到生命的价值、生活的理由。然而,在整个20世纪的诗歌里,我们感到,日益稀少的是色彩趋于明亮、意义趋于“肯定”的诗歌。所以有米沃什对于现代主义诗歌颓废、虚无倾向的批评,他的意图也正在于从道德和美学方面进行纠正,力图恢复诗歌激浊扬清的作用。米沃什反复的大声疾呼以及其通过作品的示范与启示,据我所知,不仅在希姆博尔斯卡身上发生了影响,也通过他们二代诗人的努力,继续影响着波兰下一代诗人群体。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希姆博尔斯卡所说的另外一个特征:“绝望”?我想,所谓“绝望”,当然表达的是,诗人对于人类文明、对历史进程的晦暗不明进行深刻反思后自然产生的一种情怀。众所周知,二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冷战、核威胁、环境破坏等等,这些不能不使人产生深刻的怀疑和焦虑。一方面,对于人类作为理性生物的存在这一根本事实不免心有疑虑,历史的“非理性”已使“人是理性的”这一信念破产;另一方面,人类先贤所设计的种种“乌托邦”,同样不能不令人怀疑,无论是他们所昭示的那种整齐划一的世界未来图景,还是种种自诩的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信心十足的把握,都在历史与现实存在的事实面前显示为无效和荒诞。希姆博尔斯卡的《乌托邦》一诗,就是表达她对自诩完美的“乌托邦”设计的善意嘲讽和深刻怀疑。20世纪的历史,以及诗人切身的经验(战后波兰极权制度下的波兰经验)都在证明:乌托邦主义者不可能解决真实的问题,反而会将活人推上为种种抽象观念搭设的祭台。《世纪的没落》是希姆博尔斯卡晚年的代表作,以一种平实而清晰的语言,诗人写道:
我们的20世纪本该超越从前。
但已来不及证明,
它可记数的岁月,
都是步伐飘摇,呼吸短促。
太多不应发生的事
已经发生,
而本该发生的事
却没有发生。
……
原想好好享受一下这世界的人
如今都会发现
这是无望的事情。
这里,诗人同样表达了她的悲观。但是悲观不等于放弃。所以,诗人说:“我们应怎样生活?”有人来信问我。/而我正想问他/同样的问题。
人类的痛苦和无法把握的命运一直是她关心的主题。我们时代出现的新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人类的前途、文明危机和价值危机,这些无不构成诗人最大的忧虑,晚年她在诗里明确地提出这些问题,当然首先是“向自己提问”,也期冀读者共同寻找答案。“现实在要求/这件事情应该让大家知道:/生命在继续”(见《现实在要求》),虽然是在“一种绝望的背景之下”,“这可怕的世界并不缺乏迷人之处,值得早晨为之醒来”,所以“绝望”也并不等于放弃,矢志寻求一种更具超越性的力量,“绝望”则正与“希望”同!
“我理解爱情不能理解的”
希姆博尔斯卡虽被称为抒情诗人,也享有“诗坛莫扎特”的美誉,但我总以为,她并不十分像我们习见的抒情诗人形象,无论是与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或是与现代主义时期的诗人对照,在她身上,智性的成分总是占上风。这从她写下的为数并不太多、以爱情为主题的诗作可以证明。
从气质上,她不是那种激烈的诗人,毋宁说她追求的是一种平淡却隽永、清晰却绵长的诗意。名诗《一见钟情》——据说催生了基耶洛夫斯基拍摄电影三部曲《红蓝白》之《红》的灵感——这首诗本身,与其说是关于爱情,不如说是对于命运的沉思。诗人处理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题目,正如马尔库塞感叹过的:很难想象会有一种彻底消除了所谓机遇或命运的社会,比如十字路口的相遇,邂逅或错失等等,社会制度的再精确的设计也无法避免(见《审美之维》)。诗人在诗里说:一见钟情固然美丽,而“并不肯定”依然美妙。接受这样的现实,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说到底,所有的故事都只能算是从“中间”开始的,如一本故事书,“总是从半中间打开”。
因此,即便是读她的爱情主题的抒情诗,诗人也时时让我们想起斯宾诺莎的警句:“不要哭,不要笑,只要理解”。希姆博尔斯卡确有一颗极富“同情之理解”的诗哲之心,这使她在看待爱情、婚姻这样的问题上,表现出超凡的冷静、高超的智慧。《笑》一诗写得诙谐、幽默却毫不肤浅,而且颇具戏剧性的张力。《火车站》一诗也是如此,冷静的叙述与想象,体现的是道德的克制、“失乐园”的惆怅,而非人造天堂里的男女私情、情感烈焰。名诗《金婚纪念日》则感叹性别模糊,婚姻中神秘感消退,个性中差异性的一面淹没在相似性中,虽然涉及“金婚”,诗人也没有落入对神圣婚姻礼赞之类的窠臼。
《感谢信》一诗也许更能体现作者更为宽阔的爱情观,因为这首诗里的第一人称完全可以视为作者自己(有时则不然,见下文)。诗人说,“我理解/爱情不能理解的。/我原谅/爱情绝不会原谅的。”写得多么优雅得体,深沉大度。“从初次约会到情书往来/永恒并未过去/仅仅几天或几周而已。”显然诗人绝非不相信爱情,只是她有一个更高的尺度“永恒”,在永恒面前,实在没有什么是需要、是值得计较和放不下的。但诗人并未落入虚无,她仍然相信生活的真实性,相信在爱情之外,在和平相处之中,有更美妙、更美好的爱情:“这爱情既不给予/也不知索取。”
顺便说下,米沃什对希姆博尔斯卡诗歌风格有过一个精确的评论。“她在自己的诗里面静默,她不会把自己的生活写进诗里。”比如《回家》里的男主人公跟作者其实无关,《我离他太近》里的“我”也未必写的是自己,《墓志铭》明确的是自己,但也没有透露多少个人信息,诗里只是简洁地给自己一个概括:“一个老派的女人”、“不曾加入任何文学的派系”,如此而已。希姆博尔斯卡一贯拒绝展示个人性的东西,而宁要一种“抽象的普遍性” (生活里更是如此,严守个人的隐私),这与艾略特主张的“非个人化”暗合,而与汉语文学/诗歌界九十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写作”潮流似乎全然相反,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值得诗人们思考。
“偶尔我们有灵魂”
和抒发爱情的主题一样,没有一个真正的诗人不曾沉思有关灵魂的问题。自然,希姆博尔斯卡也不例外。对“灵魂”的沉思更是经常成为她晚期写作的题目,考虑到“灵魂”(不朽)与“死亡”的密切关系,这样算起来,她在诗中讨论的次数则更多。早在《在一颗小星下》(发表于1972年)一诗里,她就以一种自嘲的语调写道:“灵魂啊,不要指责我并不经常地谈到你”。
她的这种异常谦卑的态度,会使那种对“不朽”自以为具有十足把握的人羞愧。我想正是在这种并非故意的谦卑里,包含着某种神性。如果我们同意米沃什所言,这是一个“后宗教的时代”,女诗人这样的关于灵魂的态度,看起来则更真实,也更令人信服。在最新的诗作里,还有一首直接命题为《略论灵魂》的诗,我们读到她更清楚的表述。在她那里,“灵魂”是那样一种超然的存在,它跟我们的身体有关,跟我们有关,但却更经常地“外出不在”。“ 偶尔,我们有灵魂。/无人一直并且永远拥有。”换句话说,无人时时刻刻拥有一颗灵魂。这不是今天尤其普遍的事实吗?这个事实相当令人难堪,但诗人以她微妙而善意的反讽,而且讽喻的对象并不是自我排除的,故而让人容易接受。对于灵魂,诗的最后说:“我们需要它,/但显然/出于某些原因/它也需要我们。”前一句好理解,但为什么说“它也需要我们”呢?这就是我说希姆博尔斯卡在灵魂问题上更真实、更令人信服的原因。因为在我们不存在,在我们死后,灵魂是否依然存在的问题,是不能被证实,当然也无法被证伪的。希姆博尔斯卡虽然成长和长期生活在一个天主教传统浓厚的国度,但无论就其教育背景还是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或许都倾向于接受无神论、进化论这样一些思想资源,本质上是更倾向于科学精神、现世价值的现代主义者。
正由于这样,她在写作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时,同样表现了比较理性、比较达观的态度。《不带夸张地谈论死亡》写于作者创作力最旺盛、才情最丰沛的时期,此诗不仅典型地代表了诗人的风格,也很好地表明了作者在死亡问题上的独到认识:
噢,它有它的胜利,
也有无数失败,
屡次的失手,
和反复的从头再来!
……
谁说死是万能的
谁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反证
死并非万能。
没有一种生命
不可以永恒
只要存在那么一刻。
这首诗也许会让很多人想起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篇《死神,别骄傲》,不过,希姆博尔斯卡显然让我们觉得更加亲和一些,而较少多恩诗歌的那种高蹈、玄学派风格,在希姆博尔斯卡的诗里,一切都是具体可感的;诗歌的主题,对于瞬间可以永恒的确信,表达透明,奇思异想以生动而实在的细节与意象呈现,使人不得不叹服诗人诗才的高明。
“我喜欢写诗的荒谬甚于不写诗的荒谬”
在《写作的快乐》里,希姆博尔斯卡固然也认为,在写作时存在“另外的准则”(如“构想”、虚构、想象等等),所以她一方面肯定作者在“白纸黑字”上能够发挥的 “意志”的作用,比如:“眨眼的时间我就可以令其无限漫长,/如果我愿意,还可使它化为小小的永恒,/让子弹停在半途。除非我说行,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没有我的赐福,一片树叶也不会落下”,等等等等,但是诗人同时也暗示出,这里的一切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所以有这样一节含义深刻的诗:
那么,是否存在一个
由我绝对主宰其命运的世界?
是否存在一种由符号锁住的时间?
随我心愿,存在可以变为无限?
诗人设问而不作回答,是有深意的。因为我们在这里碰到的问题关乎“写作的限度”,它也是一个终极性的疑问。对于上述问题,如果肯定地回答说“存在”,则明显过于自大,高估了意志的力量而低估了时间的强大和摧毁性;如果干脆否定,无疑也就随之否定了写作的意义。在这样的两难之下,希姆博尔斯卡仍然相信“写作的快乐”,相信它会是一种“永存的力量”,是“一只易朽之手的复仇”。向什么复仇?只能是时间,向将一切耗尽、甚至将一切化为灰烬的时间复仇。想想庞德的名句吧,“那些在时间的打击下能够站稳的,/和那些比倏忽的时间飞驰得更快的。”所以在我看来,所谓“复仇”,实质上就是通过艺术而获取一种战胜时间和死亡的力量。如此,“一只易朽之手”也可以“不朽”。这,也许就是写作的最高意义。
我曾以希姆博尔斯卡为例,探讨诗人的身份问题。在我看来,她是现代诗人在对待写作、在如何做一个诗人的问题上,为数不多的、堪称榜样的诗人之一。这不仅直接体现在她认真、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上,更间接表现在她对写作本身的理解,以及对诗歌可能具有的功能、对诗人在生活和精神上能够有何作为等方面所作出的示范。这是她在进入晚年后写下的诗句:
诗——
而诗是什么。
如被问及这个问题
很多人会不置可否。
我也不知道不知道所以抓住了
好象一只救命的扶手。
(《一些人喜欢诗》)
我喜欢写诗的荒谬甚于
不写诗的荒谬
(《可能性》)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诗人与世界》一文里,诗人讨论了一个“在我们这个时代如何不尴尬地做一名诗人”的问题。她不像布罗茨基那样,有着遭遇流放后强烈反弹的身份意识。而在她不多的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出了她所理解的一个诗人的本位:“写出好诗”。她相信一个诗人的生命在于其作品的意义,她说:“我不希望我的读者在大厅里集体感受我的诗歌的魅力。我只希望对我感兴趣的读者能在自己的家里找到片刻时间,饶有兴趣地翻开书本或杂志,阅读我的诗,因为我永远都是为单个的读者写作的”。我理解,她是说,在灵魂交流之外,诗人对于读者别无他求。与其说这是作为诗人的最高愿望,不如说只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但正是这样在我们看来“放下身段”的态度,使我相信她所坚持的纯粹性。有了这样不成其为姿态的“姿态”,诗人才能杜绝那种作为诗人的优越感,克服过于强烈的诗人身份意识(我这里毫无非议布罗茨基的意思)。
所以,即便在作为一个诗人的问题上,也不妨学习希姆博尔斯卡,多一点可爱的反讽意识。再进一步说,无论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作为一个诗人(诗人也是普通人),保持生活的热情,也许才是诗歌存在和写作下去的秘密所在。诗人可以“骄傲”,但诗人的骄傲只应出于对生命纯洁性和高贵性的维护和禀持,而绝不应是高人一等的自以为是,出于某种精英主义的幻觉。说到底,如果诗歌并非一种自我的需要,或是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常态,诗歌就什么都不是。诗歌并不抽象地被需要,诗歌永远只是被一个具体的人所渴求。诗歌最终也只能带给我们的生命一种充盈、丰沛的感觉。明乎此,我们对于诗的存在意义,以及作为诗人存在的方式,也许才能像希姆博尔斯卡那样,不矜不伐,保持一种恰如其分、合乎情理的态度。
(刊《文学界》2012.6.)
李以亮
一个纯粹的诗人
2012年2月1日,著名诗人希姆博尔斯卡在克拉科夫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波兰总统科莫洛夫斯基高度赞誉这位杰出的诗人,称其为“波兰精神的守护者”,“几十年来,她用乐观、对美和文字力量的信仰,鼓舞着波兰人”。随着这条消息传到中国国内,一时间,人们,特别是诗人的兴趣点,一下子都集中到这位素来低调的诗人身上。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年7月2日出生于波兰西部小镇布宁(属波兹南省),八岁时随全家移居克拉科夫。因为二战爆发,她的中学学业是在地下学校完成的。1945-1948年间,她在克拉科夫著名的雅盖沃大学修习社会学和波兰语言文学,并开始发表作品。 1952年希姆博尔斯卡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我们为此而活着》,收诗26首。这是一部非常“主流”的诗集,主题涉及战后重建、反帝侵略、爱情和动物保护等等,但也充分显示了作者引人注目的诗歌才华。不过由于思想观念的巨大改变,作者后来全部否定了自己的这些写作,拒绝将它们收入个人的作品选集。但在当时,诗集的出版使年轻的诗人获得了广泛的承认和赞誉,诗人也加入了作家协会和波兰统一工人党。(只是后来,时在1966年,因为坚持个人的信念,不满当时对于著名哲学家科拉柯夫斯基的处理,她脱离了波兰统一工人党。诗人的这种出于良知的正义感,也充分表现在1980年代初,其时她积极支持和参与了由团结工会领导的地下刊物。这当然都是后话。)
1954年希姆博尔斯卡出版了诗集《向自己提问》,收诗14首。这本诗集体现了作者后来继续并发展了的哲理风格,所以也被认为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不过,应该说,1957年出版的诗集《呼唤雪人》,才说明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在这本诗集里,作者的历史意识开始成熟,诗歌主题所及更加开阔,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关系,也更能体现作者对于诗歌写作的整体理解。在这些作品里,最为杰出的当属那些表达历史反思、生活热情,以及通过诗歌重构世界理想的篇什。幸运的是,这时波兰国内也迎来了一个对于文化艺术发展相对宽松的 “解冻”期,一批优秀的诗人和作家纷纷登上文学舞台。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也在进一步深化,写作热情和深度与日俱增。1962年,希姆博尔斯卡出版了真正成熟的诗集《盐》。在诗里,她常常以一种质疑的眼光去观看事物,试图对普遍人世表达一种“超然的同情”。这种风格在诗人此后相继出版的作品里得以强化,成为标志性风格。在1970年代,希姆博尔斯卡已然成为波兰国内最受读者欢迎的诗人。
从“解冻”时期算起至1970年代末,诗人的创造进入到一个丰富、稳定、成熟的最佳状态,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除《盐》外,先后出版了《一百种乐趣》(1967)、《任何情况》(1972)、《大数字》(1976)等重要诗集。自1980年代到1990年代,诗人虽然已进入晚年,但创作力不减,先后也出版了《桥上的人们》(1985年)和《结束与开始》(1993年)2部诗集。与此同时,诗人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直至1996年获得象征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这让不少人感觉意外,认为是“爆冷”,虽然不可排除幸运之神的眷顾,但诗人的实力和作品的杰出程度毕竟更是主要的因素。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词中称,维•希姆博尔斯卡“通过精确的嘲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段中。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由这样的观点出发,她的诗意往往展现出一种特色——形式上力求琢磨挑剔,视野上却又变化多端,开阔无垠。”这段授奖词,用来评论希姆博尔斯卡的作品风格,再恰如其分不过了。
在获得诺奖后,诗人仍有新作问世,并结集出版《一只狗的独白》(2005年)等。诺贝尔文学奖也并未成为“死亡之吻”,只是由于诗歌写作固有的“以少胜多”的特点,以及诗人一贯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她从不轻易出手。在去世前,她每有新作发表,仍是国内外众多读者的至爱。
“我明显的特征是惊奇和绝望”
诗风成熟之后,希姆博尔斯卡就不再在诗中直接处理社会和政治题材的内容,但这不等于说她漠视现实、历史或政治问题,而是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特点和功能。她恰恰认为“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一个政治的时代”,但她宁可拉开一段距离来审视时代与现实。她曾在《天空》一诗中写道:“我明显的特征是/惊奇和绝望”。宇宙和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万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又彼此排斥的复杂关系,这些固然使她感到惊奇,而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人的社会性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乃至荒诞性,则尤其使她不解。
诗人在大学期间曾经学习自然科学、艺术史和社会学,这些方面浓厚的兴趣对丰富和开拓其诗歌题材和内容肯定不无影响。最为可贵的是她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以致总能为置身的世界所具有的多样性感到惊异。惊异,这是哲学产生的源泉,何尝不是诗歌发生的秘密。希姆博尔斯卡诗歌的智性特征或者,说哲理性十分明显,从这里应该能够得到解释。收入《任何情况》里的有一首题为《惊奇》的诗,就从多种角度,直接表达出这种既天真淳朴,又深邃迷人的诗意:“为什么我这个人只存在一次?/正好在地球上?在这颗小星星下面?/为什么那么多世纪我都不在?……”这种惊奇感在其后的诗中还有多次的“回声”。
在诗人身上,儿童的天真和哲人的睿智奇妙地并存着。《奇迹市场》列举了一系列堪称普通的奇迹,“常见的奇迹”、“毫不起眼的奇迹”、“几个奇迹合成的一个奇迹”、“奇迹中的奇迹”,说它们不可想象,却又正是可以被想象的;甚至只要我们留意,它们就无处不在!读她的诗,我们发现,最普通的事物也经她以诗的语言来指证,立刻便成为了奇迹。不能不说,这也正是一个诗的奇迹。诚然,她有能力使看似单纯的事物显示出最丰富的意义。
作为在战后成长起来的诗人,无论从历史还是个人感受的方面讲,都必须主动或被迫地重新寻求、定义生活的意义。而愈是经受过巨大苦难、起伏的民族或个人,愈是迫切地要找到生命的价值、生活的理由。然而,在整个20世纪的诗歌里,我们感到,日益稀少的是色彩趋于明亮、意义趋于“肯定”的诗歌。所以有米沃什对于现代主义诗歌颓废、虚无倾向的批评,他的意图也正在于从道德和美学方面进行纠正,力图恢复诗歌激浊扬清的作用。米沃什反复的大声疾呼以及其通过作品的示范与启示,据我所知,不仅在希姆博尔斯卡身上发生了影响,也通过他们二代诗人的努力,继续影响着波兰下一代诗人群体。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希姆博尔斯卡所说的另外一个特征:“绝望”?我想,所谓“绝望”,当然表达的是,诗人对于人类文明、对历史进程的晦暗不明进行深刻反思后自然产生的一种情怀。众所周知,二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冷战、核威胁、环境破坏等等,这些不能不使人产生深刻的怀疑和焦虑。一方面,对于人类作为理性生物的存在这一根本事实不免心有疑虑,历史的“非理性”已使“人是理性的”这一信念破产;另一方面,人类先贤所设计的种种“乌托邦”,同样不能不令人怀疑,无论是他们所昭示的那种整齐划一的世界未来图景,还是种种自诩的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信心十足的把握,都在历史与现实存在的事实面前显示为无效和荒诞。希姆博尔斯卡的《乌托邦》一诗,就是表达她对自诩完美的“乌托邦”设计的善意嘲讽和深刻怀疑。20世纪的历史,以及诗人切身的经验(战后波兰极权制度下的波兰经验)都在证明:乌托邦主义者不可能解决真实的问题,反而会将活人推上为种种抽象观念搭设的祭台。《世纪的没落》是希姆博尔斯卡晚年的代表作,以一种平实而清晰的语言,诗人写道:
我们的20世纪本该超越从前。
但已来不及证明,
它可记数的岁月,
都是步伐飘摇,呼吸短促。
太多不应发生的事
已经发生,
而本该发生的事
却没有发生。
……
原想好好享受一下这世界的人
如今都会发现
这是无望的事情。
这里,诗人同样表达了她的悲观。但是悲观不等于放弃。所以,诗人说:“我们应怎样生活?”有人来信问我。/而我正想问他/同样的问题。
人类的痛苦和无法把握的命运一直是她关心的主题。我们时代出现的新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人类的前途、文明危机和价值危机,这些无不构成诗人最大的忧虑,晚年她在诗里明确地提出这些问题,当然首先是“向自己提问”,也期冀读者共同寻找答案。“现实在要求/这件事情应该让大家知道:/生命在继续”(见《现实在要求》),虽然是在“一种绝望的背景之下”,“这可怕的世界并不缺乏迷人之处,值得早晨为之醒来”,所以“绝望”也并不等于放弃,矢志寻求一种更具超越性的力量,“绝望”则正与“希望”同!
“我理解爱情不能理解的”
希姆博尔斯卡虽被称为抒情诗人,也享有“诗坛莫扎特”的美誉,但我总以为,她并不十分像我们习见的抒情诗人形象,无论是与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或是与现代主义时期的诗人对照,在她身上,智性的成分总是占上风。这从她写下的为数并不太多、以爱情为主题的诗作可以证明。
从气质上,她不是那种激烈的诗人,毋宁说她追求的是一种平淡却隽永、清晰却绵长的诗意。名诗《一见钟情》——据说催生了基耶洛夫斯基拍摄电影三部曲《红蓝白》之《红》的灵感——这首诗本身,与其说是关于爱情,不如说是对于命运的沉思。诗人处理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题目,正如马尔库塞感叹过的:很难想象会有一种彻底消除了所谓机遇或命运的社会,比如十字路口的相遇,邂逅或错失等等,社会制度的再精确的设计也无法避免(见《审美之维》)。诗人在诗里说:一见钟情固然美丽,而“并不肯定”依然美妙。接受这样的现实,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说到底,所有的故事都只能算是从“中间”开始的,如一本故事书,“总是从半中间打开”。
因此,即便是读她的爱情主题的抒情诗,诗人也时时让我们想起斯宾诺莎的警句:“不要哭,不要笑,只要理解”。希姆博尔斯卡确有一颗极富“同情之理解”的诗哲之心,这使她在看待爱情、婚姻这样的问题上,表现出超凡的冷静、高超的智慧。《笑》一诗写得诙谐、幽默却毫不肤浅,而且颇具戏剧性的张力。《火车站》一诗也是如此,冷静的叙述与想象,体现的是道德的克制、“失乐园”的惆怅,而非人造天堂里的男女私情、情感烈焰。名诗《金婚纪念日》则感叹性别模糊,婚姻中神秘感消退,个性中差异性的一面淹没在相似性中,虽然涉及“金婚”,诗人也没有落入对神圣婚姻礼赞之类的窠臼。
《感谢信》一诗也许更能体现作者更为宽阔的爱情观,因为这首诗里的第一人称完全可以视为作者自己(有时则不然,见下文)。诗人说,“我理解/爱情不能理解的。/我原谅/爱情绝不会原谅的。”写得多么优雅得体,深沉大度。“从初次约会到情书往来/永恒并未过去/仅仅几天或几周而已。”显然诗人绝非不相信爱情,只是她有一个更高的尺度“永恒”,在永恒面前,实在没有什么是需要、是值得计较和放不下的。但诗人并未落入虚无,她仍然相信生活的真实性,相信在爱情之外,在和平相处之中,有更美妙、更美好的爱情:“这爱情既不给予/也不知索取。”
顺便说下,米沃什对希姆博尔斯卡诗歌风格有过一个精确的评论。“她在自己的诗里面静默,她不会把自己的生活写进诗里。”比如《回家》里的男主人公跟作者其实无关,《我离他太近》里的“我”也未必写的是自己,《墓志铭》明确的是自己,但也没有透露多少个人信息,诗里只是简洁地给自己一个概括:“一个老派的女人”、“不曾加入任何文学的派系”,如此而已。希姆博尔斯卡一贯拒绝展示个人性的东西,而宁要一种“抽象的普遍性” (生活里更是如此,严守个人的隐私),这与艾略特主张的“非个人化”暗合,而与汉语文学/诗歌界九十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写作”潮流似乎全然相反,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值得诗人们思考。
“偶尔我们有灵魂”
和抒发爱情的主题一样,没有一个真正的诗人不曾沉思有关灵魂的问题。自然,希姆博尔斯卡也不例外。对“灵魂”的沉思更是经常成为她晚期写作的题目,考虑到“灵魂”(不朽)与“死亡”的密切关系,这样算起来,她在诗中讨论的次数则更多。早在《在一颗小星下》(发表于1972年)一诗里,她就以一种自嘲的语调写道:“灵魂啊,不要指责我并不经常地谈到你”。
她的这种异常谦卑的态度,会使那种对“不朽”自以为具有十足把握的人羞愧。我想正是在这种并非故意的谦卑里,包含着某种神性。如果我们同意米沃什所言,这是一个“后宗教的时代”,女诗人这样的关于灵魂的态度,看起来则更真实,也更令人信服。在最新的诗作里,还有一首直接命题为《略论灵魂》的诗,我们读到她更清楚的表述。在她那里,“灵魂”是那样一种超然的存在,它跟我们的身体有关,跟我们有关,但却更经常地“外出不在”。“ 偶尔,我们有灵魂。/无人一直并且永远拥有。”换句话说,无人时时刻刻拥有一颗灵魂。这不是今天尤其普遍的事实吗?这个事实相当令人难堪,但诗人以她微妙而善意的反讽,而且讽喻的对象并不是自我排除的,故而让人容易接受。对于灵魂,诗的最后说:“我们需要它,/但显然/出于某些原因/它也需要我们。”前一句好理解,但为什么说“它也需要我们”呢?这就是我说希姆博尔斯卡在灵魂问题上更真实、更令人信服的原因。因为在我们不存在,在我们死后,灵魂是否依然存在的问题,是不能被证实,当然也无法被证伪的。希姆博尔斯卡虽然成长和长期生活在一个天主教传统浓厚的国度,但无论就其教育背景还是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或许都倾向于接受无神论、进化论这样一些思想资源,本质上是更倾向于科学精神、现世价值的现代主义者。
正由于这样,她在写作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时,同样表现了比较理性、比较达观的态度。《不带夸张地谈论死亡》写于作者创作力最旺盛、才情最丰沛的时期,此诗不仅典型地代表了诗人的风格,也很好地表明了作者在死亡问题上的独到认识:
噢,它有它的胜利,
也有无数失败,
屡次的失手,
和反复的从头再来!
……
谁说死是万能的
谁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反证
死并非万能。
没有一种生命
不可以永恒
只要存在那么一刻。
这首诗也许会让很多人想起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篇《死神,别骄傲》,不过,希姆博尔斯卡显然让我们觉得更加亲和一些,而较少多恩诗歌的那种高蹈、玄学派风格,在希姆博尔斯卡的诗里,一切都是具体可感的;诗歌的主题,对于瞬间可以永恒的确信,表达透明,奇思异想以生动而实在的细节与意象呈现,使人不得不叹服诗人诗才的高明。
“我喜欢写诗的荒谬甚于不写诗的荒谬”
在《写作的快乐》里,希姆博尔斯卡固然也认为,在写作时存在“另外的准则”(如“构想”、虚构、想象等等),所以她一方面肯定作者在“白纸黑字”上能够发挥的 “意志”的作用,比如:“眨眼的时间我就可以令其无限漫长,/如果我愿意,还可使它化为小小的永恒,/让子弹停在半途。除非我说行,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没有我的赐福,一片树叶也不会落下”,等等等等,但是诗人同时也暗示出,这里的一切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所以有这样一节含义深刻的诗:
那么,是否存在一个
由我绝对主宰其命运的世界?
是否存在一种由符号锁住的时间?
随我心愿,存在可以变为无限?
诗人设问而不作回答,是有深意的。因为我们在这里碰到的问题关乎“写作的限度”,它也是一个终极性的疑问。对于上述问题,如果肯定地回答说“存在”,则明显过于自大,高估了意志的力量而低估了时间的强大和摧毁性;如果干脆否定,无疑也就随之否定了写作的意义。在这样的两难之下,希姆博尔斯卡仍然相信“写作的快乐”,相信它会是一种“永存的力量”,是“一只易朽之手的复仇”。向什么复仇?只能是时间,向将一切耗尽、甚至将一切化为灰烬的时间复仇。想想庞德的名句吧,“那些在时间的打击下能够站稳的,/和那些比倏忽的时间飞驰得更快的。”所以在我看来,所谓“复仇”,实质上就是通过艺术而获取一种战胜时间和死亡的力量。如此,“一只易朽之手”也可以“不朽”。这,也许就是写作的最高意义。
我曾以希姆博尔斯卡为例,探讨诗人的身份问题。在我看来,她是现代诗人在对待写作、在如何做一个诗人的问题上,为数不多的、堪称榜样的诗人之一。这不仅直接体现在她认真、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上,更间接表现在她对写作本身的理解,以及对诗歌可能具有的功能、对诗人在生活和精神上能够有何作为等方面所作出的示范。这是她在进入晚年后写下的诗句:
诗——
而诗是什么。
如被问及这个问题
很多人会不置可否。
我也不知道不知道所以抓住了
好象一只救命的扶手。
我喜欢写诗的荒谬甚于
不写诗的荒谬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诗人与世界》一文里,诗人讨论了一个“在我们这个时代如何不尴尬地做一名诗人”的问题。她不像布罗茨基那样,有着遭遇流放后强烈反弹的身份意识。而在她不多的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出了她所理解的一个诗人的本位:“写出好诗”。她相信一个诗人的生命在于其作品的意义,她说:“我不希望我的读者在大厅里集体感受我的诗歌的魅力。我只希望对我感兴趣的读者能在自己的家里找到片刻时间,饶有兴趣地翻开书本或杂志,阅读我的诗,因为我永远都是为单个的读者写作的”。我理解,她是说,在灵魂交流之外,诗人对于读者别无他求。与其说这是作为诗人的最高愿望,不如说只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但正是这样在我们看来“放下身段”的态度,使我相信她所坚持的纯粹性。有了这样不成其为姿态的“姿态”,诗人才能杜绝那种作为诗人的优越感,克服过于强烈的诗人身份意识(我这里毫无非议布罗茨基的意思)。
所以,即便在作为一个诗人的问题上,也不妨学习希姆博尔斯卡,多一点可爱的反讽意识。再进一步说,无论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作为一个诗人(诗人也是普通人),保持生活的热情,也许才是诗歌存在和写作下去的秘密所在。诗人可以“骄傲”,但诗人的骄傲只应出于对生命纯洁性和高贵性的维护和禀持,而绝不应是高人一等的自以为是,出于某种精英主义的幻觉。说到底,如果诗歌并非一种自我的需要,或是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常态,诗歌就什么都不是。诗歌并不抽象地被需要,诗歌永远只是被一个具体的人所渴求。诗歌最终也只能带给我们的生命一种充盈、丰沛的感觉。明乎此,我们对于诗的存在意义,以及作为诗人存在的方式,也许才能像希姆博尔斯卡那样,不矜不伐,保持一种恰如其分、合乎情理的态度。
(刊《文学界》2012.6.)
后一篇:《上课记》:教育的诗意光芒